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十四世紀末開始,日本的封建諸侯為了掠奪財富,組.織一些封建主、沒落武士、浪人和走私商人,經常到我國沿海進行武裝掠奪和騷擾。因為日本也叫做倭國,所以當時人們稱之為倭寇。明朝中期,我國軍民掀起了轟轟烈烈的抗倭斗爭,涌現了許多抗倭的英雄人物,戚繼光就是其中最著名的一個。
明·戚繼光(公元1528年~1587年),字元敬,號南塘,山東東牟(今山東萊蕪縣)人。出身將家,其父為登州衛(wèi)(今山東蓬萊)指揮僉事。在家庭的影響下,戚繼光從小勤奮讀書,愛看兵書。他曾在看過的一本兵書的空白處寫下自己的心愿:“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立志做一個保家衛(wèi)國的愛國將領。
嘉靖二十三年(公元1544年),父親病逝,十七歲的戚繼光繼承了父親的官位,當了登州衛(wèi)指揮金事。嘉靖二十七年(公元1548年),他奉命率領衛(wèi)所士兵戍守薊門(今北京東北)。他邊工作,邊讀書,曾參加山東鄉(xiāng)試,中了武舉。
嘉靖三十二年(公元1553年)。明朝廷升戚繼光為都指揮僉事,負責防御山東海上的倭寇。當時我國山東的海防力量很薄弱,兵力不足,許多沿海島嶼無兵防守;岸上的守兵,多是老弱殘兵,平時缺乏訓練,紀律松馳;防御工事長年失修,殘破不堪。戚繼光上任后,立即整頓營伍,加強訓練,嚴肅軍紀。同時修筑工事,刷新衛(wèi)所,使山東沿海的防務逐步得到加強。
嘉靖三十四年(公元1555年),戚繼光被調任浙江都司金事,次年又命他當參將,負責鎮(zhèn)守寧波、紹興、臺州三府。這三府均為倭寇經常出沒之地,形勢險惡,任務艱巨。嘉靖三十六年(公元1557年)九月,倭寇八百余人進攻龍山(今浙江慈溪縣境)。倭寇開始沖擊,明軍一觸即潰。戚繼光又氣又恨,立即跳上一塊高石山,張弓發(fā)矢,一連三箭,百發(fā)百中,射倒三個倭酋,打退了敵人的進攻。十月,倭寇又在龍山登陸,妄圖侵犯慈溪。戚繼光與另外兩位御倭將領譚綸、俞大猷聯兵抵抗,三戰(zhàn)三捷,倭寇敗逃。明軍追擊,追到雁門嶺,誤中埋伏,受到襲擊,許多士兵不聽號令,紛紛棄盔丟甲逃跑。只有戚繼光和譚綸帶領的部隊仍堅持抵抗,倭寇不得不從樂清逃走。
嘉靖三十七年(公元1558年)春,倭寇盤據岑港(在舟山島西南);氣焰囂張。總督胡宗憲調遣兵馬圍攻岑港,戚繼光也參加戰(zhàn)斗。倭寇在岑港,居高臨下,據險死守,明軍久攻不下,傷亡慘重,戰(zhàn)斗陷于膠著狀態(tài)。明軍付出了很大代價,才蕩平了倭寇盤據半年之久的巢穴。到了夏天,又有大批倭寇在臺州登陸。胡宗憲命戚繼光率兵援臺州。戚繼光指揮軍隊星夜前進,快到臺州時,聞知倭寇轉犯溫州,戚繼光又直赴溫州。部隊來到甌江北岸盤石衛(wèi)(今樂清縣茗嶼鄉(xiāng))的烏牛,便與倭寇交戰(zhàn)起來。戚繼光督兵沖殺,五戰(zhàn)五勝,擊敗倭寇,救出被俘百姓三百余人。接著又在十里橋、白塔等地,連打勝仗,把倭寇的囂張氣焰暫時壓了下去。但不久,倭寇又從水路進攻盤石衛(wèi)。戚繼光令把總梅奎、邢鎮(zhèn)等人率領部卒由水路進擊,他自己則率領步兵沿江進剿。由于水陸夾攻,敵人抵擋不住,紛紛潰退。戚繼光率軍跟蹤追擊,放火焚燒倭船,大小倭船全被焚毀,被燒死或溺死的倭寇,不知其數。
嘉靖三十八年(公元1559年)春夏之交,又有數千名倭寇進攻臺州和溫州。攻掠臺州的倭寇以柵浦、桃渚、海游等地為巢穴,四出騷擾,搶掠民財。戚繼光率軍從寧波趕到桃渚。時桃渚已被敵人圍攻達一個月之久,城外交通已斷絕,全城危在旦夕。戚繼光派人分頭埋伏,又命鳥銃手數十人暗地進城,到處大張旗幟,以為疑兵。五月二十三日,倭寇攻城,看到城頭旌旗蔽天,以為戚繼光的大兵已經入城,于是倉皇退卻。戚繼光在城外阻截敵人退卻,雙方短兵相接,從早上一直打到中午,戚繼光親自擊鼓督陣,戰(zhàn)士喊殺連天,越戰(zhàn)越勇。最后,倭寇支持不住,全線崩潰,桃渚得到解圍,逃難到城外的居民紛紛還家。
緊接著,戚繼光又督軍殲滅進犯海門的倭寇數百名,又會同各路明軍消滅寧海和溫州一帶的敵人,取得了平定浙東倭患的勝利,使浙東的局勢得到了暫時穩(wěn)定。
戚繼光在浙東的御倭戰(zhàn)爭中,屢戰(zhàn)屢勝,戰(zhàn)績顯著,名揚天下。但是,他并不居功驕傲。在戰(zhàn)斗中他發(fā)現明軍素質太差,紀律太壞,缺乏訓練,戰(zhàn)斗力不強。他深深感到,要徹底擊敗倭寇,必須建立一支有戰(zhàn)斗力的勁旅。為此,嘉靖三十八年十月,他便主動到義烏、金華等縣召募農民和礦工入伍。結果召得民兵三千,經過短期訓練,這支隊伍很快就掌握了“鴛鴦陣”的戰(zhàn)術。所謂鴛鴦陣即以一隊(十二人)作為一作戰(zhàn)單位。最前一人為隊長。次二人,一執(zhí)長牌、一執(zhí)藤牌。長牌既長且大,用以遮攔敵人的重矢、長槍,掩護后隊前進,藤牌輕便,藤牌手除了執(zhí)藤牌外,還帶有標槍二支、腰刀一把,交鋒時低頭執(zhí)牌前進,敵人近前便用標槍刺之,或用腰刀砍殺。再次二人拿狼究,照顧牌手,抵御敵人的刀槍。后面又有四人持長槍,每二枝長槍分別照顧一牌、一憲。這種長槍比倭寇的長槍還長,能夠先發(fā)制人,迅速刺殺敵人。后二人用短兵器,如叉、鈀、棍、偃月刀之類,和長槍彼此相倚,若長槍進刺不中,短兵即殺上救應。最后一名為火兵,負責攜帶軍糧和作飯。這種戰(zhàn)術,由于采用長短兵器互相配合作戰(zhàn),在抗倭戰(zhàn)爭中發(fā)揮了巨大威力,使戚家軍成為一支百戰(zhàn)百勝的勁旅。
嘉靖四十年(公元1561年)四、五月間,倭寇又大舉侵犯浙江,來犯之敵有一、兩萬人、倭船數百艘。五月九日,敵人進攻臺州。當時的臺州,由于久雨,城墻毀壞,城內守兵極少,防備空虛,加之倭寇的奸細在城內到處散布謠言,:因而人心惶惶,居民準備逃難。正值緊急關頭,戚繼光聞訊立即率領戚家軍從桐巖嶺趕至臺州城下,來不及進餐,馬上投入戰(zhàn)斗。哉士們勇氣百倍,餓著肚子猛沖猛打,倭寇潰不成軍,大敗而逃。戚家軍乘勝追擊,斬敢首三百零八級,生擒倭酋二人,繳獲器仗、弓矢等戰(zhàn)利品六百五十余件,救出被擄百姓五千余人。
這次大捷之后不久,又有一支倭寇約二千余人竄到臺州府城東北面的大田。由于戚家軍早已在大田附近設伏,倭寇不敢進攻而由小路遁去,企圖取道上峰嶺襲擾處州。戚繼光探知敵人的動向后,急命士兵從近道抄到上峰嶺,設下埋伏。當倭寇來到上峰嶺時,埋伏的威家軍立即列成“鴛鴦陣”,沖鋒拚殺,一鼓而前,有進無退。倭寇陣勢大亂,明軍乘勢全殲倭寇。接著戚家軍又在洋坑、長昂洋、沙鑊洋、小藤嶺、大藤嶺等地作戰(zhàn),凡戰(zhàn)皆捷。經過一個多月的大小.戰(zhàn)斗,又擒斬倭寇一千四百余人,焚死和溺死者四千余人。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臺州大捷。從此,戚家軍威名揚天下,戚繼光被擢升為都指揮使。浙東倭患得到了平息。
倭寇在浙東受到沉重打擊之后,又向福建沿海流竄。福建告急,戚繼光奉命率軍援閩。嘉靖四十一年(公元1562年)八月,戚家軍從浙江溫州出發(fā),由海道抵平陽,再自平陽取旱道入閩。九月上旬,戚家軍進兵張灣,盤據在張灣的一千多名倭寇紛紛投誠。接著,戚家軍開始進攻橫嶼。這里是倭寇的一個大巢穴。它在寧德縣城東北二十余里,是海中的一個小島,離岸約十里,和大陸之間隔著淺灘,海潮上漲時,一片汪洋;潮退后,盡是泥淖。倭寇在橫嶼扎有大營,筑有堅固的防御工事,企圖長期盤據,作為四出擄掠的基地。九月六日凌晨,戚家軍整隊出發(fā),乘退潮的時候過蘭田渡。士兵們各人背一把草,把草鋪在爛泥上,用手足在草上爬著行走,戚繼光親自擊鼓督軍前進。來到橫嶼,立即沖向倭寇陣地,與倭寇展開肉搏戰(zhàn)。硝煙和塵土彌漫了橫嶼的上空,喊殺聲和戰(zhàn)鼓聲掩蓋了大海的呼嘯。島上敵人的各個要沖地區(qū),很快被戚家軍所控制。倭寇到處逃竄,戚家軍乘勝剿殺,殲敵三百四十余人,奪獲器仗一百八十三件,生擒二十九人,殘倭向海上逃命,被淹死者六百余人,被倭寇侵占達三年之久的橫嶼,終于收復。
橫嶼大捷之后,戚家軍又乘勝向倭寇在福建最大的巢穴牛田,發(fā)起進攻,又取得了牛田、林墩之捷。嘉靖四十二年(公元1563年),戚繼光再次入閩,與福建總兵官俞大猷聯合作戰(zhàn),收復了被倭寇攻陷的平海衛(wèi)(今福建莆田縣東)。由于戚繼光援閩有功,被擢升為福建總兵官,原來的福建總兵官俞大猷被調去鎮(zhèn)守贛南。
戚繼光擔任福建總兵官后,福建沿海的倭患很快得到了平息。此后,倭寇又竄到廣東沿海,戚繼光和俞大猷又率領明軍乘勝追擊,剿平廣東倭寇。
在抗倭戰(zhàn)爭中,戚繼光轉戰(zhàn)南北,身經百戰(zhàn),有著豐富的戰(zhàn)斗經驗。他總結自已在抗倭斗爭中的實踐經驗,寫成了《紀效新書》、《練兵紀實》、《止止堂集》等著作。
隆慶元年(公元1567年)十二月,明朝的改革家張居正為了鞏固邊防,把威繼光調到北方,負責鎮(zhèn)守薊州。當時,蒙古的俺答汗經常越長城進犯京師,薊州是邊防重鎮(zhèn)。戚繼光來到薊州,為著加強在長城的防御力量,一方面加高加厚原有的邊墻,另方面又在長城線上筑敵臺(碉堡)三千。他鎮(zhèn)守薊州十六年,使北方“邊備修飭,薊門宴然”,對防止蒙古貴族的進犯,安定北方人民生活和保障社會生產的發(fā)展都起了積極的作用。
萬歷十年(公元1582年)張居正死后,保守勢力得勢,戚繼光受到排擠。次年明朝廷把戚繼光貶到廣東。他悒悒不得志,到廣東后不久,老病復發(fā),又被給事中張希皋所彈劾,于是被罷官回家。萬歷十五年(公元1587年)十二月二十八日,戚繼光突然發(fā)病,不省人事,閉上眼睛,與世長辭了。
戚繼光是我國古代杰出的民族英雄。他在抗倭戰(zhàn)爭中的巨大貢獻和戰(zhàn)斗事跡,至今還在群眾中廣泛流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