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兮兮
1
窮孩子與富孩子一直是這些年很受關注的話題。
以前我們說“寒門出貴子”,但隨著社會發展,教育資源不均等原因,會發現寒門子弟想要出人頭地越來越難。
他們想要成功,必須忍受物質和精神匱乏的痛苦,并且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
熱播綜藝《極限挑戰》中有一期節目展現了一個扎心的事實,令我印象深刻。
那期節目的主題是人生的起跑線,學校讓100個高三學生,站在操場邊的同一條線上,由極限男人幫向他們提6個問題。
這六個問題如下:
1、你的父母都接受過大學教育嗎。2、你父母是否給你請過一對一的家教。3、你父母是否讓你持續學習功課以外的一門特長,且目前還保持一定水準。4、你是否有過一次出國旅行的經歷。5、你父母是否承諾過送你出國留學。6、你父母在你從小到大,是否一直視你為驕傲,并在親友面前炫耀你。
如果他們的答案是“是”,就向前走6步,答案是“否 ”,就原地不動。
問完這6個問題后,有人遠遠站到前邊,有人卻默默站在原地。
可以看出,這些問題涉及到父母學歷、教育資源、原生家庭等內容,并不是所有家庭都可以達到。所謂的同一起跑線其實并不存在。
窮人與富人之間真正的差距在于認知的不同。
2
很多人都習慣性的認為,出身富庶的人可以輕松又體面的得到他們想要的一切,有錢=不勞而獲。
所以他們滿是怨懟的情緒,總想著憑什么他們一出生就能擁有那么多,自己怎么也追趕不上了。
事實上是,聰明富有的孩子反而更加努力。
每個人的起點本來就不一樣,盡管很多父母也在掙扎著想給孩子更好的條件,期望實現人生的逆襲。
但是我們都明白,原生家庭和環境只能決定我們人生的起點,真正的人生軌跡卻是靠自己走出來的。
英國有部紀錄片叫《人生七年》,這部紀錄片選擇了14位來自不同社會階層的小孩,每七年訪問他們一次,一直到他們年老。
最后跟蹤研究得出的結論是:階層壁壘確實存在,窮人的孩子還是窮人,富人的孩子還是富人。
但是里邊有一個叫尼克的貧窮出身的小孩,一開始和其他農村小孩一樣,害羞不自信,對未來一片茫然。
偶然看到一本關于行星的繪本,喚起了他對科學好奇與興趣。然后開始癡迷于各種科技書籍,直到最后考入牛津并成為一名教授,實現了人生的進階。
可見,通過讀書實現階級的跨越依然是行得通的。
3
相比于當下那些通過投機取巧而迅速發家致富的方法來說,我認為讀書是實現人生逆襲的最笨方法,但也是實現人生進階過程中,門檻和成本最低的方法。
正如文章開頭所說,原生家庭、財富狀況、教育資源這些硬性的東西很難改變,但認知卻可以通過讀書獲得改變。
世界太大,我們太小。能夠事事都去親身經歷的機會非常有限,能自己參透的思想也很有限。
但在漫長的歷史中,古今中外有很多人經歷著不同的事,總結出各種生活之道和思想精華。
透過讀書,我們可以了解到世界的廣闊與豐盈,不斷提升格局和視野,為我們的人生導航,讓我們獲得財富、尊嚴和快樂。
臺灣作家龍應臺在《親愛的安德烈》中寫道:
孩子,我要求你讀書用功,不是因為我要你跟別人比成績,而是因為,我希望你將來會擁有選擇的權利,選擇有意義、有時間的工作,而不是被迫謀生。當你的工作在你心中有意義,你就有成就感;當你的工作給你時間,不剝奪你的生活,你就有尊嚴。成就感和尊嚴,給你快樂。
而讀書又是一個相對枯燥且漫長的過程,在這過程中需要你耐住寂寞,不斷思考,慢慢提升。
此法雖然比不上那些電視游戲,可以獲得直接的快感;但是堅持讀書這個笨辦法,經歷日積月累的積淀,終是受用一生的。
所以,開始讀書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