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說起大農場農業,就不得不起到美國。作為農業發展的標桿,美國給人留下的印象是高科技、高收益、高效率農業的典范,如“美國農民一人種地3000畝”、“一個美國農民產糧150噸可以養活200個美國人”。這樣的模式是否能在中國發展?
從國家到企業,很多大組織在投身農業的過程中,紛紛選擇了大農場的模式,結果鮮見成功案例。大農場農業在中國為何水土不服呢?
在探討這一模式之前,我們不妨來看看美國農業發展情況。
美國農業發展現狀
美國國土面積937萬平方公里,美國的耕地面積約占國土總面積的20%,為18817萬公頃,人均接近0.6公頃。2012年美國的務農人口約占總人口的2%。
到2010年,美國的農場約有220萬個,農場占地面積為9.2億英畝,平均每個農場的面積為418英畝。每個農場主平均經營400英畝的土地,大約等于2400畝。每個農場的勞動力平均為1.6個。
同時,美國農業生產具有高度機械化的特點。目前,美國農業機械技術已經開始向自動化和智能化方向發展,大量精準農業技術開始在播種、施藥、施肥等領域產業化應用。
美國農民文化素質和技術能力非常高。美國農民普遍受12年義務教育,接受高等教育的比例超過30%以上,無論是農場主還是一般農民,都會操作使用各種復雜的農業機械。
從美國農業發展的情況,我們不難看出,大農場農業發展存在著一定的必要條件。
1.地廣人稀——大農場農業發展的最基本的條件。
2.機械化程度高,大量高新科技在農業領域的應用。
3.農民要有較高的技術能力。
中國農業發展現狀
中國是一個農業人口占絕大多數的國家,農業在中國經濟中的地位十分重要。中國總人口達到14.56億,其中農業戶口9億,從事農業生產的人口為7億4千萬;全國耕地面積為18.2574億畝(2008年);人均耕地面積不足1.35畝,不足世界平均水平的40%。
據統計,全國66%的耕地分布在山地丘陵和高原地區,只有34%的耕地分布在平原盆地;一級耕地僅占耕地總面的41.33%,且分布極不均勻,主要集中于東部地區。水田少、旱地多,土壤養分嚴重不足;再者由于自然災害、耕作方式、工業污染等因素的影響,進一步加劇了耕地資源質量安全的危害。
從 中國農業目前的現狀來說,中國發展大農業存在著以下問題。
1.地少人多。中國農業耕地總面積雖然占世界前四,但是人均耕地面積小,離世界平均水平相差很多。土地面積無法支撐大規模的大農場的發展。
2.機械化水平有待提高。大農場由于面積廣闊,需要大量的機械進行勞作,耕地、澆水、施肥、采收等,然而我們目前經濟發展水平還不法實現全機械化的程度,一般的農場主也無力購買如此多的農業機械。
3.中國農村人口知識水平偏低。目前中國從事農業的生產者教育水平偏低,農業機械操作能力還有待提高。
4.中國傳統的小農思想的局限。在中國的人的傳統思維里,地的重要性遠勝于一切,有地才心安,許多人不愿意放棄手中的土地。
5.大量的農村人口無法安置。大農場農業所需要的農業從業者數量少,但是中國目前尚有7億農業人口,發展大農場農業,有一大部分的農村人品需要從農村釋放出來,對城市發展的壓力過大。
而這些,也決定了為何大農場農業在中國不可能成功。
中國更適合發展家庭農場
世界上的農業有3種基本模式:
第一種,是美國的家庭所有大農場,工業化生產,發生在殖民地國家,地廣人稀。
第二種,是歐洲家庭所有中小型農場,科技化、半工業化生產,輔以旅游、度假等等功能,發生在殖民別人的老牌資本主義國家,城市化程度高,勞動力價格高,科技發展水平高;我們現在國內提出的“家庭農場”概念,本質上就是這個模式。
第三種,是家庭所有的小型地塊農場,以東亞為代表,中日朝韓全是這種,其特點是當地宗族化的原住民來精耕細作、單產極高,原因很簡單——人多地少。
2013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出,堅持依法自愿有償的原則,引導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有序流轉,鼓勵和支持承包土地向專業大戶、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流轉,發展多種形式的適度規模經營。
對中國農業發展現狀而言,家庭農場更適合目前的國情。
1、在中國,家庭農場的出現促進了農業經濟的發展,推動了農業商品化的進程。有效的縮小城鄉貧富差距。
2、家庭農場以追求效益最大化為目標,使農業由保障功能向盈利功能轉變,克服了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弊端,商品化程度高,能為社會提供更多、更豐富的農產品。
3、家庭農場比一般的農戶更注重農產品質量安全,更易于政府監管。
對于農業發展模式而言,何種模式最適合我國,何種模式能促進我國經濟的發展,是我們一直都在探索的問題。每一種模式都有其優勢與弊端,而我們要做的,就是取其精華,去其糟粕,走一條適合自己發展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