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太祖十四至十九年(1219—1224年),成吉思汗率軍與花剌子模國進行的一場戰爭。花剌子模是中亞第一大帝國,占據包括波斯在內的廣大中亞、西亞領土。元太祖運用商業、政治威懾、軍事脅迫各種手段奠定了征服花剌子模的基礎,十四年六月,成吉思汗親統大軍從額爾的失河出發,越過阿勒臺山,經別失八里(今新疆吉木薩爾北破城子)、仰吉八里(今新疆馬納斯西北),共23萬人,號稱60萬于是年中秋前后抵達虎思斡耳朵,稍事集中休整,一路攻城拔寨,征服了花剌子模,蒙古人有一規矩,每到一處,不開城投降者,待城破之日,實行屠城政策。
花剌子模大帝國地處東西方貿易要道,經年累月的商業發展,已經發展成中亞輝煌的富饒之國,只是花剌子模地形太過平坦,蒙古鐵騎每到之處一片狼藉,在贏得勝利的同時也毀滅了花剌子模發展起來的城市與文明,這也是中亞沙漠之洲,文明久遠,但古跡遺存不多的原因之一。
第二次西征是元太宗八年至十四年(1236—1241年)窩闊臺汗遣拔都等諸王率軍征服伏爾加河以西諸國的戰爭。這是在蒙古滅金朝和穩定中亞統治之后的又一次西部大開發。蒙古另外一個約定俗稱的規矩就是幼子繼承父業。其他兒子應該出去征服天下,而不是躲在家里與弟弟爭地盤。這也是蒙古帝國頻繁西征的原因之一。
第三次西征是元憲宗二年至世祖中統元年(1252年一1260年),蒙哥汗派其弟旭烈兀率領10萬大軍攻波斯的戰爭。蒙古國通過戰爭地界大大擴展,足夠帝王家族分享地盤,從公元1217年至1258年的近半個世紀中,蒙古帝國以蒙古大汗為中心,通過三次西征,先后征服了今咸海以西里海以北的欽察、花剌子摩和東起阿爾泰山西至阿姆河的西遼、畏兀兒,建立察合臺汗國;鄂畢河上游以西至巴爾喀什湖的乃蠻舊地,建立窩闊臺汗國;伏爾加河流域的梁贊、弗拉基米爾、莫斯科、基輔等公國,建立欽察汗國;兩河流域的伊朗、阿富汗、敘利亞,建立伊利汗國,史稱四大汗國。
然而最重要的一次征服卻一舉征服了這四大汗國,蒙哥汗去世后,引發了阿里不哥與忽必烈的汗位之爭,促使大蒙古國分裂。1260年忽必烈即汗位,建元“中統”,定國號——“元”,忽必烈卻沒有繼承蒙古人傳統去不斷的征服,而是沿用了漢人的一套,崖山之后,建立了統一的帝國,在漢人官僚的幫助下,建立了一套行政機構,開始治民收稅,漸漸地蒙古人發現漢人的辦法還真是不錯,每到年關就有吃不完的糧食用不完的金銀,比自己辛辛苦苦風餐露宿的放羊喂馬強多了,經過一系列的斗爭與妥協,元朝成了四大汗國的宗主國,名義上管轄著西迄多瑙河為邊界的龐大汗國。
三次西征再加上忽必烈這么一折騰,中國既然幾乎統治過世界的歷史竟然成為史實,然而這里我也有問題想問問大家,蒙古人騎著駿馬跨著短刀征服世界,這筆賬到底應不應該算到中國人的頭上。
這個問題的提出首先就歷史來啟發大家,就是元朝建立時,并不是漢人政權,而是一個外來征服者征服漢人之后建立的王朝,這個王朝之內還實行“四等人制度”這個制度下漢人,也就是南宋遺民地位是最底下的。第二個史實就是蒙古從清朝開始就連同滿足一起統治漢人,滿族旗人與蒙古人聯姻,使之名義上成為一家人共同統治,直到二戰結束之際,蒙古獨立、庫頁島劃歸蘇聯作為蘇聯參戰的條件,蒙古才實質上成為一個獨立的國家,其建國歷史不足百年。
如果分析到這里,可能有很多人開始低估,小編到底是哪邊的,元朝征服世界這功勞當然算中國的,如今五十六個民族都是中華民族,蒙古族的成就當然也是中國人的成就,其實你這么想的話不是不可以,但是要想說服別人,總覺得有點不夠分量。但是這份功勞算誰的,其實孔圣人早就在兩千多年前給出了答案,或許他老人家是知道了什么天機,孔子曾經說 “夷狄之有君,不如諸夏之亡也。”(《論語?八佾》)強調夷狄即使有國君,但不明禮義,還不如諸夏即便國君亡了,但仍保有禮義。孔子作春秋大義,提倡華夷之辨,不強調以種族為標準,而以文化禮義作量度。如楚國自稱蠻夷,其后文明日進,中原諸侯與之會盟,則不復以蠻夷視之;而鄭國本為諸夏,如行為不合義禮,亦視為夷狄。若夷狄向慕中國,能行禮義,則褒揚而進之。”
這是孔子著名的華夷觀念,蒙古人在忽必烈以前不屬于中國,但是忽必烈被稱之為“元世祖”之日起,就是中國人了,他用了中國的文字、用了中國的習俗和制度、還用了中國的官員治理國家。所以元朝雖然是蒙人政權但卻是我們中國人值得敬仰的一段歷史,孔子的智慧就在這里,我們的文化認同感涵蓋了種族認同,入中國者則中國之。元朝的建立是漢人文化的繼續發展的結果,只有中原文明才能管理華人社會,一切外來勢力如果不能被漢人文化同化,那就一定不能在這片土地上生存。元朝是我國歷史上的大帝國,是漢人文化和蒙古軍隊的大勝利,元朝管轄下的四大汗國幾乎涵蓋了亞歐大陸的大部分,這是我們的輝煌,我們應該銘記和自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