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初年,最為有名的漢姓王有三個,平西王吳三桂,平南王尚可喜,靖南王耿繼茂。
他們同時也被稱為三藩。
隨著時間的推移,在清廷政府所準許的便宜行事下,三藩的勢力正在無限制的膨脹。
這三位藩王也不是單干,他們還在暗地里互相的串聯(lián),互通消息,結(jié)成聯(lián)盟,一旦有事,互相照應。
有這些人在,朝廷當然是要不開心的,朝廷中最不開心的當然是要屬當今的康熙皇帝。
康熙皇帝所最為關(guān)心的事有三件,就是三藩、河務以及漕運。
按照康熙的意思,三藩的氣焰也太囂張了,但是考慮到三藩的勢力,他還是不敢輕易地撤藩。
康熙十二年(公元1673年)三月,尚可喜向朝廷上疏請求回到老家遼東海州休養(yǎng),同時,他提議自己的王爵交由兒子尚之信來繼承,并留其繼續(xù)鎮(zhèn)守在廣東。
康熙帝看完奏折,批準了尚可喜的請求,也同意了尚可喜的提議,但他又補充了一點,王爵繼承沒有問題,留守廣東就不必了。
當年七月,迫于形勢,吳三桂、耿精忠主動上疏請求朝廷撤藩,以探查朝廷的真正意思。
朝廷比小浣熊還干脆,下令全面撤藩,三藩所屬人員全都搬遷到山海關(guān)外。
聽聞撤藩令要下達,吳三桂與耿精忠這兩位也積極地暗中準備起來,他們迅速地結(jié)成了統(tǒng)一聯(lián)盟,布置了手中的兵馬,還與其他有想法的省份“同志”進行了串聯(lián)。
當年的十一月,自以為準備得差不多的吳三桂造反了,他扣留了欽差大臣折爾肯等人,殺了云南巡撫朱國治,并拘捕了按察使以下不站在一條線上的官員。
他向天下發(fā)布了檄文,在這篇戰(zhàn)斗召集令里,這位老兄很不要臉地宣稱自己這個“原鎮(zhèn)守山海關(guān)總兵官”因為奉了上面的旨意被授封為“天下都招討兵馬大元帥、興明討虜大將軍。”
雖然著吳三桂的名聲不咋的,積極響應他的人還真不少,本集團內(nèi)部的就有云南提督張國柱、貴州巡撫曹申吉、提督李本深,耿精忠不用說了,吳三桂一起兵,他也在福建跟隨著鬧騰了,尚可喜不想造反,尚之信逼迫著自己的老爹也造反了。
先前那些與三藩有著這樣或是那樣聯(lián)系的漢軍將領(lǐng),也有些坐不住了,那位入關(guān)前漢姓三王之一的孔有德的女婿將軍孫延齡在廣西活動起來,那位吳三桂先前的部下提督王輔臣也在陜西積極響應起來,河北總兵蔡祿同學在彰德也是拉起了山頭。
境外的形勢也不樂觀,臺灣的鄭經(jīng)(鄭成功的兒子)在吳三桂的暗送秋波下,出兵浙江沿海地區(qū),塞外的察哈爾部布爾尼也乘著此機會叛亂了。
吳三桂的行動很快,當年年底,吳軍出云貴,攻略湖南、四川,他們首先拿下了沅州,接著長驅(qū)直入,攻克常德、長沙、岳州、衡州等地,所到之處,湖南各地的綠旗兵們紛紛響應,各州府的將吏們投降得不在少數(shù)。
即使是叛亂的戰(zhàn)火遍及到了全國各地,康熙還是依然地非常鎮(zhèn)定。
康熙皇帝的詔令就在此一刻下達,削奪去吳三桂的所有官爵,并將其所有罪狀公布天下。沒過多久之后,吳三桂在北京城內(nèi)作為人質(zhì)的兒子吳應熊被清廷逮捕送到菜市口一刀了結(jié)。值得注意的,同樣是造反的尚氏、耿氏在京城的人質(zhì)并沒有被處決。
當康熙皇帝在朝中布置的時候,吳軍的勢力一路瘋長,已經(jīng)涉及到了湖北境內(nèi)的松滋(今松滋北),在他們的對面江南北岸所駐扎的正是清軍的荊州大本營。
如果吳軍就此渡過長江,戰(zhàn)略主動權(quán)也將掌握在吳三桂的手中,沒了長江之險為依靠,清軍將徹底失去優(yōu)勢,而淪為吳軍手中待宰的羔羊。
可是,也就在這個時候,奇怪的事情發(fā)生了,吳三桂竟然停止了進軍,在當?shù)赝qv了三個多月。
康熙十三年(公元1674年)七月,康熙命令貝勒察尼、將軍尼雅翰帶著滿漢部隊對著岳州發(fā)起了猛烈的沖擊。
到了這年年底,王輔臣也反了,這讓康熙有點吃不消,這就意味著清朝廷所要面對的是三個大戰(zhàn)場。
王輔臣所主導的陜西、甘肅等地的西部戰(zhàn)場,耿精忠為主要勢力的福建、江浙等地的東部戰(zhàn)場,吳三桂所攻克的湖南等地,這是中心地帶,屬于正面中心戰(zhàn)場。
對于這三個戰(zhàn)場,康熙皇帝非常明確,首先要打擊的就是正面戰(zhàn)場的吳三桂。
要擊敗吳三桂,在正面戰(zhàn)場取得勝利,他所認為,重中之重,就是要攻下岳州和長沙。
岳州、長沙卻是不那么好打的,清軍花了很大的力氣,打了一年多,就是不能把這兩個城池,這也使得戰(zhàn)爭進入了僵持階段。
東西兩個戰(zhàn)場此時也變得不怎么平靜,這兩個戰(zhàn)場之中,康熙皇帝最為關(guān)心的還是西部戰(zhàn)場,在這個陜甘寧地區(qū),他重點所要解決的當然是平?jīng)鲆粠У耐踺o臣。
康熙十四年(公元1675年)三月,秦州被清軍攻克。
接著,蘭州為西寧總兵王進寶所攻克,鞏昌為另外一位清軍將領(lǐng)張勇所攻克,延安府、定邊等地也相繼為清軍所收復。
康熙十五年(公元1676年)二月份,康熙任命了大學士圖海為“撫遠大將軍”,統(tǒng)轄陜西滿漢軍隊,全權(quán)負責平定平?jīng)觯麥缤踺o臣的重任。
清軍勢頭很猛,打到六月份,王輔臣出城投降了,康熙皇帝也還地道(相對于后來),并沒有怎么處置王輔臣,并答應恢復他原有官職,加封為太子太保,升級為“靖寇將軍”。
王輔臣的歸降是一個轉(zhuǎn)折點,陜甘地區(qū)的局面朝著有利清軍的方向駛進,直到八月份,陜西也就只剩下了漢中、興安兩地仍然在反叛隊伍的手中,西部戰(zhàn)場基本上已經(jīng)搞定。
西部戰(zhàn)場激戰(zhàn)的同時,東部戰(zhàn)場也正在膠著之中,以西部戰(zhàn)場的不同,這里的爭奪變?yōu)榉浅5爻志谩?/p>
僵局最終被清軍打破,在浙江,康熙十四年(公元1675年)八九月份清軍在多地打敗耿軍,收復各戰(zhàn)略要地,在江西,當年五六月份,清軍收復新城、廣信等地,殲滅耿軍達到二萬多人,同時,清軍已經(jīng)準備著向福建進軍。
康熙十五年(公元1676年)八月份,清軍猛烈攻打仙霞關(guān),耿軍潰敗,福建通道被打開,清軍勢如破竹,直入福建境內(nèi)。
康熙十五年(公元1676年)九月,康親王率領(lǐng)大軍繼續(xù)前進,占據(jù)延平(今南平),耿精忠沒有了更多地選擇,馬上安排人前往清營談判投降事宜。
十月份,就在當年王輔臣投降后的四個月,康熙皇帝赦免詔書下達,耿精忠率領(lǐng)其文武官員出福州城向清軍歸降。
如王輔臣般,康熙皇帝仍然很地道(相對于后來),命耿精忠繼續(xù)為靖難王,帶領(lǐng)其所屬部隊,以“戴罪立功”的方式征討鄭經(jīng)部隊。
耿精忠的歸降,東南戰(zhàn)場已成定局。
歸降之后的耿精忠倒是爆發(fā)出巨大的能量,他與清軍嚴密配合,積極打擊臺灣分裂分子鄭經(jīng)所屬部隊。
康熙十六年(公元1677年)正月興化城被攻克,二月份,泉州也被占據(jù),鄭經(jīng)部隊丟棄漳州等地,撤回臺灣,福建地區(qū)相對穩(wěn)定。
兩個戰(zhàn)區(qū)的相繼平定,得以讓清廷對全局作出重新的部署。
清廷政府的意圖其實已經(jīng)很明確,東西兩線同時推進,從廣西、廣東兩個方向進軍,從而抄掉吳三桂軍隊的后路,在中路戰(zhàn)場上,從正面給予吳三桂軍隊強力打擊。
該讓尚之信登場了,廣東方面其實是不用擔憂的。
尚之信的性質(zhì)有些和其他被脅迫的各地將領(lǐng)相似,他的造反,實際意義上,只是為了自保而對吳三桂作出的一種妥協(xié)。自從造反后,他也沒做出多少出格的事,也沒多大的動靜,只是安穩(wěn)安穩(wěn)地待在廣東,沒給清朝廷添多少的麻煩,也沒有給吳三桂多大的助力。
在當時朝廷的眼里,尚之信并不是蓄意造反,罪過還是比較輕的,只是為了政治需要,他最終還被歸入了三藩之一,成為清廷政府加固中央集權(quán)統(tǒng)一的踏腳石。
康熙十六年(公元1677年)五月,尚之信帶著文武官員出廣州城歸降清軍。
康熙皇帝也好地道(相對于后來),將尚可喜(已經(jīng)死亡)的爵位由尚之信所繼承,并賜以金冊。
尚之信的歸附后,也就是等于整個廣東也歸附了,沒費多大的勁,清廷就拿下這個重要地區(qū)。
一切安排好后,康熙皇帝命莽依圖和尚之信聯(lián)合,一起進軍廣西,將吳三桂后路切斷。
廣西方方面本來是由孫延齡當家的,但吳三桂覺得還是自己人比較可靠。當年十一月,他便派親信馬寶率兵進軍廣西富川,又命其孫吳世琮趕到桂林,誘殺了孫延齡。
清軍為取廣西做了緊密的部署,康熙十八年(公元1679年)正月,吳軍最終為清軍所敗,清軍得以長驅(qū)直入攻占桂林。
吳軍崩潰,被趕出廣西,,吳三桂軍隊完全處在了清廷政府的包圍權(quán)內(nèi),后路被切斷,援軍被消滅。
抄吳三桂后路的同時,內(nèi)線正面進攻也在展開。
康熙十六年(公元1677年)十一月份,“征南將軍”穆占率其所部拿下茶陵。
當年十二月份,另一路由都統(tǒng)覺羅畫特所率領(lǐng)的清軍攻占了平江。
當此情形下,吳三桂軍隊的情況越來越糟,就連軍心也日見不穩(wěn),令得所有人捉摸不透的,正如他為何在取得優(yōu)勢后湖南停頓下來而遲遲不進軍般,吳三桂稱帝了。
康熙十七年(公元1678年)三月一日,日見窘迫的吳三桂在衡州登基,改國號為“大周”,改元“昭武”,以衡州為都城,改名為定天府。
稱帝的風光,并沒有緩解吳三桂的危局。
四月,穆占所率的清軍直逼衡州,平江告破后,清軍進圍長沙與岳州。
當清軍正在膠著于岳州之時,吳三桂的人生已經(jīng)到了盡頭。
八月十八日,錢江潮最為壯觀的時候,一代梟雄走完了他的人生。
吳三桂死后,吳軍推舉吳國貴統(tǒng)領(lǐng)軍隊,派胡國柱回云南,招吳世璠來衡州主持。
十月份,吳軍的幾個首腦將領(lǐng)們在吳三桂死了兩個月后,對外發(fā)喪,吳三桂的遺體,被載運回云南。
吳世璠在貴陽迎接了回歸的隊伍,并在此地登基,他給自己的爺爺吳三桂定的稱號是“太祖高皇帝”。
康熙十八年(公元1679年)正月,清軍開進到岳州城中。
隨著岳州的丟失,吳軍的潰敗在所難免,權(quán)衡之后,胡國柱也放棄他所把守的長沙,清軍不費一兵一卒將長沙收歸到囊中。荊州清軍也在此時渡江,各路清軍配合著將矛頭直指衡州。
二月,清軍占據(jù)常德府,也正是在這月,清軍收復衡州,吳軍大步子潰逃。
另外一個戰(zhàn)場上,清軍正在清理吳三桂的殘余勢力。
當年十月,陜西最后的叛軍陣地漢中、興安也被清軍收復。
康熙十九年(公元1680年)正月,勇略將軍趙良棟率其所部一萬多人,直驅(qū)成都,并于當月占據(jù)住成都。
也是這月,另外一位將領(lǐng)王進寶占據(jù)保寧,叛將王屏藩等人自殺而死。
二月份,清軍一路勢如破竹,將四川全境收復。
早已喪了膽的吳軍再也沒有任何氣勢,在清軍追擊下,湖南各地都呈現(xiàn)出一片倒的現(xiàn)象,當年正月,大將軍察尼攻破辰龍關(guān),直取辰州,守城將領(lǐng)不經(jīng)反抗便歸降。清軍再次前進,攻克沅州,湖南被收復,吳軍敗退到云貴境內(nèi)。
當年九月,清軍各路大軍集結(jié)完畢,吹響進軍云貴的號角。
康熙二十年(公元1681年)正月,清軍開赴云南。在云南境內(nèi),清軍并沒有遇到像樣的抵抗,當年二月,便已開進到昆明城下。
昆明城池堅固,清軍攻打了大半年楞是沒有拿下。
直到十月,昆明城池內(nèi)糧食徹底斷絕,被清軍攻破。
進城后,清軍將領(lǐng)們開了一個會,會議的主題主要圍繞著如何處理叛軍首腦展開。
通過討論,大家達成共識,吳世璠家產(chǎn)全部沒收,人頭割下,送往京城,主腦人物一律凌遲處死,其他脅從人員也都處斬。吳氏家族及其集團幾乎全部殆滅。
與此同時,康熙皇帝的大清洗運動,也在清軍的節(jié)節(jié)勝利下進行中。
首當其沖的當然是那位主要骨干分子,三藩之一的耿精忠。
康熙十九年(公元1680年)耿精忠進京城覲見。
剛來到京城,他就被人檢舉了。
檢舉他的正是他的兩個弟弟,長期居住在京城的耿昭宗、耿聚忠。
他們倆所檢舉的,是老一套“意圖叛逆”, 康熙皇帝欣然批準了兩個弟弟的檢舉,下令法司好好審問。
有關(guān)法司向來都是以君王為最高風向標,沒過多久,判決下來,耿精忠有罪,定性為叛逆罪,應當除去爵位,連同他的兒子以及其他集團成員凌遲處死。
有了結(jié)果,康熙卻不急著處理,他命人將耿精忠先關(guān)押起來,再做處理。同時,耿精忠所屬的舊部在外當官的都被調(diào)到了京城,他的暫時繼任者馬九玉也被除去職務,親屬回歸到所屬各旗。
耿藩也就此消亡。
也同是在這一年,尚之信也被告了“謀逆”,據(jù)說這是又他的護衛(wèi)舉報的。
康熙皇帝派遣刑部侍郎宜昌阿前往尚之信正在平叛的武宣將尚之信抓獲,帶到廣州監(jiān)禁。
當年七月,清政府作出決議,尚之信罪大惡極,理應速速處斬,顧念其親王身份,從寬賜死,他的黨羽按律就地正法。
八月欽差到達廣州,宣讀詔令,尚之信在獄中被賜死,妻子籍沒入官,其他人等押往刑場全部斬首。
尚藩也就此被撤除。
康熙二十一年(公元1682年),在經(jīng)歷了兩年的關(guān)押后,耿精忠與其黨羽的判決也下達了。
耿精忠除去爵位,凌遲處死,其子耿顯除去官位,處斬,其他部屬按輕重程度或是凌遲,或是處斬,一個也沒落下。
順帶還要提到一個人物,三大戰(zhàn)場之一的西部戰(zhàn)場主要人物王輔臣。他最終也成了一個悲劇人物。
顯然地,對于叛亂過的人,即使是歸降了,康熙也是不會放過的,雖然地,這位被人已經(jīng)捧上了天的英明帝王,屢屢地再詔令中許下對歸降人員絕不懲處的諾言,那也只能看做是政治家的謊言,因為事實證明,他都屢屢地失信了。
康熙二十年(公元1681年)得到朝廷最夠領(lǐng)導人授意的圖海帶著王輔臣入京城覲見皇帝陛下。
王輔臣早知道這次進京的命運,將是步尚之信的后塵,因而當走到西安時,他適時地“病死”了。
他死后,尸體不準運往平?jīng)觯c所帶家屬一同入京,爵位再也不經(jīng)“世襲”,兒子被王繼貞免去職務,親屬歸旗。
當這些都已離去,我們歌頌的所謂的英明圣王也就能夠睡得踏實了。
《夜狼文史工作室》特約撰稿人 菊花茶/文 菊花茶,本名鄭良,網(wǎng)名菊花茶163,天涯新浪論壇知名歷史作家,資深三國控。曾發(fā)表過《華山論劍》、《歷史原來是這樣的》、《三國往事越千年之建安十三年》、《快意恩仇的人生》、《禍起蕭墻》等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