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我是小熊。
今天,應一位讀者朋友的期盼(見下圖),我讀了《超越智商》這本書,現和你分享我從這本書中得到的收獲。
先來簡單介紹這本書。
全書主要講了六個部分:
①理性和聰明的巨大區別。
②三種心智類型(自主心智、算法心智、反省心智)。
③人類普遍缺失理性,甚至高智商的人患有“理性障礙癥”。
④人類普遍缺失理性的兩大原因(心智形式的問題:認知吝嗇鬼、心智程序的問題:心智內容有缺陷或者心智內容被污化)。
⑤認知吝嗇鬼的諸多表現(各種偏見)和有這些表現的原因(進化原因)。
⑥反認知吝嗇鬼的方法(33學習法,這個方法書中沒有)和優化心智程序的方法(安裝優質心智程序、修復劣質心智程序)。
今天這篇文章,就來講第一部分(約2000字,不多)。
一起來看看吧。
01
理性和聰明的巨大區別
這本書的書名,就叫做《超越智商:為什么聰明人也會做蠢事》,由此可見,“聰明”這個詞,是有一些問題的。
問題在哪兒呢?
作者說,人們把”聰明“和”理性“這兩個詞搞混了,以為聰明之中包含著理性。
實際上,理性和聰明完全不一樣。
這就是問題。
我查了《現代漢語詞典》后,才知道,“聰明”,是指智力發達,記憶和理解能力強(見下圖)。
?
而“理性”呢,有兩個意思:當形容詞時,和“聰明”的詞性一樣,指屬于判斷、推理等思維活動的;當名詞時,是指從理智上控制行為的能力(見下圖)。
?
“聰明”和“理性”,就像“帥”和“有錢”,屬于兩個維度的概念,不能混為一談。
帥的不一定有錢,有錢的不一定帥;聰明的不一定理性,理性的不一定聰明。
聰明是指智力上的記憶和理解;理性是指思維上的判斷和推理。
聰明和記憶力有關,理性和判斷力有關。
記憶力好,不代表判斷力強;判斷力強,也不代表記憶力好。
但是,判斷力強的程度,比記憶力好的程度之比,至少是1:5。
什么意思呢?
作者把人的理性能力叫做“理商”,把智力能力叫做“智商”。
而我讀完書后認為:一分的理商,頂的上五分的智商。
這就是我說“理商 : 智商 = 1 : 5”的原因。
而且,智商很難提高,理商可以無限提高(因為人的心智能力可以無限擴展,這個后續文章會講)。
只是,絕大多數人,根本沒意識到自己需要提高理商,而是老想著提高智商。
智商是能提高,但提高的程度有限啊。
你看巴菲特、查理芒格等人,智商很高嗎?也就比普通人高一點點。
愛因斯坦在26歲時還是個普通教師呢,他智商高嗎?
也不高。
但這些厲害的人,普遍都理商極高。
作者對社會普遍認為很重要的“智商論”做了批評,認為人們實在是太過于重視智商,而忽視理商了。
實際上,理商比智商重要得多。
只有高智商沒有高理商,聰明人也會犯蠢。
而有了高理商,智商普通,人也很難犯蠢,只是反應慢而已。
連曾國藩都是天生愚笨,背書背幾十遍還是記不住,但這妨礙他成為“半個圣人”嗎?
他的自我修煉,是從反思自己開始的。而反思自己,就是在用理商進行思考。
現在,你理解了理商的重要性吧。
話說,“聰明”二字,本意就是“耳聰”和“目明”:耳聰的人,耳朵靈敏,聽得遠、小聲音也聽得到;目明的人,眼睛明亮,看得遠、看得清。
但這只是代表這類人的感覺和知覺能力強,并不代表他們的思維能力強。
我學過心理學,知道人的認知過程分為感覺、知覺、記憶、思維和想象。
感覺和知覺,只是“感性認識”,這兩個能力強,是可以稱作“很聰明’;但是,思維和想象,是”理性認識“,這兩個能力強,才叫做”很理性“。
那,為什么不講記憶呢?
因為感覺和知覺到的信息,會在經過大腦篩選和過濾后,成為記憶;思維和想象也是用的記憶。
記憶,就像感覺和知覺的倉庫,思維和想象的糧食,是連接“感性認識”和“理性認識”的橋梁。
記憶力強,不代表思維能力強。
記憶就像倉庫里存貨物,感覺和知覺把信息送進倉庫。
而思維,就像倉庫管理員,會分析:這貨怎么來的,該怎樣存貨、取貨、用貨,為什么存這個,為什么用那個,這個貨物到底有效性多強、使用時要注意什么……
可以這樣來形象比喻:
感性(感覺和知覺)說:我腦子里有貨。
理性(思維和想象)說:這些貨,得檢驗,得存在合適的地方,得用起來……
你記憶力再強,如果不把所記憶的信息拿來推理、論證,那也無用。
因為你只是在記憶倉庫里存了大量信息,但沒有鑒別、推理、運用這些信息的能力。
鑒別讓你分清真假與合理性,推理讓你獲得新信息,運用讓你思維能力或行為能力增強。
信息收集能力,不是信息處理能力。
除了搜索“聰明”的意思,我還搜索了“愚蠢”的意思,這一搜索,不得了:
它和“聰明”相反,是指頭腦遲鈍。而遲鈍的意思,就是“感官、思想、行動等反應慢,不靈敏”。(見下面三張圖)
?
?
?
那,根據這個定義,“聰明人犯蠢”這個詞組,是不是就不合理了呢?
畢竟,感覺靈敏的人,怎么會變得感覺不靈敏呢?
而且“犯蠢”的意思,不是指判斷力差,而是指反應力弱,是指“耳不聰”或“目不明”。
判斷力和反應力,不一樣的。
所以,“聰明人犯蠢”,應該叫做“聰明人做出錯誤判斷”。
這本書的書名,也應該改成《超越智商:為什么聰明人也會做出錯誤判斷》了。
這樣一來,“聰明”和“理性”的區別,就顯而易見了。
前者是感知力,后者是判斷力,完全是兩碼事。
所以,請你一定要記住:
①聰明不代表理性;
②收集大量信息不代表能處理大量信息;
③一定要修煉理性能力(理商)。
這就是第一部分的內容。
剩下的五部分,由于時間太短,我來不及寫,后續五天一一來講。
敬請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