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主要論述,《被討厭的勇氣》這本心理學書籍的第三夜“割舍別人的課題”,在親子關系上的應用。
對這本書,我相見恨晚。以往都以弗洛伊德“決定論”的固有思維逃避著人生的任務。找出來各種理由,卻找不到解決問題的方法,最重要的是缺乏改變的勇氣。
1.阿德勒心理學批判了“賞罰教育”
只要采取適當的行動,就會得到贊賞;萬一做出不當的行為,則要接受處罰。
阿德勒對這樣的賞罰教育提出了嚴厲的批判。
因為實施賞罰教育后,將衍生出一種錯誤的心態:“如果沒有人稱贊我,就不采取適當的行動。”“如果沒有人處罰,就做出不當的行為。”
2.不要為了滿足別人的期望而活
在猶太教的教義中,有一句話是這么說的:“倘若你不為自己的人生而活,究竟誰要為你的人生而活?”
你過的是屬于你自己的人生。如果要問為誰而活,毫無疑問是為了你自己。
請記住,如果你“不是為了滿足他人的期望而活”,那么別人也“不是為了滿足你的期望而活”。所以當別人不能如你所愿地行動時,你不可以因此動怒,因為這一切都是理所當然的。
3.課題的分離
假設有一個很不用功的小孩。上課不聽講,也不做習題,連課本都丟在學校。如果你是他的父母,你會怎么做?
孩子要不要用功讀書,或是要不要和朋友出去玩,這原本是“孩子的課題”,而不是父母的課題。
如果孩子選擇了“不用功讀書”,那么最后要接受這個決定所導致的結果,例如功課跟不上,無法進入心目中理想的學校等等,不會是父母,毫無疑問的,就是孩子自己。也就是說,用功讀書是孩子的課題。
世上的父母的確常常說“這是為你著想”這句話。但很明顯的,父母們是為了自己的目的,也許是為了體面或虛榮心,或是為了滿足支配欲等所采取的行動。
也就是說,不是'為了你”,而是“為了我”。正因為孩子察覺到這種欺騙行為,才會有反彈舉動。
4.放手不是放任
這里必須注意的是,阿德勒心理學并不鼓勵放任主義。所謂的放任,是完全不知道孩子在做什么,也不想知道。我所說的不是那樣,而是清楚知道孩子在做些什么,在身旁守護他。
以讀書來說,可以事先讓他知道這是他自己的課題,如果他想要用功讀書,你會隨時在身旁提供他需要的支援。但是絕對不要干涉孩子的課題。在孩子沒有提出請求的情況下,不要一一插嘴干涉。
5.“相信”的含義
所謂的“相信”,其實也是一種課題分離的行為。相信別人,這是你的課題,可是別人對你的的期望或信任要怎么反應,卻是別人的課題。
如果不把握這個分際、劃清界線,還要一意孤行地將自己的期望強行加諸在別人身上,立刻會變成一種騷擾式的“介入”。
6.保持恰當的距離
只有自己可以改變自己。彼此之間保持一個適當的距離,只要一伸手就可以夠得到,卻不介入或干涉對方,是很重要的。
把課題分離,并不是以自我為中心。倒不如說,介入別人的課題才是以自我為中心。父母強迫孩子用功讀書,連出路和結婚對象都要插嘴,沒有什么做法比這些還要自我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