初歷班主任時,一味追求學生面前的威信,畢竟年輕,與學生年齡相差不大,沒自信有老班主任的魄力,只好扯張虎皮。那時的我,在學生面前的臉永遠是緊繃著的,哪怕有可笑的事,也堅持著不笑。每次出現在教室,原本嘈雜的聲音嘎然而止,那一刻居然還很有成就感,以為這就是所謂的威信。
當年一直非常羨慕那些優秀班主任的案例,也在雜志上、網上搜索各種班級管理條例,然后拿來修改自己班上用。對于日常班級管理,更類似于挑刺,容不下一粒沙子,在那時我眼中,學生幾乎就沒一件事做得好,不說不快。
效果當然也是立竿見影,學生見了我,仿佛老鼠見了貓,只要我出現的地方,學生必定規矩如常。
然而,這一切都是表現現象,從任課老師那里,經常反映某某課堂出問題,集體活動中,總有學生不顧班級集體榮譽,只顧自己。甚至到某個時期,明顯感覺學生對于我的管理手段,陽奉陰違更多,有畏卻無敬。記憶中最深刻的是,我班上一位學生無意中看到我和同事談笑風生,無比驚訝地說:“原來老師會笑啊!”
這幾乎是新班主任的通病,重管理而輕交流。
直到初為人父,看著那個可愛的小生命,經歷了所有父母必經的“磨難”之后,再看班上那些學生,原來那也不過是一群大一點的孩子。那一刻,頓悟了。
再一次任班主任,我給自己暗暗訂下目標:
第一、每天表揚學生至少10人次,而每批評1位學生,必定要找到該學生身上1個優點;
第二、態度第一,無論做人還是做事,就認真二字;
第三、關愛學生,無論學習或生活;
第四、以身示范,要求學生和家長做到事,自己先做到;
第五、嚴格要求,無論對學生還是對自己。
開學第一天家長會,比往常多進行了一個多小時,完成學校規定的事項之后,專門談了自己的教育理念,以及相應的方法,可以看到,臺下的家長,是將信將疑的。這也是意料之中,無論如何,開弓沒有回頭箭。
每天早上,第一個進教室,手把手教學生交作業、科代表收作業、記錄作業情況,教室內外清潔區,一個個教學生如何使用勞動工具,對于某些城市的孩子來講,做清潔衛生并不是家里常事,甚至很多孩子是第一次用拖把。
在教室內的講臺上,是我這個班主任負責的區域,黑板擦、粉筆盒、鍵盤鼠標都是我每天擺放整齊并保持干凈,因為那一塊是我的責任區。
升旗儀式上,我不再站在整個隊伍的末尾,而是站在最前面,對著國旗站立,相信全班都能看到我。在校運動會上,輪到教工比賽時,盡全力拼搏,哪怕最后未能得到第一名。
課間休息時,不定期找學生聊天,從他們感興趣的話題開始,慢慢深入了解他們的家庭,了解他們曾經的小學生活。漸漸地,那些學生不再是花名冊上的黑白字,而成了一個個鮮活的影像。
每天晚上,都會整理一段文字,有時是對當天課堂的小結反思,有時是對自己育兒的心得體會,學生創建了班級QQ群,我也在其中,這些圖文,他們都能看到。而在另一個平臺,微信公眾號,我分享了這些,家長也能看到。
我的想法其實也很簡單,當學生在家寫作業時,當學生家長在家陪伴孩子時,作為老師,也在做同樣的工作,他們并不孤單。針對班上學生家長多數在陪伴上缺失嚴重,專門有一次家長會上,我分享了我自己陪孩子的若干圖文,提出了一個最低要求“每天陪孩子吃晚飯”,還提出了一個進階要求“每天陪孩子聊天半小時(除學習外)”。我明顯感覺到,有幾個家長開始慢慢相信我的做法了。
一天,班長跑來問我:“我們班的班規是什么啊?怎么教室里沒有?”我奇怪地問她:“你要班規做什么?”她回答:“有一個學生上英語課講話被老師扣分了,讓他抄班規。”我沉思了一會,反問:“一定要有班規條文嗎?我平時做的每件事,其實都是班規啊!”班長不解地離開了。
是的,我這一屆學生,就沒看到過教室里張貼出班級規范等條例,雖然那些東西我手里一大把。原因就是,我認為班規,不是寫出來的,而是要做出來。
身為班主任,全班的焦點,也是模范,一舉一動都受學生高度關注,要求學生誠信,自己先要說話算數,要求學生聽課認真,自己先要備課認真,要求學生認真完成作業,自己就要用心寫空間文章。
慢慢地,一學期結束了,班級的墻壁上依然沒有掛出班規條文,但此時的班級,已經慢慢有了模樣了。
孩子們又收到了一份禮物,期末評語。
我給這份評語命名為《三班英杰傳》,每寫一個學生,就傳到空間上,有時一天寫四五個,整整半個月時間,每天晚上都寫幾百字。對于一學期的表現,盡量寫得客觀公正,包括老師對學生的期望。在發完全部評語的第二天,在學生臉上,我看到了一種敬重,于是滿意了。
以后每年,都會有這么一份評語,而每次寫,總會越寫越多,直到畢業,寫畢業留言的時候,給每個學生打印出來的幾乎三百多字。但感覺仍然沒能把三年來的感受寫完,最后一次布置的作業是讓學生制作畢業微電影,他們沒能讓我失望,非常精美。
在七年級運動會上,我們取得了第二名的好成績,當時為了鼓勵他們,在操場上將所有運動會期間的獎狀,擺成了七零三字樣,而在一年后的八年級,他們便獲得了第一名,于是故戲重演,又在操場上擺了一次八零三,從他們臉上,我看到的是自信。
班上有一位同學,成績很糟糕,為了鼓勵他,全班每個同學都在教室后面黑板上寫下一句鼓勵他的話;還有一位同學,家庭條件不好,研學旅行的費用有困難,于是大家七拼八湊,幫他籌到了足夠的費用,以便實現“一個都不能少”的諾言。
在學業成績上,從七年級居中的位置,漸漸成為了各科優異的班級,不僅如此,在文藝表演上,從第一次上臺的不成功,到九年級被戲稱為“文藝班”,要知道,作為班主任的我,基本沒有任何文藝細胞,他們組織的文藝活動,我僅作為參與者,根本談不上指導。我以他們為驕傲,他們也以三班為驕傲,這也就夠了。
現在回想那一屆班主任,也就是在七年級上學期,花費精力多了一些,很多事情到后來基本都放手給學生自己去做了。八年級下學期,由于外出活動較多,班級全部由幾個班干部作主,竟然也運轉正常。
從自身經歷來看,班主任對于班級的經營,其實更類似于家庭教育中對孩子的教育,世上最無用的教育是什么?那就是講道理。那么隨之而來的反問就是,最有用的教育是什么?答案是言傳身教。而經營,正是基于這個理念,它符合教育的長期效應,我們每一次教育行為,并不能指望馬上產生教育效果。學生因打架被老師處理,第二天就教育好了?以后再也不犯了?事實證明那只是老師的一廂情愿,孩子的感觀世界,是非觀的確立要經過相當長的過程。在教育過程中,不能僅僅滿足于口頭上“我明白了”“我再也不犯錯了”等,正如班規的執行,雖然沒有明確的條文掛墻上,但每一天,每一刻,都在進行班規的教育,而且是用學生最容易明白的方式——示范。
這也是為什么一些經驗豐富的優秀班主任,平時根本看不出到底在管理上做了些什么,但他們的班級就是不一樣,班風優良,學風正。而細心一點便會發現,這類班主任都有一個共同點,就是自身教學業務和為人處事,都相當正能量。學生天天和這樣的老師呆在一起,所謂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一個道理。
管理班級的極致,就是經營,而班主任,無疑是整個教育群體中最具情懷的教師,向所有班主任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