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來就在仆人將對聯貼到門上后,就被經過的一名秀才看到了。這秀才先是一愣了,隨即大笑起來。這仆人雖不懂秀才在笑什么,但見他那譏諷的態度就十分惱怒,于是將此事稟告給了縣令。
然而,在眾人恭維下的縣令早就得意忘形了。真心覺得自己今天這幅對聯,寫得十分精妙絕倫。因此一聽到有人嘲笑自己的對聯,便覺丟了臉面,十分難堪,于是便命人前去捉拿秀才。
不過,那秀才見了他們卻一點都不害怕,反而對縣令說到:“反正你也命不久矣”。縣令聽后,更是氣憤不已。但又覺得其中可能有蹊蹺,便詢問他何出此言。
秀才笑道:“你這對聯好大的口氣,把父放在前,君放在后。皇上知道后必定龍顏大怒,你一個小小的縣令還有活路”。聽完秀才的話,縣令頓時意識到了問題的嚴重性,直接嚇出了一身冷汗。
再說到這秀才,雖然剛才的話說得一點也不客氣,但那也不過是為了“下猛藥”點醒縣令。若縣令真的因此丟官殞命,他也是不忍。因此在他的提醒下,縣令馬上將對聯改成了:君恩臣必報,父業子當承。
字還是那些字,不過改動了先后順序,就避免了一場災禍。至此,縣令對這秀才是心悅誠服,還重重賞賜了他。故事到這兒,好像就結束了,但實際上卻沒有。
清朝文字獄,史上之最
割開表象,往深層次挖掘,你就會發現一個問題:為何臣在前、君在后,就會觸怒龍顏招致殺身之禍呢。若說古代講究三綱五常,可也沒嚴苛到這地步啊!其實,這是因為前清時期,正是歷史上“文字獄”最為興盛之際!
自清軍入關以來,為了平息“反清復明”的浪潮,加強中央專制集權。統治者們便決定從最有社會地位,以及最能煽動人心的知識分子下手。派遣專人從這些文人的作品中摘取字句,惡意曲解,打壓成罪。
一時之間,大批文人被以莫須有的罪名殺害,家屬不是被流放,就是被入籍為奴。說起這文字獄,作為統治階級打壓異己的手段,在封建社會時期由來已久。
只是,清朝的文字獄,其持續時間之長、文網之密、案件之多、打擊面之廣、羅織罪名之陰毒、手段之狠,絕對史無前例!據史料記載:
順治帝在位時施文字獄7次,康熙帝在位時施文字獄20多次,雍正帝在位時施文字獄20多次。而到了乾隆時期,文字獄直達巔峰,光他一人就施展文字獄130多次,遠超前人。而這其中,絕大多數都是捕風捉影,純屬冤殺誤殺。
基于這種國情,也難怪那縣令被自己原先的對聯嚇出一身冷汗,連忙修改了。雖然他本身并無藐視天家威嚴之意,但是難保其他人看到之后不咬文嚼字。若是因此而獲罪,才是最大的不幸。
但是,不是每個人都能如此幸運。何況,欲加之罪何患無辭!為了保命,那時的文人只能三緘其口,封筆藏墨。所以說,這文字獄不僅禁錮了民眾的思想,還導致了前清時期文化的扭曲變形。
最重要的是,讓多少家庭因其破裂,多少無辜之人因其慘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