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將董揚先生花鳥畫藝術特質概括為:本正源清、豐盈純正與人畫合一。
本正源清,在于其畫脈傳承上軌跡清晰可辨,師承關系一目了然。其繪畫淵源直可上溯至宋元明清及民國諸大家的范式法度,映照出趙之謙、任伯年、吳昌碩、齊白石等畫壇先驅的魂魄文脈,以及當代名家張邯、崔子范、王子武、韓天衡等前輩的筆墨精髓。
董揚作品選一
豐盈純正,在于其文本形態呈現出豐滿的中國元素與中國畫美學氣度,和一種未曾遭受西方文藝思潮、尤其是西方繪畫異質浸染的純正質地,展現出某種自覺的對于傳統中國畫系統性與純粹性的繼承。其作品展現出對詩書畫印和古代經典的全面修為,托舉了幾近斷裂的中國畫遺脈,呵護了中國畫內質的純潔及其脈絡在當代的延伸,并以一己之力為其光大復興保存了燎原的火種。
董揚作品選二
人畫合一,在于其創作態度和繪畫品質上恪守寂寞與遠離喧嘩的同一性。董揚先生保持了中國畫創作所需要的那份淡泊與悠遠心態。在當下畫壇的市場化迷狂中,堅守著內心的準則與中國畫的戒律,不跟風、不趕潮,象古代畫家一樣勤勉與寂靜。書法、篆刻、繪畫與讀書四位一體,成為其“寂寞”的日常生活。在一個躁動的時代,經由艱苦的自我修煉,抵達了人品與畫品的高度合一,踐行了傳統中國畫創作對畫家的苛刻要求。
董揚作品選三
中國畫有自己的系統和準則,從遠古巖畫、象形文字、彩陶畫、帛畫發展至宣紙畫,數千年來經過歷代大師們窮極一生的求索發展,已成為中國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并呈現出理論與實踐高度統一的完備系統。其特殊的生成法門、技術要求與發展軌跡,要求畫家們具備深厚的學養積累和純正的人格修為,很難想象一位不懂詩文、書法的人,能夠在宣紙上創作出一幅富有神韻意境的準中國畫。無論是院體畫還是文人畫都有其傳承的難度,古人品鑒中國畫的“老辣”二字,很形象地概括出了中國畫成熟過程的曲折與艱辛,只有不畏勞苦者才有希望抵達“人畫俱老”的大化境界。這是中國畫的常識,也是中國畫創作的常識。
董揚作品選四
董揚先生很早便以篆刻和書法名世,其雄健筆力攀魏晉而直追周金漢石,隱約可見《毛公鼎》的渾凝拙樸,與《秦詔版》的方正錯落。近代大畫家吳昌碩曾將書法、篆刻的行筆、運刀及章法、體勢融入繪畫,形成了富有濃郁金石味的獨特畫風。其詩、書、畫、印的完美結合對近代畫壇產生了深遠影響。吳昌碩之所以能夠超越前人,正在于其書法、篆刻上的深厚功底。他曾說:“平生得力之處在于能以作書之法作畫”。董揚先生深窺其奧妙,在書法、篆刻上著力甚勤。
董揚作品選五
作為中國西泠印社社員和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董揚先生曾榮獲林散之書法篆刻獎。他認同古人關于書畫同源和以書入畫的理論旨歸,并基于生長環境而受到周秦漢唐代表性古文化的朝夕濡染,幾十年如一日潛心做足了詩書畫印全方位的功夫。師古人,師造化,心追手摩,筆耕刀刻不輟。臨池,治印,畫畫,讀書,是其每日居家的必修課。但繪畫創作需要整合,需要眼界,需要解惑,需要觀摩。因此尋師訪道也成為董揚先生丹青生涯中更重要的課題。
董揚作品選六
他曾以程門立雪的虔誠不遠千里問道于大畫家崔子范先生,并先后得到王子武、韓天衡等先生的悉心垂教,更遠赴京華深造于清華大學美術學院研究生班苦讀三年,使其對中國繪畫的發展脈絡烙印于心,對中國畫的要妙了然于胸,并在認識上產生了深刻飛躍,從而能清晰選擇自己的坐標,把握自己的創作方向。并將自己的認知扎扎實實付諸創作實踐。“老來奮蹄更用功(董揚詩句)”,收卷精神作愚魯。堅心一志任前程,大道于人終不負。
董揚作品選七
董揚先生為人所稱道的中國花鳥畫作品與他全方位的傳統技藝儲備和文化修養密切關聯。書法與篆刻修為的系統性與純粹性,為其花鳥畫創作打下了雄厚過人的根基。使他在創作中能夠以書法切入造型,將篆刻融入畫境,并與畫面留白處的題詩一起,構建出一套老辣、古拙、峭拔、而富有金石氣息的繪畫語言。他筆下的梅花、松柏、荷花、果蔬與草蟲,均以霸悍之筆揮灑紙上,畫梅則老干橫斜氣凌云,筆痕飛落處,擲地有聲;畫松則風骨錚淙,老鶴盤桓,似有高士長嘯;畫荷則數柄絕塵,蜻蜓將棲,寓動于靜,君子之風颯然;畫菜蔬則淺筆勾勒,輪廓含蓄而雋永,淡中求其深味。
董揚作品選八
其老辣的筆墨線條以飽含文化情感的強烈書寫性,傳達出一派豐腴、純粹的中國趣味與中國氣度:散發出樸拙遒勁的籀篆之美,粗獷生澀的石刻之美,奇崛變幻的書法之美,和靈動古雅的詩意之美。既續接了傳統神韻精髓又觀照了時代審美呼喚,其濃烈的文化本土意識撼動人心,使人仿佛回到久違的文化故鄉,親臨一場充滿親和力的中國語境沖擊波。作品一經展出立刻在古城西安產生了轟動。受到各界人士的激賞稱道,好評如潮,眾多媒體給予熱情關注與報道。不少評論家在觀賞后即給予高度評價。
董揚先生在花鳥畫創作上走出了自己的路,結出了令人贊嘆的碩果。成功源于他對待藝術雖九死而不悔的赤子之心,源于他的勇氣、意志和耐心,更源于他對待中國傳統文化尤其是傳統繪畫的虔誠與癡迷。筆者曾有幸去畫室拜訪過董揚先生,他的樸厚、誠懇、大氣、純粹與謙遜,至今令人印象深刻。他談起自己曲折而艱難的學畫歷程,不遠千里歷經曲折去拜訪崔子范先生,往返于咸陽和西安問學于張之光教授,深為其鍥而不舍的精神所打動。他應該也稱得上當今畫壇一位有代表性的畫癡了。
董揚作品選九
董揚先生特別談起中國畫的難度,認為中國畫是個完整的系統,進去不易出來更難。許多因素、許多條件,沒法省略。創作者必須做最充分的準備,比如傳統的文史哲、詩詞、書法、畫譜,以及對古代經典繪畫的臨摹,對畫論的領悟,都是絕對必要和必須的,并且須日積月累。師古人后面才是師造化,師古人是前提。沒有傳統,何以求新出新?拋棄了傳統的“中國畫”,只能是無源之水無本之木。中國畫絕不只是描出個圖像或照相機式的復制物象那么簡單,它是愉悅心靈、涵養志趣、安撫靈魂的道場,畫里畫外需要得很多很多。古人講的“含道應物”、“澄懷觀道”和“超以象外得其環中”,謝赫《畫品》中的“六法論”,絕非虛妄之言,皆是關于中國畫的立命法則與正道箴言。最后他說起做人與作畫的關系,認為做人是作畫的前提,中國畫對畫家的品質、心性和世界觀有特殊要求,做人做到位了,畫才能到位,畫到位了,藝術價值才能到位。這個觀點與我不謀而合,并且特別令我感慨......
董揚作品選十
董揚先生大半生來守望、探索在中國畫傳統幽暗的寶庫里,出門寫生也是與天地精神相往來,大寂寞者不知道寂寞為何物,而今他已滿載珍寶朝向太陽走來。他在中國畫領域擁抱傳統、“以古為新”的抱負與擔當,他作品中所蘊涵中國精神與中國氣度,必將在21世紀釋放出來自中國文化深處的璀璨光芒。近代大畫家吳昌碩以自己輝煌的繪畫探索發展了書畫同源理論,一生作畫如作書,為中國藝術史留下了獨標高格的經典范式。而以書入畫和以篆入畫的追根溯源、返璞歸真式的藝術探索,仍有可能為當下的中國畫創作拓展出新的審美空間和文本形式,董揚先生不僅對此占盡先機,而且已經在同時代畫家中遙遙領先。梅花歷經苦寒,正在迎風怒放,一個萬紫千紅的春天即將來臨。我祝福董揚先生已經取得的巨大成就,并寄希望于他不可限量的未來,期待他的繪畫在“通古今之變”后,能夠在中國花鳥畫史上“成一家之言”。(作者:李恢弘 來源:中國畫通鑒網專稿)
聲明:本平臺內容包括原創、編輯整理和轉載。如有疏漏歡迎原創作者及時聯系我們(微信:xhh344373669),經查實后將給予刪除;
更多內容請登陸中國畫通鑒網www.qiongyan.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