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靜時亦覺意思好,才遇事便不同,如何?”
先生曰:“是徒知靜養,而不用克己功夫也。如此,臨事便要傾倒。人須在事上磨,方立得住,方能靜亦定,動亦定?!?/strong>
陸澄是王陽明的弟子,他問老師:“我平時無事的時候,或靜坐,或思考問題,都感覺非常的清凈,身心感覺也非常的安寧。但是一遇到事情,這心里面就亂了,安寧的狀態也持守不住了,這可怎么辦呢?
陸澄的問題就同現在很多修行人一樣,覺得修心就是靜坐,坐到深處時,一念不生,身心非常安寧祥和,覺得功夫就應該這樣用,慢慢就會悟道成佛了。然而這樣卻會走入一個修行的誤區,佛家管它叫做頑空斷滅。就是把持著這個心,讓它一念不生,什么也不去做。這樣以為自己道行很高,禪定的功夫很深,其實把它放入塵世中,遇到事情就會破功了。
臥輪禪師有一首偈語:
臥輪有伎倆,能斷百思想,
對境心不起,菩提日日長。
六祖慧能說他:“此偈未明心地,若依行之,是加系縛?!睆蛯σ毁试?
慧能沒伎倆,不斷百思想,
對境心數起,菩提作么長。
大家仔細體會下。
王陽明回答弟子說:“你這是只知道靜養,卻不去在事上磨煉,這樣你只能在靜中得定,卻不能在動中也定,慢慢還會有喜靜厭動之病,如此把動靜分做兩件來看,做功夫怎么有益處呢?
無論佛家也好,儒家也好,修心都講究悟道,悟個什么道呢?其實就是照見了自己的本心本性,徹底明了自己的本心,知道每一個感覺,情緒,念頭為何而起,為何而滅,這個心同時間萬物是什么關系。
禪宗更是“直指人心,見性成佛”,不識本心,學法無益,先悟了本心,這樣學法來印心,才有真正的益處,經典不過講這心的本體,心迷法華轉,心悟轉法華。
孔子在《大學》首章講的,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靜,靜而后能安,安而后能慮,慮而后能得。
第一步就是知止,止于至善,至善者心之本體,找到心的本體,并且止在上面,就是持守住本心,這樣靜中也護持,動中也護持,后面的定靜安慮得就會依次發生。
心的本體無分動靜,動靜只是所遇的時機不同,靜的時候持守本心,當然很簡單,只需要靜坐一段時間,妄念自然會減少大半。而當心遇事動蕩較大時,能否不被外物所帶跑,能否不被相所迷,這個才是真功夫。所以王明明說:“人須在事上磨,方立得住?!庇鍪聲r用克己功夫,持守本心,不被心物所累。靜坐時,持守本心,屏息妄念,正是為了遇事做準備。
《中庸》: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發而皆中節,謂之和。
喜怒哀樂代表情緒,而遇事時所克服的正是情緒。未發之中,就代表無事時,身心安寧祥和的中和之氣。發而中節之和,就代表遇事情緒發動時,不被情緒而產生的煩惱痛苦所掛礙。
注意哦,圣人可沒說情緒不能發,喜怒哀樂,甚至怒都可以發,那么發怒怎么還能中節呢?
心的本體是活潑潑地,怒的情緒只是當時遇到了怒的事情,心自然會感應,只是你的思維習慣,即妄念加強了怒氣,便不中節了。你需要做的只是拿掉妄念,任憑身中的怒氣自生自滅,當然那很不容易,所以才叫克己功夫。
不是把持著此心,讓它一念不生,一個情緒都不許有,這樣就像上面臥輪禪師的偈語一樣,進入了頑空斷滅。人身如此難得,人心如此敏銳,卻非要把自己練成一塊石頭,故知大錯。
六祖慧能:“道須通流,何以卻滯?心不住法,道即通流,心若住法,名為系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