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歷跟教養是兩碼事,家長要分清楚
說起熊孩子,相信大家腦海中浮現的,都是不聽話、沒教養、總闖禍的形象,而之所以孩子會有如此表現,歸根結底在于家長。“小孩子嘛,不要一般見識。”“孩子還小,不懂事,你忍一下就好了。”
在生活中,我們經常能聽到一些類似的對話,在有些家長眼中,自己家孩子不會犯錯,即便是真有錯誤,其他人也應該多多包涵,畢竟“他只是個孩子”。
就像上文中小冉,作為一個高學歷的知識分子,她對孩子的教養實在令人無語,孩子在聚會上調皮搗亂,引發眾人反感,可在她看來卻是自己“娘倆受了欺負”,孩子沒教養還要由老人“背鍋”,殊不知孩子是父母的一面鏡子,是她對娃的教育方式出了大問題。
同事小李是名單親爸爸,可他的女兒卻非常乖巧懂事,雖然剛上幼兒園,但卻知道公共場合不能大聲喧嘩,吃飯時要等長輩先動筷子等基本的禮儀,有次小女孩隨小李一起參加公司聚餐,還主動幫服務員收拾垃圾,受到了大家的交口稱贊。
由此可見,孩子有沒有教養,關鍵在于家長,就算孩子由老人照顧,家長也不應該在孩子的教育上缺席。
尤其是現在很多高學歷的年輕家長,自身充滿了優越感,往往覺得自家孩子也高人一等,別人都該讓著他,卻不知
學歷跟教養是兩碼事,別說自己是博士后,即便他的孩子未來讀到了博士后,也不能證明他的孩子就一定優秀,沒教養終歸是沒教養。
如何避免孩子“沒教養”?
1.
為孩子建立規則意識
為孩子培養好習慣,都應該盡早開始,建立規則意識也不例外。
當孩子開始接觸公共場合,有一定的認知能力時,我們就應該注意對其引導,讓孩子明白基本的社交禮儀。
比如帶娃逛超市時,有些孩子可能會對一些東西非常好奇,趁大人不注意,小手用力摳開包裝,此時我們可以教孩子明白超市購物的基本規則,讓孩子意識到沒有付錢,東西還不屬于自己,對其他人的物品,不能隨意破壞,利用這樣的機會,逐漸引導孩子建立規則意識。
2.
言傳身教
《世說新語》中提到,謝公夫人教兒,問太傅:“那得初不見君教兒?”答曰:“我常自教兒。”
意思是太傅謝安的夫人詢問他,“怎么從來沒看到過你教導自己的孩子”?謝安回答“我經常以自身的言行教導他”。
每個熊孩子背后都有一個熊家長,就像太傅謝安的“育兒方式”一樣,用自身的言行來教導孩子,才是最好的教育方式,為人父母以身作則,孩子自然能夠耳濡目染,有一個好的家庭教養。
3.
及時糾正孩子的錯誤
有些家長在遇到孩子犯錯時,總會千方百計想著包庇孩子,將過錯推脫到他人身上,使孩子很難認識到自身錯誤,無形中“帶壞”了孩子。
孩子犯錯在所難免,為人父母應該選擇及時糾正,而非“護短”,只有讓孩子認識到自身的錯誤,才能“知錯就改”,否則只會在熊孩子的道路上越走越遠。
結語:比“熊孩子”更可怕的,是其背后的“熊家長”,更令人細思極恐的,是熊孩子很可能會成為“熊家長”,繼而演變為“熊世家”,代代相傳。
我們在教育孩子時,千萬要注意以身作則,引導孩子建立規則意識,別讓娃成為人見人厭的“熊孩子”。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為本網站轉自其它媒體,相關信息僅為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不代表本網觀點,亦不代表本網站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有侵權請聯系(0531) 8519 68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