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武 來自武宗 00:00 18:17
孫武,字長卿,春秋末期齊國人,是我國古代著名的軍事家;他寫的《孫子兵法》一書,是我國和世界現存的最早兵書,在歷史上有著重要的影響。
孫武的祖先田書是齊國的將軍,因進攻莒國有功,齊景公賜他姓孫,把樂安(今山東惠民)封給他作為封邑,成為齊國著名的軍事家。田書生子田馮,繼續當了齊國的卿;田馮生了孫武。孫武幼年時,熟讀兵書,精通武藝。研究軍事學,成為祖傳第三代的兵家。后來,齊國內亂,孫武奔吳,隱居于民間,繼續研究軍事學,寫出了兵書八十二篇(今傳世的十三篇)。吳王閣閭登位后想富國強兵,昊國的相伍子;胥把孫武推薦給吳王闔閭。孫武把自己寫的兵法十三篇送給吳王,受到吳王的贊賞。吳王起用孫武為大將訓練和指揮軍隊,吳國迅速強大起來,西敗強楚,北威齊晉,顯名諸侯,成為春秋后期的霸國。
孫武的軍事思想是非常杰出的。
孫武在他寫的兵法中首先強調的是戰爭的重要。《孫子兵法》一開頭就說:“戰爭是國家的大事,關系到軍民的生死,國家的存亡,是不可以不認真研究的。”春秋后期,正是奴隸社會瓦解,新興地主階級興起,兼并戰爭頻繁的時期。孫武強調戰爭的重要,正是當時社會存在的反映。戰爭既然重要,要奪取戰爭的勝利,《孫子兵法》認為要充分發揮將帥、土兵在戰爭中的主觀能動作用。將帥在作戰中要以身作則,與士兵打成一片,愛護士兵,“對待兵卒象嬰兒,莰可以叫他們去冒險;對待兵卒象愛子,就可以叫他們去拼死。”“政治,是講要使民眾和君主的愿望一致,可以叫他們為君主死,為君主生,而不怕危險。”只有將士一心一德,才能提高士氣;只有君主和民眾、指揮員和戰斗員思想致,才能使人民有不怕死的勇敢精神。《孫子兵法》認為,這是戰勝敵人的重要條件。
《孫子兵法》提出了很多極有價值的戰略戰術。在作戰的指導思想上,孫武強調要善于深入的調查研究,對敵我雙方的情況要了如指掌、明察秋毫,指揮員才能運籌帷幄,“凡是能看清情況知道可以打或不可以打的,就能勝利;懂得多兵的用法也懂得少兵的用法的,就能勝利;官兵有共同欲望的,就能勝利;自己有準備以對付疏忽懈怠的敵人的,就能勝利;將帥有指揮才能而國君不加以牽制的,就能勝利。這五條,是預見勝利的方法。”在充分了解敵我雙方的情況后,在作戰中指揮員還要運用計謀,盡量隱蔽自已方面的真相,給敵方以誤解和錯覺,充分發揮自已方面的長處,利用敵方的弱點,擴大敵方的矛盾,然后以奇兵制勝。《孫子兵法》說:“用兵是一種詭詐的行為。所以,能打,裝做不能打;要打,裝做不要打。要向近處,裝做要向遠處;要向遠處,裝做要向近處。給敵人以小利,去引誘它;迫使敵人混亂,然后攻取它。敵人力量充實,就要防范它;敵人兵力強大,就要避免決戰。激怒敵人,卻屈撓它;卑辭示弱,使敵人驕傲。敵人休整得好,要設法疲勞它;敵人內部和睦,要設法離間它。攻擊敵人無備的地方,出乎敵人意外的行動。這是軍事家指揮的奧妙,是不能事先呆板規定的。”“進軍向敵人不及急救的地方,急進向敵人意料不到的方向。行軍千里而不勞頓的,是因為走的是沒有敵人阻礙的地區。進攻而必然會得手的,是因為進攻的是敵人不防守的地點;防御而必然能穩固的,是因為扼守的是敵人不進攻的地方。所以善于進攻的,敵人不知道怎么防守;善于防御的,敵人不知道怎么進攻。”孫武認為進攻要迅速、堅決、頑強,防守要隱蔽、沉著,“用兵利于速勝,不利于持久,長久出兵在國外,就會使國家的財政發生困難。”要做到“軍隊的行動迅速起來象疾風,舒緩的時候象森林,攻擊起來象烈火,不動的時候象山岳,難以窺測象陰天,一動起來象迅雷、閃電。“作戰的規律是避開敵人堅實的地方而攻擊敵人的弱點”了。“善于用兵的人,要避開敵人的銳氣,等待敵人松懈疲憊時再去打它。”在《孫子兵法》中還指出,將領們在制訂戰略戰術時,必須考慮到敵我雙方軍力的對比,根據雙方兵力的實際情況制訂作戰方案:當我方的兵力十倍于敵人時,可采用包圍戰;五倍于敵人時,可采用進攻戰;兵力比敵人多一倍時,可分兵作戰和敵人兵力相等時,可合起來作戰;兵力少于敵人時,可用防御戰;兵力遠少于敵人時,可以暫時躲避開。孫武要求指揮員一定要根據戰場上的實際情況而絕不能用個人的喜怒好惡來決定作戰計劃,“國君不可因憤怒而發動戰爭,將帥不可因氣忿而出陣求戰。”孫武還以樸素辯證的觀點分析了戰場上的優勢和劣勢,指出勝敗的形勢是可以轉化的,有時看來已處于必敗的絕境,但只要指揮員戰斗員指揮得當,官兵同仇敵愾,團結一心,拼死作戰,就可以轉危為安,把軍隊投放在“亡地”上,可能會保存;把兵卒陷入于“死地”中,反而能得生。孫武還覺得,戰爭的主要1!的是為了打敗敵人,占領敵方的土地、人口和財產,如果每.仗都要通過激烈的戰爭才能使敵人屈服,那末勝者所得到的必然是受到戰爭嚴重破壞的地方,并不能完全達到作戰的目的。所以,他提出:“百戰百勝,還不算高明中最高明的;不戰而使敵人屈服,才算得是高明中最高明的。”孫武認為,如果能不用戰爭而使敵人降服,瓦解或收編敵方的軍隊,可以大大減少戰爭帶來的損失,最大限度地達到戰爭的目的。
當吳王闔閭接到孫武送上的十三篇兵法,讀到上述理論時,不禁連口叫絕,稱贊不已。他立即派人請孫武進宮,和他長時間的促膝談心。孫武在和吳王闔聞的淡話中,進一步解釋和發揮了他的軍事思想,解答了吳王閻閭提出的應付當時戰爭中存在的一些具體問題需采用的戰略戰術。
闔閭高興地說:“您獻上的十三篇兵法,我全部看過了。假使敵人攻我城池,掠我田野,禁我采薪打柴,阻我道路,乘我空虛而來急攻,怎么辦呢?”孫武微微-笑,沉著地分析說:“敵人是在城外郊野之區,以野外結營為家,一定會輕斗速戰;而我們的兵在城內,必生懷土思家之情,和敵人在野外決戰則不利。應該集合軍隊,積聚糧草,堅守城池,暗派輕兵斷絕敵人糧道。敵人挑戰不成,糧草不繼,又無處可掠,必然困餒。那時我們可設計誘敵,或和敵人出戰,在地形險要處設埋伏,或利用陰暗昏霧天氣突襲敵人,就可以取勝了。”
闔閭覺得孫武說得很合心意,接著問道:“如果我軍進入政境,沒有守住險阻,士卒思歸而大將欲進,上下異心;而敵人堅守城壘,或攻我前,或擊我后。有什么辦法可想?”孫武回答說:“不宜急戰,也不宜接近敵城。可以考慮一面設疑軍來佯惑敵人,使敵軍誤會我軍將撤退;一面選擇精兵掠奪敵人的牛馬六畜。我軍將士見了,一定會提高士氣,作戰勇敢起來。于是分兵埋伏,假使敵人追來,則偷襲敵人;假使不來,就撤退,也不會陷于失敗。”
闔閭點了點頭,接著問道:“如果兩軍爭地,而敵軍先得,守住險要,并派兵或出或守,阻住了我奇兵的進攻。又如之奈何?”孫武手指一卷展開了的地圖說:“大王知道嗎?爭地之法,讓之者得,爭之者失呵!敵人強奪我地,我軍慎勿攻之。可以假裝退兵,樹旗擊鼓,在馬匹后面掛上樹枝揚起灰塵,來迷感敵人的耳目。我精兵可設埋伏偷襲敵軍。敵人來救,則人欲我與,人棄我取,可襲取敵人空虛的城池。假使我軍先奪得土地而敵人用此術來對付我們,我們要以銳兵固守其地,另選輕兵追擊敵人,又在險要地形設伏兵,敵人還軍作戰時,伏兵四起,可以決勝于敵人了。”
闔閭又微微地點了點頭,表示贊同孫武的分析,又問道:“兩國接壤的邊境地帶,如果我方還沒有修繕好城池,阻塞住敵人進攻的道路,而敵方已作了這樣的準備,敵方可以來,而我方不能攻,雙方兵力又相等,可想什么辦法呢?”孫武答道:“既然我們不可以去,而敵人可以來,我方就分兵埋伏;同時在敵軍面前顯出懈息無能的樣子。敵人必來進攻,我兵出其不意的攻擊敵人,可以有功。”
闔閭又贊賞地微微點頭,想起了另一個問題,說:“孫子,如有重要通道必需先占為勝,而我方路遠、出軍遲,雖日夜馳車驟馬,而不能先至,應用何法?”孫武哈哈一笑地說:“道路是四通八達的。我方距離遠,必有別國距離近的。可以派使臣,帶重幣,結好近旁國家,與之交親結恩。我軍雖后到,必有附近國家助我軍事,資我軍糧。這樣,我方得眾助而敵方寡助,我方成犄角之勢而敢方孤立無援。我們約會親近國家,震鼓齊攻,敵軍可以攻破了。”
吳王連說“對”!“對”!他凝視著地圖,又想出了一些問題向孫武請教。“如果我軍已經進駐到敵方的土地上,敵軍突然大至,圍我軍數重,我軍想突圍而出,而四路不通。那時激勵士眾,使兵士突圍,應用什么辦法?”“這時不能急躁呵!我方應深溝高壘,給敵人以守備嚴固的感覺,我軍安靜不動,不讓敵方了解我方的軍力和動向。將士們飽餐一頓,然后殺牛焚車,燒盡糧食,填井夷灶,割發去冠,以有死無回的決心激勵士兵,或合為一軍,或分為兩路,鳴鼓呼喊著沖入敵陣作殊死戰,敵人也會害怕的。再派一支銳師攻入敵后方。這是被圍而求生之法呵!所以說:6困而不謀者窮,窮而不戰者亡’”1“那末如果我們包圍了敵人,又如何辦呢?”“大王,要知道敵人守在深山險谷之中,就是窮寇呵!我軍宜伏軍于隱蔽之處,讓出道路,使其出走。彼求生逃出,必無斗志。我軍因而擊之,敵軍雖眾,必被擊破。”“有時敵人勇猛不懼,兵眾而強,我軍如何應付?”“那好辦。我軍嚴守不戰、耐心等待,順從敵軍的心意,久兩久之,敵軍必然懈怠。然后利用敵軍的轉移,潛伏等待。等前軍已過,后軍未到之時,突擊其中軍,敵軍雖眾,必可打敗。但千萬不可與敵軍爭鋒。”“有時敵軍據守山澤險要,掌握了地方上的利益,糧食又足,我們挑戰,他們不出,卻乘我們的間隙出來侵掠,可用什么戰術對付呢?”“應分兵守住要地,時刻作好準備而勿松懈,暗暗派人探聽敵軍的虛實,等待敵方息惰的時候,就以利誘其出來,焚燒其四周的樹木,敵軍久而不得,當然會改變計劃了。等敵人離開其根據地,我軍就奪其要害,敵軍也可攻破了。”
吳王闔閭滔滔不絕地和孫武談著、談著,一直不知疲倦地和孫武談了幾個時辰,興趣越來越高,對富國強兵的信心越來越足。他對孫武說:“我多年來想到的一些軍事上的問題,您都解釋得合情合理。您的兵法和學說真是治軍之道呵!現在沒有仗打,您能不能試驗試驗您的軍法給我看看呢?”孫武說:“我在《行軍篇》中寫道,‘令素行以教其民,則民服,令不素行以教其民,則民不服。令素信著者,與眾相得也。”作戰要取得勝利,士兵一定要絕對服從指揮和軍令,不妨在宮內集合軍隊,試驗軍法、軍令吧!”闔閭說:“宮內沒有那么多軍隊,可以用婦女來試驗嗎?”孫武說:“可以”。吳王就把一百八十名宮女交給孫武,由孫武來調配。孫武就把她們分作兩隊,以吳王寵愛的兩個妃子為兩隊的隊長。孫武對她們作了關于隊伍操練要求的訓話,然后擊鼓發號。但是,從未訓練過軍事的官女們以為是兒戲,沒有照規定的動作去做,反而嘻嘻哈哈地笑了起來。孫武大聲而嚴肅地說:“約束不明,申令不熟,將之罪也。”他又三令五申地把操練的要求重新講了幾遍,又擊鼓繼續進行操練。官女們仍然毫不在乎地嘻笑不止。孫武厲聲地說:“約束不明,申令不熟,將之罪也;既已明,而不如法者,吏士之罪也。”說畢,就下令把左右兩個隊長抓起來按軍法處斬。吳王在臺上見到此狀,急忙命令官吏對孫武說:“我已經知道您能夠帶兵打仗了,這兩人是我的愛妾,就不要殺她們吧!”孫武正色地回答說:“我已受命為將,就一定要以軍法辦事;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于是,殺掉了吳王的兩個愛妾。孫武復用其次的兩個宮女為隊長,再次擊鼓訓練,官女們在訓練中前后左右跪起的動作,就都符合軍令的要求了。孫武執法如山,不避親疏,不分貴賤,嚴明軍紀的治軍方法,是他在軍事指揮上取得成功的原因之一。
吳王深知孫武既精通軍事,又善于指揮作戰,就任命他為大將,日夜訓練軍隊,振興國力。吳王闔閭想急攻楚國,孫武說“吳國人民還很勞苦,不如再等待一下吧。”又過了一段時間,吳王闔閭又對孫武、伍子胥說:“現在可以伐楚了吧?”孫武、伍子胥說:“楚將子常貪得無厭,侵伐別國,唐、蔡等國非常怨恨。如果大王要想大打,攻滅楚國,需要結好唐、蔡才好。”吳王同意了,聯合了唐、蔡兩國。于是,孫武帶領三萬久經訓練的精銳軍隊,運用正確的戰略戰術,大敗楚軍二十萬,殺死了從吳國逃亡到楚國去的二公子蓋余、燭傭,五戰五勝,一舉攻克楚的郢都,楚昭王逃亡到云夢澤,楚國一度為吳國所滅亡。以后吳國又南敗越國,北敗齊晉,孫武作出了很大的貢獻。
春秋戰國時期各種性質的戰爭不斷發生和軍事行動的擴大,為軍事理論的研究和戰爭經驗的總結提供了條件。孫武杰出的軍事理論的出現是當時時代的產物。由于時代和階級的局限,孫武的軍事理論中沒有區分戰爭的正義性和非正義性,過分地強調了將帥和個人的作用,但在客觀歷史條件許可的范圍內,孫武的軍事理論達到了古代世界軍事學的高峰。兩千多年來,歷代很多著名的軍事家和將領、保衛祖國的民族英雄、農民起義的杰出領袖,受到《孫子兵法》的影響;偉大的無產階級革命家毛澤東、周恩來、朱德等同志也運用和借鑒了孫武的軍事思想,來指揮人民戰爭,都取得了很大的勝利。在國際上,《孫子兵法》被譯成很多國家的文字,日本人把它譽為“世界古代第一兵書”。“知己知彼,百戰不殆,”成為軍事學上的千古名言,而為世界各國所稱頌。孫武作為對軍事學作出了重大貢獻的我國和世界古代最著名的軍事家之一,而永垂史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