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與伴侶的關系,就是你與母親關系的影子
以心理發(fā)展來看,我們人生中的第一個三角習題是我們與父母的關系。
我們從出生開始就扮演了一段關系中的第三者,所謂嬰兒的全能感就在于我的世界為中心,你們都要繞著我轉以我為主,我餓了渴了倦了膩了,都有一個全能的照顧者(暫且稱母親)以心電感應來理解我,我不用開口不用說,母親就知道我需要什么。這種全能感是一個嬰兒初始的自戀。
然而成長過程中這股自大的自戀感,會隨著需求及期待不全然能被滿足,而伴隨著對自己的挫敗感以及對分裂后的壞母親的恨意,而對壞母親的恨意又會產(chǎn)生對好母親的愧疚,于是成長過程中我們開始處理心理上與母親的分離,找尋替代的母親形象。因此與伴侶的關系,有很大成份來自于我們與母親關系的影子。
而與異性家長(在這稱父親)的互動也會影響著我們日后與伴侶的關系,如果一個女兒從小能被父親寵愛,那么這個女孩就能相信自己是值得被愛,而建構起能夠相信世界及自己的能力;反之若是從小在父權制度重男輕女的家庭長大的小孩,則會習慣性地扮演卑微、被貶低、被傷害的受害者角色,在伴侶關系中也會把與父親關系的影子帶進來。
因此有很多在關系中委屈自己的女孩,并沒有意識到自己其實很習慣扮演屈就滿足他人的角色,背后是因為想要得到兒時欠缺的被接納、被認可的愛,而在伴侶身上尋找失落的父愛。
無論是渴求或逃避與父母關系的影子,在伴侶關系中我們不難發(fā)現(xiàn)自己對父母的認同或反向認同。
舉個例子來說,如果未完成母嬰分裂階段的成人,會如期待理想化母親對我們那般,滿足我們說與未說的需求及期待,這時的自戀需要無法如成人般理解伴侶也是一個個體,是無法如理想母親般事事以我們?yōu)橹行膩頋M足我們的。
因此若伴侶無法滿足我們的需求,則容易向外發(fā)展找尋另一個我們以為能滿足我們部分未被滿足的需求的對象,第三者因此而產(chǎn)生。
其背后有可能是因為尚未走向自我個體化,還在與理想化母親糾葛的階段;亦或是童年時期未被滿足的需求,帶到成年期向伴侶索討,期望伴侶能補足當年喪失的部分,而若伴侶無法如期達到,則會發(fā)展出其它關系;甚至是兒時與母親的依戀關系不穩(wěn)定,而導致于成長后在伴侶關系中深怕被拋棄或拒絕,而不斷發(fā)展無法深入的新關系。
我個人很認同梅蘭妮.克萊因(Melaie Klein)的客體關系理論,她說:
「沒有一個孩子的心能免于恐懼和懷疑,那是因為我們曾經(jīng)是那么的弱小,我們用柔弱完全需要母親照顧的身體去感受世界,而世界對我們來說則是常常存在著傷害的,因為我們無法讓世界屈從于我們的需要。當我們的需要受到挫折時,我們也就不可避免地感受到被傷害。」
這也就造就了每個孩子發(fā)展出抵御傷害的各種方式,在關系中就形成了各式各樣的問題。
當我們去愛的時候,需要我們有能力信任自己,相信自己是值得被愛的,同時也相信愛的喪失不是致命的。
每個人的內心,都有一個等待被滿足的嬰兒
一個人的性格及心理發(fā)展與嬰兒時期與母親的關系極為密切,到底一個人「沒有安全感」或需要「依附」在他人身上,是什么樣的一個心理運作呢?
以克萊因的理論看來,「巨嬰現(xiàn)象」是年齡隨著時間增長,但內在的心理卻沒有跟上生理的發(fā)展而成長,還是停留在嬰兒時期。如果我們以一個剛出生的嬰兒來看,就能明白嬰兒期的自戀是如何形成。
生命初期所有生存條件必須仰賴主要照顧者(母親),嬰兒只覺得餓了、累了、排尿排便不舒服了,而哭鬧發(fā)出聲響。而母親會即時前來滿足嬰兒的需求,因此母嬰幾乎是如同嬰兒還在媽媽肚子里一樣,臍帶相連,共生共存。這是一個嬰兒式的自戀期,并沒有客體與主體的分辨,世界是繞著嬰兒轉,一切自我中心的。
對于一個成年人,如果一直處在嬰兒般等待無條件被滿足時,那會是痛苦的,因為他人有各自的難處及處境,無法隨時滿足這個巨嬰。而巨嬰因為他人的不滿足自身需求,而感到無價值感及羞恥,因此會更加自戀地指責、控制、發(fā)怒或自傷來攻擊對方,造成自己與他人的痛苦。
如果一個人的內在嬰兒未曾被好好對待,那么這可能會持續(xù)一生影響著這個人的生命狀態(tài)。也許因為沒有被滿足過,所以退縮、害怕再度被傷害,而感到孤獨且無助,形成討好型人格。
這類人會以犧牲自我需求來滿足他人,因為這樣就不必正視自己內在那些從未被看見及滿足的需求。也有可能因為沒有被滿足過,而內心充滿憤怒,為了保護自己而觸發(fā)敵意的防衛(wèi),不信任自己、他人及這個世界,而形成攻擊性人格。
這類人會以競爭、輸贏、努力達成目標來替自己過度彌補沒有被滿足的需求。然而底層的真實情緒,還是那個沒有體驗過被安全、愛護的小嬰兒。當然也有可能因為沒被滿足過,而內在呈現(xiàn)混亂茫然的狀態(tài),無從分辨自己要的是什么、想成為什么、能獲得什么、需要去照顧自己什么,甚至真實被傷害時能否意識到自己是否有權力拒絕,而形成疏離型人格。這些人格的形成對外雖是討好、攻擊及疏離,但其實對內是切割掉自己真實的感受。然而,那些不被允許存在、被驅逐的感受,需要被我們認領回來。
每一個重復出現(xiàn)的痛苦背后,都帶有一份早年的心靈傷痛。
不曉得大家有沒有聽過恒河猴的實驗,這是一個研究依戀關系的品質如何影響一個人的生命發(fā)展及成長的心理學家哈洛(Harry F. Harlow)所做的實驗。
實驗內容為隔離一個出生沒多的恒河猴,把它和兩個假的猴媽媽關一起,一個是布做的,另一個是鐵絲做的。小猴子會去找布媽媽依偎,即使奶瓶(生存需求)放在鐵絲媽媽那邊,小猴子吸吮完奶就會再回到布媽媽身邊尋求情感慰藉。
當受到驚嚇時,小猴子也會跑到布媽媽身上尋求安全的依靠,并調節(jié)自身情緒的穩(wěn)定。哈洛更進一步的實驗是把布媽媽暗裝了機關,會對小猴噴出冰冷的水柱及發(fā)射鋒利的鐵釘(對孩子的傷害),然而令人感到悲傷的是,即使小猴子被布媽媽攻擊受到驚嚇,但是在心理層面上已建構與布媽媽的依戀關系,因此就算被攻擊會不放棄地一再投向布媽媽的懷抱,尋求想要的依偎及依靠。
以這個實驗我們可以得知,孩子若是在早年受到父母的傷害,無論是以控制孩子行為為名的肢體暴力,或是剝奪傷害孩子原本該信任世界信任父母的情感創(chuàng)傷,亦或是在自身尚無能力學會調節(jié)自身情緒之外還得承接父母的情緒甚至是責任時,內心必定會經(jīng)歷強大的情感沖突與矛盾:我到底該恨這個傷害我的父母,還是愛這個傷害我的父母?
我聽到的很多故事里包含我自身,孩子一生渴求的,是一份來自父母的愛。那是一份能夠支持自身,安穩(wěn)地活著的愛。然而,很多的我們并沒有擁有這一份能支持自己安全的保障,因此在自我療愈這條長期的道途上,總是傷痕累累、焦慮恐慌及疲憊不堪,甚至切割掉自己對于情緒的感受,卻在親密關系及人際關系中,再度浮現(xiàn)熟悉的基調,再次與自己兒時的創(chuàng)傷相遇。
與父母的糾葛難解,是因為當我們回去與父母訴說當年的創(chuàng)傷感受時,父母會認為是對他們的控訴與指責,反過來也會有父母自己不被理解的委屈或無助,而由父母這反過來的情緒或抱怨,更是切斷及否定了我們的痛苦,而更強化原本的痛苦體驗。
因此在這樣的思維中,就容易落入:我說的有道理,就是你做錯;或是你說的有道理,我就不應該痛苦。
然而事實是,我的痛苦是真實的存在,但那并不代表我無法接受不完美的你有你的難處。對方有痛苦,也并不表示自己的痛苦是要被消彌的。
只有當自己能意識到痛苦的存在,且把自己的痛苦認領回來時,療愈才能發(fā)生,并且還給生命該有的心靈自由。
最后,邀請你對自己內心的小孩說:
親愛的自己:「沒關系的」。
當你犯錯時,沒關系,錯誤只是個能夠改變調整的契機;
當你沮喪時,沒關系,面對陰影是走向光的那條路;
當你焦進時,沒關系,焦慮是個發(fā)現(xiàn)擁有自由選擇的珍貴品質;
當你失去所愛時,沒關系,人生中學會接受失去,是一種獲得;
當你感到孤獨時,沒關系,我會一直陪著你。
---心靈僻靜花園
本文作者-心靈僻靜花園
平臺轉載,重在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