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點提示】
原、被告未簽定書面借款合同,原告通過銀行轉賬方式匯款給被告,并以此認定雙方構成事實借貸關系。匯款憑條是否具有的債權憑證性質,能否完整地證明付款人與收款人之間發生并存在的債權債務關系是本案的爭議重點。
【案情】
2009年6月13日,施女士通過自己的銀行賬戶向林先生的銀行賬戶轉賬人民幣35萬元。同年6月30日,林先生同樣以銀行轉賬的方式匯款2萬元到施女士賬戶中。
原告施女士說,自己不認識林先生,林先生是通過她的父親向她借錢的,但經多次催討,林先生僅歸還2萬元,拒不償還余款33萬元。因此,施女士向法院起訴,請求判決被告償還借款33萬元。
被告林先生則辯稱,原告訴稱被告欠原告借款33萬元的請求沒有事實依據。他們至今還互不相識,他也不認識原告的父親,不可能存在借貸關系。本案是由游某(原告的表兄)引起的,原告轉給自己的35萬元,是游某通過原告的賬戶還給他的借款。2008年,他和游某一起在俄羅斯做生意,當年8月底,游某因生意需要資金向被告借款10萬美金(當時100元美金折合675元人民幣),約定月利息按2%計算。2009年6月10日,游某通過銀行轉賬償還借款45萬元。6月13日,經結算游某共應償還借款本息人民幣80多萬元,他同意對方償還80萬整數,所以游某通過施女士的銀行賬戶轉賬償還余下的35萬元,他也已將10萬元美金的借條交還游某。6月30日,游某又向他借款2萬元,他按對方的要求將2萬元匯往原告的賬戶,后游某以現金償還了這筆借款。因此原告起訴的款項,不是他向施女士的借款,請求法院依法予以駁回。
【審判】
一審法院認為,根據《最高人民法院關于民事訴訟證據的若干規定》第二條的規定,當事人對自己提出的訴訟請求所依據的事實或者反駁對方訴訟請求所依據的事實有責任提供證據加以證明。沒有證據或者證據不足以證明當事人的事實主張的,由負有舉證責任的當事人承擔不利后果。原告施女士將款項轉入被告林先生的個人賬戶,該轉賬行為可基于借貸、清償債務等多種原因而實施。現原告依該匯賬憑條,主張原、被告間存在借貸關系,但被告對此并不認可,并認為原告轉賬是為了清償此前游某向被告所借的款項,故原告主張原、被告間存在借貸關系,應負有進一步舉證證明的義務,現原告未能提供其他有效證據予以佐證,應承擔舉證不能的責任。據此,原告主張訴爭款項系被告向原告借款,證據不足,其要求被告償還借款的訴訟請求,法院不予支持,一審判決駁回原告的訴訟請求。
一審判決后,原告不服提出上訴。二審法院判決駁回上訴,維持原判。
【評析】
本案在審理過程中,對原告與被告間的行為是否形成事實借貸關系產生了兩種不同意見:
第一種意見認為,自然人之間的借款合同并不以書面形式為要件,沒有書面借款合同并不能否認借貸關系的存在,且自然人之間的借款合同自貸款人提供借款時生效。本案原告通過銀行轉賬方式匯款給被告構成事實借貸關系,可直接推定原、被告間存在借貸關系,匯款時間即為借款合同生效時間。原告與被告間存在借貸關系,被告應當及時償還借款。
第二種意見認為,匯款憑條只能證明原、被告間有資金往來。原告將款項轉入被告的個人賬戶,該轉賬行為可基于借貸、清償債務、投資等多種原因而實施。現原告依該匯款憑條主張原、被告間存在借貸關系,但被告對此并不認可,并認為原告轉賬是為了清償第三人此前向被告所借的款項。原告未能提供其他有效證據證明原、被告間存在借貸關系,應負舉證不能的責任。
筆者贊成上述第二種意見。匯款憑條不具有債權憑證性質,不能完整的證明付款人與收款人之間存在何種債權債務關系。原告通過銀行轉賬方式匯款給被告,匯款原因無法判斷,不能據此直接推定原、被告間構成事實借貸關系;自然人之間的借款合同雖不以書面形式為要件,但原告仍有義務提供其他有效證據進一步證明原、被告間存在借貸關系。在被告否定雙方存在借貸關系且無其他相關證據佐證下,原告提交的證據不足以證明其與被告之間存在借貸關系。根據《最高人民法院關于民事訴訟證據的若干規定》第二條的規定,原告之主張證據不足,其要求被告償還借款的訴訟請求不能予以支持。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