渭河平原
2015年7月12日,由西安市走連霍高速沿渭河到渭南市,從渭蒲高速過渭河。
?
?
渭河平原或渭河盆地,系地塹式構造平原。位于陜西省中部,介于秦嶺和渭北北山(老龍山、嵯峨山、藥王山、堯山等)之間。
西起寶雞,東至潼關,海拔約325~800米,長約300公里。
南北寬窄不一,東部最寬達100公里,西安附近約75公里,眉縣一帶僅20公里,至寶雞逐漸閉合成峽谷,形似“新月”。
面積約3.4萬平方公里。
因在函谷關和大散關之間(一說在函谷關、大散關、武關和肖關之間),古代稱“關中”。
春秋戰國時為秦國故地,號稱“八百里秦川”。
渭河由西向東橫貫渭河平原,干流及支流涇河、北洛河等均有灌溉之利,中國古代著名水利工程如鄭國渠、白渠、漕渠、成國渠、龍首渠都引自這些河流。
關中平原自然、經濟條件優越,是中國歷史上農業最富庶地區之一。又因交通便利,四周有山河之險,從西周始,先后有秦、西漢、隋、唐等10代王朝建都于關中平原中心,歷時千余年。
關中平原土地疏松肥沃,又有涇、渭等河流提供水源,十分適宜耕作。《禹貢》把關中的黃壤土,定為上上等,即是最適宜種植農產品的土地。
經過周、秦、漢三朝的開發,以及秦、漢政府在關中大力興修水利,使關中平原沃野千里,支援了關中都城的經濟。
西漢時,關中已是全國最富庶的地區,粟米的儲備,牲畜的數量,均達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司馬遷在《史記》中說:關中占全國面積的三分之一,人口只占全國的十分之三,但卻擁有全國十分之六的財富,充分顯示關中在古代中國的經濟地位。
目前,關中平原為中國工、農業和文化發達地區之一,全國重要麥、棉產區。小麥占耕地面積50%左右,棉花主要分布于涇惠渠、洛惠渠、渭惠渠三大灌區。
名稱由來
渭河從兩座大山的夾角處,猛地一躍,便沖出山的包圍,進入了大平原了。公允地講來,這平原正是河流的產物,是它在億萬年來,裹挾的泥沙在步入黃河之前,在這里形成的囤積。人們把這種平原叫沖積平原。
這平原有八百里長。寬的地方有三百里寬,窄的地方有一百多里寬。南邊的高山叫秦嶺,北邊的高原叫陜北高原,它們將這塊平原夾定。人們將這座平原以這條河流來命名,叫渭河平原。
而在歷史上,好事者又叫它關中平原。
為什么叫它“關中”,原來它的東西南北,被四座雄關圍定。東邊叫函谷關,就是一個叫老子的寫《道德經》的人,騎青牛飄然而過的那個關。西邊是大散關。“大散關”是它的名字,“鐵馬金戈”是過去年代的文化人,給這個氣象森森的關隘,加上的一句張揚的詞兒。南邊叫武關,北邊叫蕭關。蕭關在平涼境內。據說,匈奴大單于冒頓至蕭關,屬下問:“匈奴人的疆界在哪里?”冒頓馬鞭一指:“匈奴人的牛羊在哪里吃草,哪里就是匈奴人的疆界!” 如是四座雄關,將這塊棗核狀的平原圍定,將這平原上的一代一代的人物圍定,將平原上的那座千古帝王之都圍定。
氣候特點
渭河平原屬大陸性氣候,年均溫6~13℃,年降水量500~800毫米,其中6~9月份占60%,多為短時暴雨,冬春降水較少,春旱、伏旱頻繁。
形成特點
關中盆地夾持于陜北高原與秦嶺山脈之間,為喜馬拉雅運動時期形成的巨型斷陷帶。盆地兩側均為高角度正斷層。斷層線上有一連串泉水和溫泉出露。南北兩側山脈沿斷層線不斷上升,盆地徐徐下降,形成地塹式構造平原。 渭河平原形成后,不僅有黃土堆積其間,更重要的是渭河及其兩側支流攜帶大量泥沙填充淤積其中,第四紀松散沉積,最大厚度達7000余米。因地殼間歇性變動和河流下切,形成高度不等的階地。
一二級階地組成關中平原的主體,當地稱“原”,自上而下如階梯狀的頭道原、二道原、三道原。三道原相當于二級階地。原面受渭河南北支流切割而破碎。
渭河以北,從西向東有西平原、和尚原、周原、積石原、始平原、畢原、美原、許原等;渭河以南從西向東有五丈原、細柳原、神禾原、少陵原、白鹿原、銅人原、陽郭原、孟原等。
藍田人屬我國早期人類化石。
根據古地磁法測定,公王嶺和陳家窩古猿人化石層位先后有三個不同的數據。
一般可以說公王嶺距今約100萬年左右,其地質年代為中更新世早期,或早更新世晚期。
陳家窩化石距今60萬年左右,屬中更新世中期。
在公王嶺藍田猿人化石出土地附近,伴出舊石器時代人類使用的許多生產工具,有尖狀器、砍砸器、刮削器和石片、石核等打制石器。尖狀器一面有刃,另一面保留石塊原狀,適于手握。刮削器有直刃、凹刃、凸刃和復刃四種形式,用于刮削木制工具和剝取獸皮。這些工具制作粗糙,以單面加工為主,多不經第二步加工即行使用。
公王嶺還出土了40余種動物化石,而最引人注目的這些動物化石中具有強烈的南方色彩,如劍齒象、大熊貓、爪獸、毛冠鹿、水鹿等。這說明藍田猿人所生活的秦嶺北麓,在當時氣候溫暖、濕潤,植被繁茂,林木叢生,很適合于原始人類繁衍和生息。
新石器時代原始氏族公社時期的文化遺存在關中西安、臨潼、渭南等地多有發現。屬于母系氏族公社時期仰韶文化的有半坡人、姜寨人和史家人等,以半坡人最為典型。
半坡人生活的時代距今約6000年左右,主要經營農業,同時從事家畜飼養、捕魚打獵和采集等。生產工具主要為石器和骨器。石器有斧、錛、鑿、刀、鏟、敲砸器、磨棒、磨盤、箭頭、網墜紡輪等;骨器有骨針和魚鉤等。當時種植的谷物是粟,蔬菜有白菜、芥菜。農業和采集主要由婦女承擔,男子主要從事漁獵。生活用具主要是陶器。
歷史富庶之地
渭河平原位于陜西省中部,是陜西最富足的地方,也是中國最早被稱為“金城千里,天府之國”的地方。
“金城千里”指渭河平原四周為山原、河川所環抱,猶如一座規模龐大的天然城堡。關中南有秦嶺,西有隴山,北面是黃土高原,再向北方和西北方,還有黃河天塹為屏障,東面也有黃河阻隔,四面都有天然地形屏障,易守難攻,從戰國時起就有“四塞之國”的說法,所以漢代張良用“金城千里”來概括關中的優勢勸說劉邦定都關中。
戰國時期,蘇秦向秦惠王陳說“連橫”之計,就稱頌關中“田肥美,民殷富,戰車萬乘,奮擊百貿,沃野千里,蓄積多饒”,并說,“此所謂天府,天下之雄國也”,這比成都平原獲得“天府之國”的稱謂早了半個多世紀。這是因為關中從戰國鄭國渠修好以后,就成為了物產豐富、帝王建都的風水寶地。
歷史相關故事
據說在最初的日子里,這里沒有平原,這里沒有千古帝王之都,這里也沒有那些走馬燈一樣來來往往的家族人物。那時的平原,是一片汪洋,汪洋的四周則是沼澤地,是參天的古木,是建在白鹿原半坡的半地穴式房屋,是呆呆地望著家門前這一汪大水倚門而立的老翁,是從沼澤地和灌木叢中走出來的呆頭呆腦的黃河象。
是一個叫大禹的人趕到了這條河的盡頭。在那里,在那個叫風陵渡的地方,他高叫一聲“蒹葭蒼蒼,白露為霜,所謂伊人,在水一方”,說罷揮動一把老镢頭使勁地挖呀挖。只聽“嘩啦”一聲,渭河瀉了。這激情的水流一瀉千里,歡快地進入了黃河。兩條河流匯在了一起,兩只胳膊挽在了一起,它們像交媾一樣,每一滴水滴都因此而痙攣起來。
這樣,平原顯露了出來,黑油油的泥土顯露了出來。而河流,它縮成一股時而散漫時而咆哮的水流,在渭河平原的中間地帶,一個相對固定的河床中開始流淌。而在河流兩岸,人聲嘈雜中建立起一個又一個的村莊,人們紛紛地從山腰間下來,攆著這水臨水而居。
險要地形
關中四面高山環繞,有極高的軍事防御價值。 關中南面有秦嶺連綿,隔絕南北;北面有北山,阻隔了西安與北方的交通;東面有崤山縱列,作西安的屏障;西面有汧山、隴山相接,抵擋了西方少數民族的侵擾。
關中地勢險要,在古代交通和武器落后的情況下,守軍只要堅守四面山嶺上的關隘,敵人是難以攻入西安的。因此古人說關中“被山帶河,四塞以為固”。不少君主為了首都的安全,都選擇在關中的名城西安建都。
關中關隘
長安所在處的渭河平原區,東有潼關,西有大散關,南有武關,北有蕭關,居四關之內。
1、潼關
潼關為四關之首,為戰國時秦人所建。北臨黃河,甫靠大山,東西百余里,開路于斷裂的山石縫中,“車不容方軌,馬不得并騎”,有一夫當關,萬夫莫過之險,本名函谷關,東漢后才改名為潼關。戰國時期,六國屢屢合縱西向攻秦,但亦只落得屢屢飲恨于函谷的凄慘下場。
雙峰高聳大河旁,自古函谷一戰場。就是這險峻的兵家必爭之地,令長安穩如泰山,避過關外的烽火戰亂。
2、大散關
大散關亦稱散關,為周朝散國之關隘,故名散關。這里山勢險峻,層巒疊嶂。
因其扼南北交通咽喉,自古為“川陜咽喉”、兵家必爭之地。據史料記載,大散關曾發生戰役70余次。
楚漢相爭時韓信“明修棧道,暗渡陳倉”就從這里經過;三國時曹操西征張魯亦經由此地;據陳壽《三國志》記載:“(建興六年)春,亮復出散關,圍陳倉,曹真拒之。”
公元1131年5月, 南宋建炎四年、金天會八年(1130年),宋于富平之戰失敗后,宋將吳即收拾殘兵,屯據和尚原,剛立好柵寨,金兵已至原下。
有人勸吳移屯漢中,保住入蜀之關口,吳認為:“我保此,敵決不敢越我而進!堅壁臨之,彼懼吾躡其后,是所以保蜀也。”果然打敗了來犯的金兵。
次年五月,金沒立郎君及別將烏魯折合,分兩路入寇。沒立出鳳翔,折合自階、成、鳳州出大散關。當時,吳乏糧,故兵無斗志。吳與弟吳麟召諸將,以忠義相激勵,并歃血而誓,使兵眾感奮。烏魯折合兵先至,在和尚原北列陣,宋軍更戰迭休,大敗折合。這時,沒立郎君正攻箭關,吳選兵奮擊,使金兵兩路不得會合,大敗而去。
十月,完顏宗弼(金兀術)自熙河移兵窺蜀,引兵眾十萬人,從寶雞造浮橋渡渭來犯,吳派吳麟、雷仲等,將勁兵用“駐隊矢”迎敵。并用騎兵斷其糧道,共交鋒三十多次,完顏宗弼中箭而敗退。此役宋軍大勝。
陸放翁為記此戰,作詩曰:
早歲哪知世事艱,中原北望氣如山。
樓船夜雪瓜洲渡,鐵馬秋風大散關。
塞上長城空自許,鏡中衰鬢已先斑。
出師一表真名世,千載誰堪伯仲間。
3、武關
武關歷史悠久,遠在春秋時即已建置,名“少習關”,戰國時改為“武關”。春秋秦國建置這個關口,漢唐是京都長安南部雄關要塞,關城建筑在狹谷間一塊高地上,北依少習山,南臨武關河,依山傍水,雄偉險絕。春秋時老子騎青牛,過武關,就是在此地留下了揚揚五千言的道德經,流傳千古。
《全唐詩》中收錄了唐朝詩人李涉寫武關的幾首詩,一首《題武關》,一首《再宿武關》,還有一首《詠史》,也是關于武關歷史事件的,都是七言絕句。
《再宿武關》全文如下:
遠別秦城萬里游,亂山高下入商州。
關門不鎖寒溪水,一夜潺湲送客愁。
杜牧也曾有過《題武關》:
“碧溪留我武關東,一笑懷王跡自窮。
鄭袖嬌嬈酣似醉,屈原憔悴去如蓬。
山墻谷塹依然在,弱吐強吞盡已空。
今日圣神家四海,戌旗長卷夕陽中。
4、蕭關
蕭關,為古代西北邊地著名關隘。秦漢帝王出巡,漢唐文人出塞,都與蕭關有緣。蕭關方位在何處,向有爭議,但在寧夏固原縣東南這一大略方位是沒有爭議的。
蕭關不是一個獨立的關塞,與秦長城的戰略地位是密切相關的。秦長城以及在環縣境內沿長城修筑的城鎮堡寨,形成一個完整的防御體系,另外,縣城周圍的果兒山、玉皇山、城東塬三大烽燧及城子崗、沈家臺、城東溝口的城障,將縣城團團圍在中央,構成牢固的人工屏障。三大烽燧筑在蕭關的制高點上,既可遙相呼應,又能俯瞰環江、城西川、城東溝三水交匯的所有地域,關內外5平方公里的河谷、山川、道路、村舍等盡收眼底,高下縱橫形成立體防御體系,其設計之精心,布局之巧妙,令世人嘆為觀止。
秦漢蕭關,應該是指三關口至瓦亭峽這一險要的地帶,這里雖非絕壁,卻險峻雄奇。處在這一防御地帶上的瓦亭,地處六盤山東麓邊緣,實質上是蕭關的重要屏障。這里不但雄峰環拱,深谷險阻,易守難攻,有獨特的地理優勢,而且有涇水南出彈箏峽三關口,是蕭關由南向北天然形成的一個防御體系。
唐代沿襲秦漢時之蕭關,旨在重振秦漢蕭關之雄風。其大致方位應在今寧夏海原縣石峽口一帶。
宋蕭關址大致方位相同。一說在今寧夏海原縣東北的高崖一帶;一說在同民縣南紅古城。其實,石峽口要隘與紅古城古址,均為宋蕭關防御體系上的軍事設施,應包括紅古城與石峽口在內,為宋蕭關遺址。
蕭關故道亦是絲綢之路的一部分,對于隴右人民安居樂業、發展經濟、交流文化、繁榮商貿、方便交通皆起了極其重要的作用。如果說長城是中華文化史上一條極為重要的文化帶,那么,蕭關亦是這一文化帶上璀璨的一環。
王維有《使至塞上》:
單車欲問邊,屬國過居延。
征蓬出汗塞,歸雁入胡天。
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
蕭關逢侯騎,都護在燕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