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注那么重要,為什么我們總做不到(本文深度解析,較為難讀,有閱讀障礙者慎入)
古典老師的《躍遷》有這樣一個故事:巴菲特和比爾·蓋茨是好朋友,比爾·蓋茨的父親邀請巴菲特共進晚餐時,讓他們倆玩了一個游戲——在手上寫一個對自己影響最大的詞,兩個人的答案竟然完全一致:Focus(專注)。巴菲特的辦公室里掛著一個“史上最佳擊球手”泰勒的海報(因為泰勒的理念是不要每個球都打,只打“甜蜜區”,忽略其他區域,從而保持最好成績),以此提醒自己“專注”是人生最重要的。“專注”如此重要,以至于我非常渴望知道一個人做事的時候,如何才能達到專注的境界,可惜《躍遷》只告訴了我“專注”重要,是一流高手的策略,是高手們的護城河,但卻沒有告訴我如何做到“專注”。從看完這本書,到現在這么多年來,渾渾噩噩,我仍然沒有學會專注:今天覺得完成很重要,保持好節奏打卡,明天又覺得還是質量重要,做到自己能力的極致;昨天覺得應該向《懂懂日記》學習,記錄并分享自己的職場故事和心得;今天又覺得還是讀書重要,要不斷增加新知;去年想著要專注一項技能,練到公司最高水平,結果抱怨沒有環境中途放棄;今年又想專注一個業務做到極致,結果總結分析浮于表面無法深入。手里的書還沒看完,就迫不及待地想買新書,看完就忘;每天工作雜事很多,不得不做,被動并行處理,效率很低;根據最近閱讀《認知覺醒》《認知驅動》,結合自身閱歷體驗,我總結出三個原因:
要想有一個人生戰略目標,我們就不得不面對一個問題:人生的意義究竟是什么?也就是哲學家們說的人生“終極問題”。劉擎老師在《西方現代思想講義》中提到,隨著社會的發展,尤其是工業化、現代化的發展,讓人們認識到了理性的強大,于是“上帝已死”,人們自我意識覺醒,個人更加自由,而自由就容易產生精神荒蕪,在面臨眾多自由選擇的時候,不知道究竟該做出怎么樣的選擇。
不知道人生的意義,自然也就無法判斷,什么事情重要,什么事情不重要,戰略力其實就是選擇力。
這也是導致我們無法專注做事的根源,因為我們不知道該做那件事。哲學家給的答案是“縱身一躍”尋找人生意義的過程或許就是人生的意義。今天不討論哲學問題,周嶺老師在《認知覺醒》中給出了一個解決方法。其實,我們的人生目標,很大程度上都受自身見識的影響,而見識是隨著年齡的增長不斷變化的,所以不同的人生階段要解決的人生難題,或者要確定的目標也是不一樣的。所以,如果思考不出,我這一生的目標是什么?那么不妨考慮下,我接下來三年、五年、七年的目標是什么?《認知覺醒》提到“七年一輩子”,把七年當做人生的一個周期,在這個七年中我要解決的人生問題是什么?我要練就哪一項技能?或者從事哪一項職業?很多時候,我們無法確定人生目標,就是擔心自己的目標萬一不是最好的怎么辦?害怕選錯,于是焦慮拖延,逃避人生目標這件大事,導致,每天做事都是被動地根據環境做應激反應。
把七年當做一個周期,就給人生一個試錯的機會,不用害怕選錯。當然五年也可以,但時間不能太短,時間太短,容易讓我們失去耐心,急于求成。比如你想學一項技能,一年半載只是剛剛養成習慣,要超越身邊的人,至少還需要三年五年的技能打磨和刻意練習。把心理標尺拉長到五年、七年之后,我們的焦慮、浮躁都會消失,我們會覺得時間很充裕,不要著急。就像李笑來說的“七年就是一輩子”,也是提醒自己七年之后,不能待在舒適區,需要繼續尋找新的目標,但這七年內,專注一個人生目標。
就是以自我為中心,制定能夠掌控、能滋養內心,讓心態更加強大的目標,如果目標不受我們控制,就不可能讓自己更加強大。
比如,不要以升職加薪為目標,這種目標影響因素很多,尤其是上級老板的意圖,我們無法控制,我們把目標定在提升某一項職場技能,或者解決問題的能力上面,這樣可以極大地減少精神內耗,專注到具體的事情上,不用每天刻意地迎合老板。不要以追求某人的喜歡為目標,我們無法控制別人喜歡還是討厭我們,太在意別人的看法,讓我們在做事時候會倍感焦慮和壓力,從而無法發揮出能力的極致,而是要定在挑戰自我,個人成長,豐富自我閱歷上面。這個世界往往是“反的”,越是想要追求他人的認可,越是得不到,而當我們不再在意別人的看法,開始專注于打磨自己的技能和心態的時候,反而更加有魅力。
周嶺在《認知驅動》中提到,最好是把目標定在:培養一項對自己和他人都有用的技能上。這個技能要能創造長期價值、要利他、可復制、能跨界,比如寫作、演講、編程、英語等。
尤其是寫作,寫深度長文就相當于做深度思考,寫下來的過程就是讓思考更加清晰的過程,思考得越清晰就越深入,比如,今天這篇關于專注的文章,寫之前我內心還是模糊的,寫著寫著就清晰起來了。尋找人生目標,除了理性分析,我們也不能忘記借助感性(潛意識)的力量,畢竟潛意識的計算能力是理性的27萬倍,很多時候潛意識能夠抓捕到我們沒有關注到的信息。
KEEP上有一句話:永遠年輕,永遠熱淚盈眶——這可能就是找到人生目標的感覺。戰略目標的問題解決了,那么我們就要研究如何制定計劃?如何在做具體事情上專注。
大腦的特性:天生懶惰、隨大流、禁不住誘惑、厭惡損失,這種特性對應的就是我們潛意識行為。這是因為,在進化中大腦是人體最消耗能量的器官,成年人的大腦大約重1.4kg(相當于體重的2%)。但從能耗方面,大腦竟消耗了一日所需能量的20%。除了大腦以外,其他人體器官均無須消耗如此之高的能量。正是大腦“高能耗”的特點才使其養成了“一切盡可能自動化處理”的習慣。
對于任何生物,最希望避免的就是“消耗能量的狀態”,而專注地做一件事,尤其是長時間專注地做一件事情,是極其消耗能量的事情。幾年前,我報名線上學英語,剛開始為了完成打卡,每天利用業余時間堅持學習四個多小時,效率特別低,每天都要跟潛意識做斗爭,堅持了不到兩個星期,中間因為一次沒有完成打卡,就徹底放棄了。理智上,我們想讓自己變得更好,更加自律,但潛意識急于求成,避難趨易。
理智上,我們想不斷地挑戰自己,但潛意識厭惡損失,不敢ALL in。
更可悲的是,大量實踐證明潛意識的力量遠大于理性的力量,我們理智拉著車想往前走時,潛意識可能有一萬個人在后面向反方向拉。一部分是人性基因里的,比如懶惰,大腦的高能耗,對危險的恐懼等等,還有一部分是后天環境和人生際遇形成的,比如一個女孩,剛開始談戀愛,每次都很主動、很投入,但結果總是受到傷害,有個兩三次之后,即便是遇到了自己心儀的對象了,也不敢ALL IN ,往往是看到對方向前走了三步,自己才走一步。潛意識的形成起初都是為了保護我們自己,但它過于短視,在給我們穿上厚厚的鎧甲,保護我們不受傷害的同時,失去了讓我們自主改變和行動的能力。保持覺知,就是避免自動化處理各種事務,避免自己隨著外界環境做應急反應。比如,接打電話、跟人交流的時候,先沉默一兩秒,想一想自己要說的話和語氣;大腦中第一個蹦出來想說的話往往是潛意識想要表達的,要想一想是不是自己想說的?能否達到溝通的目的?做事的時候也一樣,我們根據別人說的話、做的事情觸發的第一反應,往往是潛意識的反應,未必是理智想要的反應。
保持覺知的核心秘訣是慢下來,不著急,這樣才有時間啟動元認知,從上帝視角觀察自己,我做出的行為是真實自我想要的嗎?潛意識里的東西,一旦被理智覺知到了,行為就會發生改變。如果沒有覺知到,就仍然會隨波逐流,晚上想想千條路,早上起來走原路。覺知能力的提升非常漫長,需要輔助每日反思,今天做了哪些事情是刻意為之,哪些事情覺知到了潛意識的想法和行為,沒有跟隨?同時不斷地提醒自己,我的目標是什么?我今天做的哪些事情推進了我的目標,哪些事情我是主動去做的,哪些是被動去做的?結合目標,明天的計劃是什么?需要做哪些事情?如果遇到外部干擾、打斷,我應該如何處理?反思時要特別注意,多選擇那些成功覺知潛意識、做出改變的案例,剛開始可能只有一兩次,甚至一次都沒有,這需要不斷積累,刻意練習。比如,演講的時候,我們經常會緊張、大腦空白,導致無法專注內容本身,語無倫次。這就是因為我們之前有太多次這樣的經歷,加上人性基因的基礎設定,我們每次公眾表達都緊張焦慮,潛意識記住這個狀態了,下次就還會展示這個狀態,作為應激反應。比如,先從小場合開始練起,小會議的發言,或者組織幾個同事的會議、幾個小客戶的會議,有意地鍛煉自己發言講話的狀態——沉穩冷靜表達,不緊張,不著急,不跟別人爭論,甚至很小的一個表達場景,都提前進行演練,模擬現場的演練,而不是在大腦里演練,自己要講的內容,練得非常熟,甚至可以錄音、錄像自己反復看幾次,調整細節,將講話打磨得非常絲滑,從我們嘴里講出來不用“嗯 啊,這個,那個”語氣詞,于是現場的時候整個人的狀態就會非常沉穩。當演講與這種沉穩、冷靜的狀態在潛意識里形成強關聯時,以后再遇到這種場景,潛意識調用的就是沉穩冷靜的狀態。這種訓練跟學開車一樣,只不過有些改變需要21天,有些需要半年甚至更久。
這就是將人生目標付諸行動的過程,也是知行合一、從知道到做到的過程。那么,有了目標,有了知行合一的方法,如何提升我們做事效率,長時間保持專注?身心合一,就是清空大腦一切雜念和胡思亂想,把所有的腦力都用到一件事情上。
雜念也是潛意識里的東西,大腦每時每刻都會蹦出各種各樣的雜念,導致我們做事的時候不能100%地使用我們的注意力。比如,演講的時候大腦里可能會想,上次演講失敗了,這次可不能再出丑了,或者今天對面坐的有我們的領導,我要給他們留下好印象,別影響對自己的考評等等。讀書的時候,剛開始還認認真真一字一字地讀,但看了十來頁之后,就有點焦躁,一看后面還有那么多頁,什么時候能看完啊?還有好幾本書等著呢?于是越焦躁越想快點往后翻,越快越看不懂,越看不懂越不想看。我們的思想,一部分被過去牽擾,一部分對未來擔憂,用在當下的火力可能不到30%,做不到火力全開,如何提高效率?活在當下不是躺平,而是一旦確定了目標之后,就踏踏實實一步一步地走;做第一步的時候不要考慮以前做這件事情有沒有做好,過去我們無力改變;同樣第一步沒有走好,不要去想第二步第三步,如果第一步豆腐渣,往后誤差越來越大,永遠不可能把事情做成功,我們只有把第一步基礎打夯實了,第二步第三步的時候才不會后悔,往后才會越來越輕松。面對過去,定時總結復盤,客觀地認識自己,消除懊悔和追求完美的情緒。面對未來,提前制定計劃,將對未來所有的擔憂列入行程中,增加掌控感。如果在做事的時候,發現自己不在當下,就立刻停下來,深呼吸排除對過去那個時空的思念,如果是突然想起來未來還有什么事沒有做,就盡快用筆或者電腦記下來,排到行程里,從大腦中清除。
我們要相信時間只有當下,我們必須沉下去,過去和未來都是虛幻,眼前的這件事才是真實的。自信就是我相信我這個人,只要能夠沉下心來,排除一切干擾,不受外界影響,心在當下就能夠達到身心合一,內心一片空明,從而發揮出我在這件事情上的天賦極限。
無論是找到自己的人生目標,還是知行合一、身心合一,這三個過程都非常艱難,都需要我們反復試錯,復盤修正。這三個過程甚至沒有先后,有可能我們在全身心地投入到做某件事情當中的時候,找到了自己的人生方向。但有一點是統一的,那就是無論怎么做,無論做什么首先要提升我們的認知,我們認識不到潛意識,認識不到當下的力量時,改變往往無從談起。
本文中,對專注力的培養還有保持好睡眠、多運動、冥想以及少用手機等方式,但我覺得這都是“術”,技巧的層面,真正的“道”,也就是戰略層面沒有解決,技巧只能是無本之木。文中還有一些內容沒有展開,比如如何做計劃,做一件事情如何全身心投入,都需要我們自己對要做的事情有一個全局性了解,知道如何拆解計劃,細化執行步驟,第一步干什么?第二步干什么?拆解的越清晰,執行就越專注,而如何拆解一件事,細化到每個動作或者步驟,這需要長時間學習、以及經驗和閱歷的積累。比如,手里拿到一個新項目如何開展?只有項目管理的知識是遠遠不夠的,需要結合項目特點分析風險,制定風險管控措施,這個識別和分析往往需要大量的實戰經驗。其次,在目標的選擇上,有些人就是年紀輕輕就找到了自己的定位,實現了很高的人生價值,不排除家庭環境,以及個人運氣的因素。但,作為一名35歲以上的中年,不能跟年輕人比,或者不能跟他人比,如果要對比,會發現很多人起步都比我們快,怎么辦?要因為這焦慮嗎?沒有必要,我們要更加關注自己,跟過去的自己比,從自身出發,依靠文中提到的策略,不斷提升認知,規劃自己的人生。
本文寫作前后花費將近10個小時,還不包括閱讀和查資料時間,這種深度思考的過程是對腦力的一種訓練,讓我受益匪淺,也更加堅定了我的戰略目標,鍛煉寫深度文章的能力。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