蝌蚪文知識(二)
6、耗費18年識破77個字
1)探謎之路
2)童氏釋文譯義
承帝吩咐:首相是你,州渚被水淹,龍蛇遍地行走,親身治理洚水,你明天就開始干起來吧!長久在外忘掉家,住宿在高山曠野,絞盡腦汁,累壞身體,大聲疾呼,誰不震動!為平定水土而奔走,由華山而嵩山而泰山而衡山。疏導水源匯合入海,乘小舟治理那被壅塞的地方,障礙都排除了,南方的河流通向大海。衣織起來,飯吃得飽了,庶民從此安寧,鳥獸永遠逃奔。
3)劉氏釋文譯義
莊帝擔憂戴、趙(秦)、鄭、魏、州等國來犯,先發(fā)兵攻廬國,宣布北伐聲勢及最終目標。攻下廬國后,莊帝焚柴祭天地,看有誰敢阻撓其仁義之師前進。廳內(nèi)堆滿珍寶,祭司朗誦經(jīng)。突然天上光芒四射,美酒盈溢,一派吉相。繼續(xù)進軍到庸國邊境,因沼澤草莽,不便行軍,遂折向高原。穿過險峻區(qū),聯(lián)合秦嶺下的崇國(秦人)和忠厚的褒國(巴人)夾擊,迅速深入庸國,徹底摧毀反叛勢力,使楚國避免陷入百濮包圍的一場滅頂之災(zāi)。當時行軍聲勢浩蕩,一路燒山不止。反叛平息后,庸人竄入深山老林。
4)任教時未能著手破譯
長沙市一退休教師,從開始研究辨認禹王碑,到最終完成碑文77個字中最后一個字的辨認,前后竟花了整整18年!昨日,新報記者又獲禹王碑碑文破譯的驚人猛料。昨日上午,記者在長沙市教師一村拜訪了聲稱自己破釋出“禹碑今譯”的童文杰老人。童老年逾八旬,清瘦硬朗、衣著樸實。據(jù)介紹,他1920年出生于長沙縣白沙鄉(xiāng),1944年畢業(yè)于國立師范學院(湖南師范大學前身)國文系,在長沙市十一中等學校任教37年,期間主要任教語文課。由于專業(yè)特點,他對岳麓山禹王碑這一千古之謎早有所知,并頗為好奇,一直都很關(guān)注。“那時候我整天忙著工作,也沒有足夠的古文字知識水準,所以只能臨淵羨魚,未能著手辨認。”童老笑著說。
5)退休后補課專心辨認
1980年,童文杰從長沙市十一中正式退休。退休后,童老很難割舍自己的國文專業(yè)。經(jīng)過一番調(diào)整,他在1981年便為自己制定了一個宏偉計劃:攻克岳麓山禹王碑千古之謎。他利用自己已有的文學功底,博覽漢語古文字書籍,從甲骨文、金文、石鼓文、篆文及其他古文字中,大量搜尋字形結(jié)構(gòu)與禹碑文相似的古文字。通過對比分析,他第一次辨認出了77個字中的17個字。
6)18年后辨出最后一字
“文字辨認要有科學依據(jù),要尊重歷史。”童老道出了自己辨認禹王碑碑文的深切感受。據(jù)介紹,童老在取得辨認第一階段的成功后,便調(diào)整自己的辨認方法,多次閱讀了包括《說文解字》之類的大量與古文字有關(guān)的書籍。根據(jù)古文字的造字法分析碑文,辨認出了其中大部分文字。2000年,他辨認完成77個字中的最后一字。此時,距他開始著手破譯前后間隔了18年。“對我而言,18年時間似乎很長,又似乎很短。值得慶幸的是,我終于完成了這一‘巨大工程’,心情一下變得特別舒暢。我把自己辨認的碑文命名為《長沙岳麓山禹碑今譯》。”面對凝聚大量心血的破譯成果,童老認為整個破譯過程是一種痛苦中的享受,它帶給自己極大的心理安慰,更有不少成就感。
7)與明代“楊慎釋法”雷同
對比此前有關(guān)禹王碑破譯的種種釋法,童老發(fā)現(xiàn)自己辨認出的《長沙岳麓山禹碑今譯》,與明代楊慎破譯的碑文大同小異,均表明禹王碑碑文為“大禹治水”之說。其中破譯的77個字中,就有51個字相同,只有26個字不同。“根據(jù)歷史記載,大禹曾經(jīng)到過南岳衡山,這與歷史事實還是相符合的。我以為辨認算是成功。”童老對此頗為自得。
7、文史專家——這是一種新的補充
1)簡介
長沙市市委文史研究室文史專家陳先樞認為,童老精神可嘉,對禹王碑賦予新的含義。“此前我并未看到童老對禹王碑的破釋,但從破釋結(jié)果看,其內(nèi)容與楊慎‘大禹治水’之說類似,算是對該說法的一種新的補充吧。但不能成為一家之言。”至于童老因此獲得的獎勵和著作權(quán),陳先樞認為那只是民間機構(gòu),并不是學術(shù)界的權(quán)威認證。
2)奇碑身世
奇碑身世:從何而來匿于何處相傳大禹治水,曾“功成刻石衡山”,留下《岣嶁碑》的傳說。該碑一說在湖南衡山祝融峰(也稱岣嶁峰),一說是在衡山縣的云密峰。唐代散文家韓愈曾為此碑賦詩,并為不知此碑蹤跡深表惋惜。然韓愈此詩不見錄于其著作。宋朝著名金石家歐陽修和趙明誠,曾遍搜天下著名碑刻匯編成文,文中同樣也不見《岣嶁碑》的記載。宋朝嘉定年間(約公元13世紀),此碑突被發(fā)現(xiàn),其字有的筆畫頭大尾小,于是有人認為是古蝌蚪文;有的字筆畫彎曲較多,有人據(jù)此斷定為蟲鳥文;還有斷其字為大篆者。但無人破譯出來。明嘉靖年間,文人張素將《岣嶁碑》文拓片帶回云南,送給謫戍云南的學者楊慎。經(jīng)他研究譯出了全部碑文。當時的學者沈鎰、楊時喬、郎英等都破譯了碑文。大意是大禹接受了部落聯(lián)盟首領(lǐng)舜交給的治水任務(wù),歷經(jīng)艱辛困苦,成功地將大水疏導入海,制服洪水,從此天下“衣制食備,萬國其寧”。此后,《岣嶁碑》名聲大振,被摹刻于各地的名川大山中。云南昆明、四川成都、湖南長沙、西安碑林、河南汲縣、湖北漢陽等地都有摹刻石碑。《岣嶁碑》是不是夏禹時的刻石,歷代爭論不休。明代楊慎、楊時喬,清代李蕃四、毛會建等,一面破譯,一面摹刻,那是信其有。持不同意見的清代王昶在《金石萃編》中提出:“此碑自南宋始出,故歐(陽修)、趙(明誠)皆不錄,后來考證家如楊慎……諸人深信不疑。余皆斥為偽物,今亦究無確證”。證明此碑為夏禹時的文字,沒有證據(jù)。人們對楊慎抱有懷疑態(tài)度。史家認為楊慎治學之道是:好博務(wù)欲勝人,甚至依托杜撰。從漢字發(fā)展過程看,夏代出現(xiàn)此文字是不可能的,偽造的可能性極大。
3)觀點交鋒
觀點交鋒:碑上到底寫了啥?據(jù)專家介紹,禹王碑雖歷經(jīng)千年,但至今尚無定論,如今能形成一家之言的說法有好幾種,其中明代楊慎,當代學者曹錦炎、劉志一的釋文較有代表性。
(1)專家說法——明代學者:大禹治水楊慎為明代正德年間狀元,博覽群書,被推為當時天下第一。曾撰禹王碑釋文:“承帝日咨,翼輔佐卿。洲諸與登,鳥獸之門。參身洪流,而明發(fā)爾興。久旅忘家,宿岳麓庭。智營形折,心罔弗辰。往求平定,華岳泰衡。宗疏事裒,勞余神。郁塞昏徙。南瀆愆亨。衣制食備,萬國其寧,竄舞永奔。”楊慎的釋文也多采用為現(xiàn)在禹王碑的釋文。株洲學者:歌頌楚莊王功勛劉志一,原為株洲工學院文史專家,對古文字研究頗深。他破譯的碑文內(nèi)容是歌頌楚莊王滅庸國的歷史過程與功勛,認為禹王碑應(yīng)為公元前611年(楚莊王三年)所立。杭州學者:帝王頌詞曹錦炎,當代學者,認為禹王碑是戰(zhàn)國時代越國太子朱句,代表其父越王不壽上南岳祭山的頌詞。
(2)百姓聲音——長沙教師:大禹治水童文杰,長沙退休教師,破譯內(nèi)容與明代楊慎的大同小異,均表明禹王碑碑文為“大禹治水”之說。長沙會計:與道家所用文字有關(guān)(八旬老翁周坤生,喜愛讀報。1946年前后意外發(fā)現(xiàn)報紙上魏寅寫的《岳麓山禹碑考略》,并保存下來。文中列舉了明代楊慎、沈鎰的兩種說法。但周翁個人認為道士曾用過與碑文筆畫、字形類似的文字。建議破譯碑文,可找道家?guī)椭#┠显郎倘耍嘿澝滥显烂谰埃ㄖ芟樵疲瑏碜阅显篮馍剑陂L沙馬王堆經(jīng)商。從小在南岳衡山長大。小時候參與當?shù)丶腊莼顒訒r,聽當?shù)乩先苏f禹王碑碑文大意是寫大禹治水經(jīng)過南岳衡山,贊美南岳七十二峰綿延400公里美景。“我現(xiàn)在還能背誦出碑文流傳下來的頌詞。”)望城村民:為儒教古文字(張仲海,望城縣星城鎮(zhèn)村民。在農(nóng)村從事儒教活動已有40多年,如今家里保存了許多版本有關(guān)儒教的古書,這些古書文字多種,也有過類似岳麓山禹王碑上的蝌蚪文。儒教古文字曾用過類似符號。)
8、彝族的蝌蚪文
中國的古代傳說里常常提到“蝌蚪文”,最初是指神仙使用的文字,后來又指誰也不認識的古文字,給人一種神秘的感覺。可是我國西南地區(qū)至今還在使用著一種實實在在的蝌蚪文,這就是彝文。彝文是四川、貴州、云南一帶的彝族群眾用的文字,又叫“?文”、“韙書”,明清兩代有不少書里都提到它,說這種文字“字如蝌蚪”、“字母一千八百四十”。據(jù)民間傳說,彝文的歷史已有一千多年了,但最興盛的時期是從明代以后才開始的。彝文是一種“音節(jié)文字”,功能有些像日本的“假名”。這種文字的一個字母代表的是一個完整的音節(jié),例如彝文有七個字母分別表示bi、bie、ba、buo、bo、be、bu七個音節(jié),卻沒有一個表示輔音b的字母,因為單個的輔音b不能構(gòu)成一個完整的音節(jié)。彝文的寫法在60年代以前很不統(tǒng)一,同是一個音節(jié),有人可以這樣寫,有人可以那樣寫,不同地區(qū)的習慣用字差別很大,如果把各地的異體字都算進去,彝文字母的總數(shù)可能上萬。這么多字,學起來很不方便。為了使彝文能更好地為彝族人民服務(wù),四川涼山自治州經(jīng)過十多年的工作,到1980年終于整理出了一套“彝文規(guī)范方案”,由國務(wù)院正式批準推行。《彝文規(guī)范方案》包括819個字母,筆畫簡單,形體美觀,書寫時一律從左到右,和漢字寫法一致。
9、相關(guān)爭議
據(jù)說那塊聳立在浙江省仙居縣淡竹鄉(xiāng)的山崖壁上,布滿了人工鐫鑿的日紋、月紋、蟲紋、魚紋等奇異的圖案符號,有人說,那就是傳說中大禹治水時在南方留下的蝌蚪文石刻……5月的浙中山地充滿了水汽和太陽的味道,夏天果然如期而至。長途汽車行駛在蒼翠的群山之間,車上二十幾個年輕人來自寧波市和無錫市的兩個野外探險俱樂部,我和他們同行,是為了尋找傳說中刻有蝌蚪文的蝌蚪崖。據(jù)說那塊山崖聳立在浙江省仙居縣的淡竹鄉(xiāng),崖壁上布滿了人工鐫鑿的日紋、月紋、蟲紋、魚紋等奇異的圖案符號,有人說那就是傳說中大禹治水時在南方留下的蝌蚪文石刻。同行的人里只有一個到過我們將要去的地方,此時他正在眉飛色舞地講故事:“淡竹鄉(xiāng)我去過兩次,第二次我請一位當?shù)厝藥遗郎仙剑浅kU,到了最上邊就沒路了,除非你用攀巖工具,否則很難爬到山頂上去。據(jù)說只有當?shù)夭伤幍娜瞬胖郎仙降穆罚?/span>”一席話把年輕人的心逼到了亢奮狀態(tài),所有人都流露出不達山頂誓不罷休的決心。我們要去的地方是浙江省括蒼山脈的一條支脈韋羌山,南朝孫詵著的我國第一部地方志《臨海記》中曾寫到韋羌山“上有石壁,刊字如蝌蚪”,二十四史中的《宋書·周郡志》中也寫到:“天姥山(韋羌山別名)與括蒼山相連,石壁上有刊字蝌蚪形,高不可識。”那么什么是蝌蚪文呢?臨行前我翻閱過一些古文字學資料,發(fā)現(xiàn)文字學中單把蝌蚪文拿出來講的并不多,常見的倒是“鳥蟲書”。所謂鳥蟲書就是在字的筆畫上增添蟲、魚、鳥等動物形象,比如添上觸角、魚頭、翅膀、鳥頭之類的附件。鳥蟲書曾是秦始皇統(tǒng)一文字以前中國古文字中的六書(即六種字體)之一,被用來寫在傳達命令的旗幟上,由于筆畫復雜,難于模仿,所以有保密的作用。漢代以后,鳥蟲書主要出現(xiàn)在印章中,變成了十足的美術(shù)字了。而蝌蚪文由于頭粗尾細形似蝌蚪而得名,因此也是鳥蟲書的一種,從文字學的角度來說,蝌蚪文算不算文字還是一個問題。雖然學術(shù)資料所提供的答案令人泄氣,但我們似乎更愿接受這樣的報道:《人民日報》曾經(jīng)發(fā)表文章說,目前我國已發(fā)現(xiàn)神秘的、有待破解的原始文字或符號共8種,它們是“蒼頷書”、“夏禹書”,貴州的“紅巖天書”、“夜郎天書”,四川出土的“巴蜀符號”,云南發(fā)現(xiàn)的“東巴文字”,紹興禹廟的“峋樓碑”文字和仙居的蝌蚪文。上述8種文字中,從發(fā)現(xiàn)的時代看,仙居的蝌蚪文最早,以釋讀難度論,也是蝌蚪文為最。其它7種文字都屬于有目共睹的文字,惟獨蝌蚪文撲朔迷離,至今還沒見到它的篆文摹本。我們此行的目的,就是為了一睹蝌蚪文的真面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