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層次
上文第一層次內容在自己不看書的前提下,根據肝氣郁結四個字就可從理上遂項推導出相關癥狀,做到八九不離十。
這是學完《中醫診斷學》后,對掌握《中醫基礎理論》學習的要求,如果做不到,說明《中醫診斷學》并不完全是從理上貫通的,而僅僅是認得出來,或硬背下來的,當然,認出來也有其意義在,但硬背的就易遺忘。
我在正安上中醫一年通,在中基部分,所有證候基本就是按上文那樣逐項推出來,開始時是我推為主,漸次過度到以學生的推導為主,這樣再去到《中醫診斷學》的學習就順很多了,因為都習慣了以理相推。
這種方式也容易讓人認可中醫是說理的。
第五層次
中醫基礎理論吃透后的較靈活運用。
比如陽痿一病,證型不少,這里僅舉最常見的腎陽虛證為例:
腎陽虛自然要補腎陽,但如何補則大有講究。
不少人覺得既然是不舉,當然就該補陽同時兼升陽了。從直線式思維看,這沒錯。
但升陽要講究時機與方式。
方式:比如北芪,如果輕用,則浮而直上上焦,將所補之陽直引而上。陽上去了,誰接收?多半會是心,因為心為陽中之太陽,既為陽臟,則對陽熱特別敏感。這時該補的腎得不到多少,而不該補的心卻接受了大半,真真把原來的「心有余而力不足」弄得更加心有余而力不足了。
所以,如果要加北芪,最好是重用,這樣這先沉下腎使腎得益,然后再緩緩升而舉之。這里用的是「治下焦如權,非重不沉」的知識點。
同理,其他補腎藥也不宜輕用。
時機:治療第一時間就用升陽藥嗎?這似乎不是最佳方案。
既然腎陽足了才算治到根本,則按理反該先用龍骨、牡蠣等,讓陽氣先下潛到腎,并將其穩固,應的是「腎者主蟄,封藏之本」,以及「相火以位」-即腎陽要守位于下才能更好地發揮作用的知識點。
同時陽痿另一機制是心神不能下達而引腎氣勃發,則龍牡還有引心氣心神下達之功。
待腎陽被足于下焦后才加升陽藥升之而舉,這是否更有道理?
這就是「欲升先降」,降至太極的底端,待力量充足后自能「降極而升」,也是兵法的「欲擒故縱」,老子所言的,「將欲奪之,必固予之」的靈活運用。
除腎之外,與什么因素相關?
陽痿又叫陰痿,即陰莖不能勃起,或舉而不堅。
前陰雖大體屬腎,但陰莖的結構卻屬肝,因「前陰為宗筋所聚」,是筋之聚,陰痿,即筋力不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