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扎哈·哈迪德
扎哈·哈迪德留給世界的最后遺作——成都新世紀當代藝術中心尚未開建。
3月31日深夜,在成都某知名建筑設計事務所工作的閆先生剛點開朋友圈,就發現世界知名女建筑師扎哈·哈迪德去世的消息幾乎在朋友圈里刷屏。這位和成都頗有緣分的全球建筑界奇才,在美國邁阿密的一家醫院因心臟疾病而去世,享年65歲。
扎哈·哈迪德先后在成都參與過3個重大公共建筑項目,業內對她離世的消息一片惋惜和遺憾。這其中最讓人扼腕的是,如今斯人已逝,她留存在世的最后遺作——成都新世紀當代藝術中心尚未開建,這個堪稱世界級的藝術建筑是扎哈留在成都的一份盛大禮物,讓人充滿期待。
先后參與三個
成都公共市政項目競標
華西都市報記者從知情人處獲悉,扎哈·哈迪德曾先后參與過成都的三個公共市政項目,分別是成都新世紀當代藝術中心(又稱演藝中心)、成都新機場和成都城市音樂廳項目,其中除前者中標外,后兩者僅是項目入圍未能中標。
2007年,扎哈·哈迪德事務所公布了成都當代藝術中心設計方案,當時這被稱之為中國最大的文化類建筑。這也是該事務所設計的最大的單體建筑。
從外觀上看,建筑細長彎曲的姿態就像一只飛翔的鶴,波狀的建筑幾何形體如同四川連綿起伏的地形景觀,與錦鯉相似的形態暗蘊中國傳統元素。這個波浪形的建筑圖形暗示了一個波動的狀態,靈感來源于四川獨特的地形地勢。
據相關人士介紹,扎哈從最早的方案開始,前前后后進行了20多次修改才形成了現在這個方案。在修改的過程中除了外觀的改善,更多的還在于功能的拓展。
遺憾的是因為規劃調整等問題,原計劃于2012年建成的成都新世紀當代藝術中心,目前尚未出現在市民面前。不過,從最終設計方案來看,這個作品兼具了世界前沿風尚和四川傳統元素的完美結合,堪稱世界級的藝術建筑。
成都城市音樂廳設計
曾吸引扎哈 未能中標
2015年10月,成都城市音樂廳建筑設計方案征集資格預審報名工作宣告結束。來自中國、美國、法國、英國、日本、荷蘭、芬蘭、丹麥、澳大利亞等國家和地區的34家知名設計機構(含聯合體)正式報名。扎哈·哈迪德和她的團隊也在其中。
記者了解到,扎哈·哈迪德團隊設計的方案,在2016年1月入圍了6個候選方案。4月1日,扎哈·哈迪德建筑設計事務所北京分部的工作人員答復,因為在競標時,同業主單位有簽訂保密協議,因此即便沒有中標,也不能公開此前的設計方案。不過,華西都市報記者從知情人處了解到,哈迪德的設計未能中標成都城市音樂廳項目。五十歲后成名的建筑大師:
“我沒有一天放過自己!”
扎哈·哈迪德(Zaha Hadid),是伊拉克裔英國女建筑師。2004年獲普利茲克建筑獎一舉成名。她1950年出生于巴格達一個富裕的家庭,在黎巴嫩就讀過數學系,為了她的學業全家人在上世紀70年代移民倫敦。
扎哈的作品中包括米蘭的170米玻璃塔,蒙彼利埃摩天大廈以及迪拜舞蹈大廈(DANCING TOWERS)。此外,北京銀河SOHO建筑群、廣州大劇院和香港理工大學建筑樓也都出自她手。
她很拼 /
“我堅韌不拔地去努力!”
作為一個高產、勤奮且以想象力豐富聞名全球的建筑師,除了在全球各地留下建筑作品,她還參與了幾乎所有門類的設計,甚至還參與過阿迪達斯一款運動鞋的設計。她的不少作品如今被紐約現代藝術博物館、法蘭克福德意志建筑博物館永久收藏。
有人打了個這樣的比方,“扎哈就是當今建筑界的暢銷品標記”。她仿佛一帆風順,以至于黎巴嫩電視臺的記者在一次采訪她時曾問:“你是一個幸運兒,對嗎?”扎哈嚴肅地回答說:“不!我堅韌不拔地去努力,我花了數倍于他人的力氣,我沒有一天放過自己!”
她很難 /
紙上設計師50歲后才成名
作為一個風格鮮明獨特的建筑師,扎哈也曾經歷坎坷。1982年,在中國香港舉行的國際建筑競賽上,扎哈獲得了一等獎,堅定了她在這一行走下去的信念。然而扎哈的這個作品初審就遭淘汰,是日本建筑家磯崎新獨具慧眼,把她的方案從廢紙堆里撈了出來。
此后,雖然她設計的作品獲獎無數,但卻無法征服客戶,以至于同行給了她一個“紙上設計師”的稱號。直到2000年左右,她接手了寶馬中心等幾個大項目證明了自己的實力,那時她已經50多歲了。
近年來,她在中國也做了不少項目。據說有一半都是潘石屹買的單。在北京,她留下了作品銀河SOHO和望京SOHO,在上海有一個凌空SOHO。不過業界對她的作品爭議一直很大,最常見的批評是說她的設計過于英雄主義,不考慮和周圍環境的和諧,對此扎哈不屑一顧。華西都市報記者羅琴賴芳杰
作者:羅琴賴芳杰
(來源:華西都市報)
(原標題:建筑大師扎哈·哈迪德去世 留給成都一座待開的大禮(組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