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美文化之“五月節(jié)” 文 /林瑞蓮
之“五月節(jié)” 文 /林瑞蓮
蟬知巡
叫勻勻
叫到五月節(jié)
抨龍船……
五月節(jié)(端午節(jié))又到了,你是否還記得小時候的“念嘴知”(家鄉(xiāng)童謠)?
童謠是當(dāng)?shù)孛袼住?dāng)?shù)厣钭钫鎸嵉膶懻铡!?span style="max-width: 100%; line-height: 31.9965px; box-sizing: border-box !important; word-wrap: break-word !important;">蟬
傳統(tǒng)的博美人民崇尚傳統(tǒng)節(jié)日。包粽子是不可或缺的環(huán)節(jié)。
包粽子我們稱為“綁粽”,意思是糯米等用艾葉裹起來,再用草綁穩(wěn)。在端午前幾天,博美女性就開始采購艾葉、咸草(一種韌度勝過繩子的長草)。將近端午節(jié),艾葉和咸草要先泡在水里泡透,再用軟毛刷子把艾葉的兩面一片一片來回刷干凈。
糯米得在包粽子的前一晚就開始浸泡清水。
二十多年前,博美還不太有“咸粽”的概念,大部分包“庚粽”。“庚粽”是純糯米加民間“黃庚粉”所制。三十年來,我都沒弄清楚“庚粉”是什么東西,只聽說是一種天然木屑粉(有待考究),白庚可用于清潔、殺菌,對人體無害;黃庚可食用,有助消化、清腸胃的功效,常用于做手工面、蒸庚包、包庚粽。
庚粽味道純正,艾葉的香味似乎被黃庚提取,沁入到每一顆糯米中。而整個粽子又煮得粒粒米相融,近似咖喱又像阿膠。剝開艾葉,粽香撲鼻,蘸一蘸紅糖,入口即化,唇齒香甜,還有勝茶一籌的回甘!
咸粽流行之后,成為一道佳肴。咸粽類似其他地方的“糯米雞”,但比糯米雞更加細(xì)致、美味。
咸粽一般要裹入紅豆、鹵肉、香菇、蝦仁等等。因此,做咸粽除了得提前準(zhǔn)備好艾葉、糯米等外,還需泡上紅豆、鹵好五花肉。
吃咸粽時,糯米夾著豆香,吃到粽子中間,鹵肉會給人驚喜,讓人不禁贊嘆:好吃!好吃!
粽子的魅力就在這里,每個粽子都要經(jīng)過百煮千煮直至粘稠有彈性,米粒相融,味兒相輔,入口即化,香味悠長。
這何曾不體現(xiàn)著博美女性的勤勞和智慧呢?
端午節(jié)的龍舟賽似乎是博美男士專利。
媽祖宮前看大戲,東門池上賽龍舟。
以前的東門池,池水滔滔如天上來,一年一度龍舟賽風(fēng)雨無阻。
龍舟隊大概分為菜園隊、路北隊、路南隊、東門隊、新墟隊等等按地區(qū)劃分,有時隊名或有變更。
龍舟為當(dāng)?shù)啬竟に啤V凵砥秸M長,是為龍身,有時畫上龍鱗;首尾彎起,有時雕刻龍頭龍尾,呈半月形。
龍舟賽手一登上龍舟,頗有英雄蓋世之氣。隨著鑼鼓聲響,吆喝而起,槳落水開,舟如龍行。
博美賽龍舟的特色在于:東門其中一端,立一翠竹,舟行至此,鼓手必擂鼓高喝,以腳力蹬舟以體力掌舵,使舟調(diào)頭。旋轉(zhuǎn)幅度越小越是出彩。年輕力壯、體魄威猛者是鼓手的最佳人選。
補充:今年東門分為甲乙兩隊。
另外博美扒龍舟傳承村:蛟溪與博頭等村
蛟溪村
博頭村
當(dāng)然,端午是民間的重大節(jié)日,連鄉(xiāng)中三歲小兒都知道端午節(jié)源于紀(jì)念屈原。屈原忍辱負(fù)重、堅貞不屈的浩然之氣無形地影響著博美人。俗話說“端午至,五毒出”蛇蟻蚊蟲都出來禍害,博美人卻相信屈原的浩然正氣能祛毒辟邪。
在端午節(jié)午時,家里長者左手持一碗清靜的“午時水”,水中放進(jìn)五谷、抹草(茱萸)或加雄黃;右手一把青藤,青藤由楊柳枝、鳳凰草、青茱萸、松枝葉束成一束,青藤沾水灑滿厝中角落,有時口中還念念有詞道:胡神蚊影(蒼蠅蚊子,泛指一切蟲害)勿來纏,壞事抹開好事抹來。
別奇怪端午這天家家戶戶都在門口或陽臺“曬水”,這是在取“午時水”。人們相信端午取井水曬到午時裝藏,水質(zhì)可經(jīng)年不變,且愈加清甜。神奇的是除了端午,其他時間存的水總是很快變質(zhì)。可見人們對端午的崇敬和對屈原的崇拜。
“洗個午時水”——在端午午時,會用午時水洗澡,水中加如五谷、茱萸、鮮花。不僅可以洗去晦氣走走上好運,連毒害都不敢靠近你。端午午時洗澡已成習(xí)慣,我猜想這是我們的祖先為了追悼屈原隨江水而去的生命吧。
民族精神化成風(fēng)俗習(xí)慣代代相傳。
這個重大的節(jié)日里,拜神祭祖成為重要的內(nèi)容之一,是敬天道,也承孝道!
傳統(tǒng)的節(jié)日傳統(tǒng)地過下去,“不忘根本”大抵也就如此了。
應(yīng)網(wǎng)友要求,發(fā)篇博美端午節(jié)的文章
其實,兩年前
林老師就寫得很好
只是
當(dāng)時關(guān)注的人少
今天再讓大家重溫一下
另外其他問題請
閱讀相關(guān)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