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新的國際干預模式
利比亞戰爭顯然已經接近尾聲。卡扎菲政權將成為一個歷史名詞。現在唯一的問題,是卡扎菲本人的命運,到底是“智利阿連德模式”,還是伊拉克“薩達姆模式”,或是前南“米洛舍維奇模式”,還留下一絲懸念。但可以想見的是,眾叛親離的卡扎菲面臨的未來命運不會太妙。
利比亞戰爭在當今國際關系史上寫下的絕不僅僅是一個獨裁者被內外聯合武力推翻,而是一種新的國際干預模式的問世。事實上是冷戰后第一次海灣戰爭以來,西方列強創出的一個新的干預模式:以一個主權國家內部動蕩為機遇、以支持反政府武裝為掩護、以聯合國決議為幌子、以空中轟炸為手段、以“保護平民”為道德借口,實現推翻一國政府的目標。而這一模式是由法國首創,難怪法國外長朱佩對此倍感興奮,承認承擔了40%軍事干預的法國“冒了巨大的風險”,但戰爭的目標已經達到:推翻卡扎菲政權。法國媒體沒有忘記加一句:法國獲得利比亞全國過渡政府給予法國各個領域、特別是石油開采的優先權的承諾。
人們記得,在國際關系史上,第一次海灣戰爭是對伊拉克總統薩達姆入侵科威特的回應,得到聯合國的批準,因而是作為一場合法、正義戰爭而載入史冊??扑魑謶馉巹t是北約對一個主權國家的空中干預,沒有得到聯合國的許可。當時動武的主要借口,是法國前外長庫什內創出的“人道主義干涉權”,因此被大多數國家認為是一場非法的、北約發動的“人道主義戰爭”。到伊拉克戰爭,布什總統的美國以“9·11”事件為契機,發動了對恐怖主義的“先發制人”戰爭。這場戰爭同樣沒有得到聯合國的批準,因此被希拉克總統領導的法國等反戰軸心認定是一場侵略戰爭。這次利比亞戰爭則創出了一個新的模式。眾所周知,利比亞國內出現社會動蕩,民眾從抗議走向武裝起義,遭到卡扎菲政權的鎮壓。就在卡扎菲的坦克即將進入反對派的大本營班加西市前夕,法國獲得聯合國安理會的批準,準許外國以保護利比亞平民為由,對利比亞進行空中禁飛。在聯合國決議中有一句關鍵性的話,即為保護平民而建立空中禁飛區,可以使用“一切手段”。正是這句話的模糊屬性,使法英兩國借機對利比亞進行了長時間空襲。在長達數月的軍事行動中,北約實際上已經大大超越了聯合國的授權,早就將建立“禁飛區”以保護平民演變成以空襲為手段來打垮卡扎菲政權作為惟一目標。
本來以空襲來推翻一個政權并非那么容易。有種種未經證實的消息聲稱,一支由美國和西方直接訓練的、擁有利比亞和某西方國家雙重國籍的突擊隊進入利比亞參與了地面戰爭,直接推翻了卡扎菲政權。這就解釋了為什么利比亞戰爭會從上周末開始出現如此戲劇性的轉變。這樣,這種新的干預模式顯然就將成為西方列強針對他們所不喜歡的“獨裁國家”的一根狼牙棒。
對于親西方的一些獨裁政權來說,卡扎菲政權的垮臺也是其失敗的外交政策的一個合理結果。卡扎菲在冷戰期間曾堅定地站在東方陣營一邊。但在“9·11”之后,卡扎菲作出了一個戰略性轉折:投向美國為首的西方尋求保護。當時卡扎菲曾為證明自己“放棄”核武器而不惜先后“出賣”俄羅斯等國。盡管西方曾經大肆歡迎卡扎菲的轉向,并希望其他國家、特別是伊朗能夠“向利比亞學習”,2007年卡扎菲曾作為薩科齊總統的貴賓來法進行正式國事訪問,一時似乎成為西方各國的座上賓。當時卡扎菲甚至為西方“火中取栗”:拒絕出席中非峰會、指責中國在非洲的存在是“新殖民主義”、甚至在臺灣問題上做小動作。在與俄羅斯的關系上,卡扎菲也一再推翻自己的諾言,出爾反爾,最終導致莫斯科的不耐……“阿拉伯革命”和利比亞戰爭事實上警告了那些親西方的某些獨裁者:西方是靠不住的。一旦他們不能再為西方國家的戰略利益服務,利比亞戰爭的新干預模式隨時可能落到他們的頭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