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要養成這樣一個習慣:
在責任邊界之外,我們不能頻繁地領受免費的東西或服務,也不能經常性免費給他人贈予東西或服務。
始終堅持這樣的原則,我們就是在走一條中正之路,也沒有在帶偏他人,我們的生命狀態就是在往上走。
而我們說生命要在付出中提升,意思是,我們要先在自己的責任邊界以內付出,等能量積累到一定的層級,就會有更大的責任降臨到我們身上,讓我們去付出。
1.
“免費領受”相當于精神鴉片。
想一想如果我們免費領受了一樣東西或服務,比如蹭了一頓飯、搭了一趟車,會是什么感覺?
我們是開心嗎?
我們可能瞬間開心,但更多是頭腦的沾沾自喜,談不上內心的喜悅。
而且頭腦的沾沾自喜會上癮。
所以喜歡占人便宜的人,容易養成這種惡習,難以戒掉,Ta也覺察不到“占便宜”給自己心靈帶來的侵蝕。
很多惡習都會帶來類似的感覺:大腦開心了,心卻不喜悅了。
2.
“白得”會造成難以覺察的匱乏感。
我們把時間線拉長,放下頭腦的沾沾自喜,就能夠覺察到內心其實“怪怪的”,反正不是什么坦蕩大方的事情。
這就是能量收支不平衡造成的、細微的匱乏感。
這種行為激發了我們一種感覺:
我是匱乏的,需要被施舍、被給予才能生存下去,或者需要被施舍才能有更好的生活體驗(巨嬰心態)。
那我們可以把自己過往人生中那些“白得”的事件串起來感知一下,看看是不是這樣子。
3.
“免費領受”本質上和生命本自具足的實相相違背。
它造成的匱乏感會積累,可能我們一開始都沒怎么注意。
從量變到質變,積累的匱乏感吸引來貧乏的實相時,我們才會幡然悔悟,原來自己內在缺失了富足感。
4.
其實每個人從嬰兒時期開始,就有能量收支平衡這回事了。
一個小嬰兒很可愛、很萌態,一舉一動就是愛本身,散發著無條件的愛的能量,很能為大人提供情緒價值、能量滋養,這就是小嬰兒的付出,所以大人照顧Ta更有動力。
這種付出不那么明顯、不刻意,但是能量相對收支平衡的。
5.
“免費領受”的東西包括了公共的東西。
比如,你借到了圖書館的書,一方面你是納稅人,另一方面你用心保護這本書,這就是你的付出,這就不算白得,能量收支相對平衡;
我們在網絡上看電視劇、電影這些,我們的會員,或者流量就是能量的付出;
聽個公開課覺得有所得,那我們可以送出一點小禮物、掌聲之類的。
重點不在于你給出了多少,而在于得到的同時,你也有能量的付出,這對你有好處。
6.
就是始終不要給自己一個感覺:
我白得了一些東西。
因為這很容易給自己帶來不易覺察的匱乏感。
7.
在責任邊界之外,我們也不能輕易免費給他人東西,除非對方給了你求助的信號。
(幫忙之前也要先衡量自己的能力。)
因為你主動的、刻意的給予會觸發被給予者內心的匱乏感,這種匱乏會讓Ta難受。
這時候,不僅你自己走偏了,你頭腦以為的、所謂的“好心”也在帶對方偏離正道。
等事情過去了,Ta不一定記得你付出的東西,但是記得你激發出的那些難受的感覺。
對方一想到你,就是負面的感受,這對于雙方,都沒有好處。
8.
那么我們怎么判斷能量收支是否平衡了呢?
就是通過覺察自心。
一旦你覺得兩個人的來往、付出讓你不舒服了,那你就想一想,是不是兩個人之間的能量收支不平衡了呢?
是你給予/主動給予的太多了,還是被給予的太多了?
這樣一衡量你就知道該怎么做了。
9.
如果到目前為止,你已經覺察到在一些事情上自己付出了太多,從而造成了能量收支不平衡,讓你內心不舒服了,該怎么辦呢?
一方面,我們需要立刻停止付出,另一方面需要轉念,把多付出的能量轉化成內在的富足感。
把放在對方身上評判的能量(用腦)收回到自己身上(用心)。
10.
舉個例子:
用腦:
“我為Ta付出了那么多,這個白眼狼,居然一點都不顧念我的付出。”
(這是在用大腦評判對方,把能量放在了對方身上。)
用心:
“因為我富足,我能量高,所以我就當罩著對方了,我就當幫助了一個貧乏的人,我就當為社會做了貢獻……”
(這是在用心關照自己的狀態,能量/專注力在自己身上。)
有這樣的意識就會激發更多富足的能量,吸引更多富足的實相。
11.
轉念和阿Q精神有什么區別?
當我們把這種轉念的態度當成了頭腦層面為自己挽回面子的一種迂回之術,這就成了阿Q精神。
如果是這樣,那我們內在就越來越虛弱,越來越匱乏。
當我們把能量收回到自己身上,從自己的感受出發把念頭調整成對自己最好、符合自己最高利益的想法時,就是轉念。
所以,分清自己在用心,還是在用腦,這是非常重要的。
如果我們不確定,可以把手放在心輪的位置去想、去做。
愿我們在輕松、喜悅和自在中驗證內在的本自具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