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內容是個人綜合了多個版本的核心觀點加以闡述,本著尊重原文為基礎去解讀。
以簡明清晰的邏輯分析,系統性地概括書中的知識關聯,不過度推理及過度化書中內容的態度去闡述書中知識。
如有不當之處,還請讀者們多多指正。
上文品讀了“《道德經》:大盈若沖,其用不窮”,老子再次提到了“逆向思維”的言論。
老子認為,真正的“大”就是合于道,近于自然。因為自然,大反而好像很平常、有所缺陷似的,這就是自然中的事物狀態。
“大成若缺,其用不敝。”什么是“大成若缺”呢?指的就是一個取得了巨大成就的人要表現得有所欠缺,或者說一個完美的事物必定需要有所欠缺,才是完美。
而既然獲得了極大成就,為什么還要表現得有所欠缺呢?
這是因為,只有讓自己保持欠缺,才能保持已有的成就,使發揮出來的作用永不衰退。
由此可知,大成若缺的道理與老子上一章所說的“知足不辱,知止不殆”有著極大的相似之處。
這里的“有所欠缺”是什么意思呢?指的是做任何事情都要留有余地。
留有余地不但可以進退自如,還能保持自己開創的事業不衰退,并使其源源不斷地發展下去。
繼續第四十六章“天下有道”:
天下有道,卻走馬以糞。
天下無道,戎馬生於郊。
禍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
故知足之足,常足矣。
天下有道,卻走馬以糞。
卻:屏卻,退回。糞,耕種。
天下有道。國家政治安定,百姓安居樂業。
戰馬就還給農夫去田地耕田。
天下無道,戎馬生於郊。
戎馬:戰馬。生于郊:指牝馬在戰場上生下馬駒。
天下無道。國家政治混亂,民生混亂。
那戰馬在戰場上就生下馬駒。
禍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
可欲:放縱欲望。
禍莫大于不知足,罪莫大于放縱欲望。
故知足之足,常足矣。
懂得知足的這種滿足,才會有長久的滿足。
本章先講了“天下有道”和“天下無道”的區別。
再提及了知足常樂、知足常足的道理。
天下有道時,萬物各安其分,各盡其用,各得其所,所以說馬也會歸于耕田;相反,天下無道時,萬物生長受到干擾,沒有次序規矩,戰馬也只能在戰場生馬駒。
而無道,主要是放縱欲望、不安分守己、背道而馳的結果。
人的欲望無限,物質財富無邊,只有淡泊寡欲,不耽于物欲,才能不被物欲所左右,失去自我生命的主宰。
本章和三十章、三十一章都含有反戰思想,沉痛抨擊當時的武力侵略,給百姓帶來災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