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時候,我蒙圈了!!what?!不仁?!太可怕了!還以百姓為芻狗?!狗,可是我們罵人的言語,比如:你是狗!豬狗不如等。——因為反差實在太過劇烈,所以,難以相信到令我相信:一定是我哪里理解錯了。萬幸,沒有因為接近而一下子否認之。不過,那時候做的是反復查尋“什么是芻狗”,企圖想用某種芻狗的解釋,將老子所說的“天地不仁”塞進我的道德標準里來糊弄過去。可惜,芻狗就是祭祀用的草扎的狗,深入的含義我也沒找到。——想將老子那套融進我的理解范疇里,我失敗了!我解釋不通,不能理解,為何“天地不仁,將萬物都當成草扎的狗?”我也不明白,為什么圣人“將百姓當成草扎的狗?!”——還好我失敗了,自圓其說,只是不懈地原地踏步而已。而老子,要的是,我們走向他、他那“道可道,非常道”的無限的領域。而不是,我們將老子,拉入我們的價值觀,在有限的池塘里濺起一朵浪花水而已。我們容易以自己的看法來揣度他人所指的含義。這一點,因為時空的擴大,能讓我們看的更加清晰。比如,這里老子說的“天地不仁”,我之前是認為是“不仁”,是“無情無義”——這就是我自己的認為,或者叫做“成見”。老子的《道德經》至今2500多年,那時候的文字距離現在,文字所代表的的含義發生了變化,甚至有些演繹成完全相反的含義。但是《道德經》本身指向一個非常完整的有機體,所以,文字的含義哪怕發生一些變化,它本身有類似互聯網數據交互時候的糾錯的功能。那么,放下我們心中的認為,什么是“天地不仁,圣人不仁”?以經典釋義經典,老子從另外一個角度來描述他想描述的東西的時候,很好的解釋了什么叫做“天地不仁”(不是老子思維縝密,而是,那本身就是一體之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
失仁而后義,失義而后禮
“不仁”非指無情無義!而是追根溯源,退“仁”還“德”,趨向“德”,更是直指“道”;又因為,道可道,非常道。所以,用“不是**”的方式,來否定你心中抱持的信念,即否定“你現有的成見”,來企圖給我們指出方向,讓我們看到,那永恒如是、卻無法描述的“道”;天地不偏愛,天下萬物,一視同仁
天地不因對象而異,她永恒如是,如如不動
壯大或微小,崇高或卑微,美善或粗鄙,黑暗或光明,在她面前,都是一樣的;一樣的支持,一樣的愛護;
圣人不偏愛,每一個人,每一件事
不批判,不否定,連贊美、喜愛,都略去了
每一個人,每一件事,他都像陽光播撒大地,不厚此薄彼;
就像清風吹拂每個人的臉龐,丑的,美的,善的,惡的,壞的,好的,尊貴的,卑微的……圣人不偏愛
圣人不偏愛
因為,他都自然地熱愛
天地不仁,圣人不仁
如如不動
以萬物為芻狗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