婚服禁忌民俗23
中國民間結婚辦喜事時,絕大多數地區和民族都有特制的新婚禮服。婚服要新,取“新婚大喜”之意。若著舊裝,則不吉利,或有新人不貞之嫌。不過,也有穿舊衣出嫁的風習流行。新娘出嫁穿舊衣見于黔東南侗族,其他地區也習見。新娘出嫁這天,送親的姑娘都著新衣,帶銀器、首飾,個個花枝招展,惟獨新娘卻穿著舊衣、草鞋,且無頭飾、首飾,不帶嫁妝。此舉之意義,在于告誡新娘婚后要勤儉持家,反映了侗族的傳統美德。其他民族和地區,大都對婚服十分重視。做嫁衣亦要選擇吉時。嫁衣要由福壽雙全、兒女雙全的婦女裁剪。忌寡婦、不孕婦等裁剪縫制。新嫁娘的禮服忌有口袋,以免將娘家的財產以及福氣帶走了。禮服要用一塊整布料裁制,忌諱用兩塊布縫接。取“從一而終”、“不再婚”之意。一般新嫁衣崇尚紅色,忌諱白色。此俗流行于漢族,其他民族也習見。山東一帶,嫁衣要上下一身紅,通常喜棉忌單。云南巍山彝族結婚時,新郎新娘都忌穿白色衣服,直到婚后一百天才能穿白衣。臺灣民間新娘出嫁雖亦喜好紅色,卻又有上頭衫、仔褲顏色純白的,取“忠貞潔白”之意。粵北壯族新娘出嫁喜穿黑色的嫁衣。并由穿黑衣褲的伴娘陪伴,打黑傘去男家。黑色嫁衣是由男家縫制的,只是在婚娶前才由媒人送往女家。據說這一習尚是從喜鵲羽毛為黑色而來的。俗信穿黑色嫁衣表示喜慶、吉利。不知是否還與古代親迎著黑衣的習俗有牽連。
舊時,男子娶妻俗稱“小登科”,是可以穿九品官服的,新嫁娘則必用鳳冠霞帔,以象征吉祥。過去此俗多流行于滿族、漢族、朝鮮族及其他民族。據《清稗類抄》云:“鳳冠為古時婦人至尊貴之首飾,漢代惟太皇太后、皇太后入廟之首服,飾以鳳凰。其后代有沿革,或九龍四鳳,或九翠四鳳,皆后妃之服。明時,皇妃常服,花釵鳳冠。其平民嫁女,亦有假用鳳冠者,相傳謂出于明初馬后之特典。然《續通典》所載,則曰庶人婚嫁,但得假用九品服。婦服花釵大袖,所謂鳳冠霞帔,于典制實無明文也。至國朝,漢族尚沿用之,無論品官士庶,其子弟結婚時,新婦必用鳳冠霞帔,以表示其為妻而非妾也。”可見,當時新娘不用鳳冠霞帔已成為一種忌諱。一是怕不吉利,二是怕人說不是嫡妻。辛亥革命以后,隨著帝制的垮臺,此俗逐漸變革。如今穿九品官服,用鳳冠霞帔的已很少見了。漢族等多以漂亮、嶄新的西服、時裝為時興婚嫁衣。新娘佩戴紅絨花,以諧音“榮華”,象征富貴。其他民族也多以自己的民族服裝為婚嫁衣。鳳冠霞帔式的婚嫁衣只有在民俗展覽會上、戲臺上或民間游藝節目中才能見到。那些相應的婚服禁忌也大都隨之消失或轉化為他種形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