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曾登岱致禮碧霞宮,賜匾“坤元葉應”,宣示了清廷對碧霞元君崇祀的認同。而“四月十八”的泰山娘娘圣誕,清廷宮內都要舉行慶賀活動。《清升平署志略》第四章《分制》載:“四月十八日為碧霞元君誕辰,京師頗重此節(jié),例向南頂進香。宮中亦受影響,而有演戲之事,園內則在廣育宮(殿),宮內則在廣生樓。”
“這天齊廟本系前朝所修,極其宏壯。”這天齊廟里就是崇禎十三年九月二十三,崇禎在五皇子死后兩個月后敕封的碧霞元君——泰山女神!而這泰山女神姓田,生日也是四月!這一切都與“生辰四月”的田秀英精妙的吻合!
在朱慈炤的《紅樓夢》里,母親就是泰山女神的人間化身,《芙蓉女兒誄》的女神形象其實就是來源于泰山女神!
這正是《紅樓夢》中黛玉進賈府出現(xiàn)“天齊廟”,晴雯死后的第八十回結局再以“天齊廟”收尾的原因所在:天齊神就是黛玉田秀英,也就是晴雯田秀英,紅樓夢因田秀英而作,亦隨田秀英之死而終!
《紅樓夢》其實就是一部恢弘的悼母頌!
田秀英居住的承乾宮位于紫禁城東六宮,因此宮中及民間多以“東宮”代指田貴妃,與“東岳”對應。
天齊神—泰山女神—田娘娘畫像
這副圖就是碧霞元君的百度詞條中的照片,有無人知道泰山娘娘左手捻著的紅色的絳珠是何來歷?
歷代帝王對泰山神尊崇有加,唐玄宗開元十三年(725年)封禪泰山,封泰山神為“天齊王”。宋真宗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東封泰山時,封“仁圣天齊王”,大中祥符四年(1011年)封“天齊仁圣帝”。元世祖忽必烈至元二十八年(1291年)封“天齊大生仁圣帝”。
但到了明代卻沒有再封“天齊王”,而是恢復為東岳泰山神,洪武三年 (1370)去東岳歷代封號,“特以‘東岳泰山之神'名其名,以時祭神”(《去東岳封號碑》)。對于這一變化,查閱卻找不到任何解釋。推測與元朝封泰山神為“仁圣天齊王”有關。元朝作為外來的異族政權對漢人進行高壓統(tǒng)治,漢人在自己的土地上淪為三等人且遭受深重壓迫。泰山神東岳大帝不能護佑漢民卻為元朝廷所用的殘酷現(xiàn)實令漢人民眾開始轉而信仰泰山女神。正是由于泰山神在漢人心中的地位降低,導致朱明王朝不再學歷代前朝敕封泰山東岳大帝。
碧霞元君信仰從明代中葉起大盛于華北,并擴展到長江和淮河以北,影響之大就連皇帝也開始派遣大臣祭祀碧霞宮,并多次敕命重修泰山頂上的碧霞祠。《岱史》說:“宋建昭真祠,金稱昭真觀,明洪武中重修號碧霞元君,成(化)、弘(治)、嘉靖間拓建,額曰碧霞靈佑宮”。萬歷年間改為碧霞宮,清始稱碧霞祠。”在明朝后期,官僚的腐敗、政治的壓迫最終導致普通百姓將統(tǒng)治者的官方信仰東岳大帝徹底拋棄,自明萬歷朝始,泰山山神的地位就被泰山娘娘徹底取代。萬歷年間的碧霞元君已經(jīng)從保護兒童婦女升級為“護國庇民普濟保生”了,見《碧霞元君護國庇民普濟保生妙經(jīng)》“下界生民生生化化各有神司,判注天人悉由東岳。碧霞元君亦主泰山……青玄之位,觀見眾生受此沉淪,慈悲不已。為化女流,普度群生,于四月十八日分真化炁,現(xiàn)是慈顏。陟降泰山,靜居上境,復煉元真,功周億劫,慈光洞照,遍徹幽微。應九炁以生生,體一元而化化,神功莫測,浩德難量,惠溥天民,傾土皈仰。受命玉帝,證位天仙,統(tǒng)攝岳府神兵,照察人間善惡,罪福昭報,感應速彰。”。萬歷末年的《靈應泰山娘娘寶卷》中也明確地說泰山女神是泰山正神,是“天佛牒文、玉帝敕令”的“碧霞元君”,不僅上管天兵、中管神兵,下管地獄諸司,就連過去歷代王朝尊奉的泰山山神——東岳大帝也被碧霞元君管轄:
“往上邊管天兵先天圣母,中管著神兵十萬八千。
下管著眾鬼魂不知其數(shù),轄“天齊”管十王總管陰間。
按七十管五司一十八獄,管天下府州縣善女善男。
封王靈巡山的都管元帥,鎮(zhèn)泰行(山)無偏比不論愚賢。”
因為泰山女神信仰大盛,明代北京修建了5座碧霞元君廟,就是著名的東頂、西頂 、南頂、北頂和中頂?shù)摹拔屙敗蹦锬飶R,環(huán)列于京城,成為京城人精神信仰的寄托之所。明末的《帝京景物略》卷三“弘仁橋”條記載了明代的“五頂”:京城的碧霞元君廟,“麥莊橋,曰西頂;草橋,曰中頂;東直門外,曰東頂;安定門外,曰北頂。盛則莫弘仁橋(南頂)若,豈其地氣耶!” 明末清初的孫承澤的《天府廣記·寺廟》中記載:“京都有碧霞元君廟五處,香客云集,煙霧終日繚繞,都人最重元君祠。”2004年著名的北頂娘娘廟神秘事件就發(fā)生在北京的北頂泰山娘娘廟。
(待續(x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