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伊人久久大香线蕉,开心久久婷婷综合中文字幕,杏田冲梨,人妻无码aⅴ不卡中文字幕

打開APP
userphoto
未登錄

開通VIP,暢享免費電子書等14項超值服

開通VIP
選擇的悖論| 震驚!你看起來符合邏輯的選擇,可能全都是錯的!(深度剖析選擇心理)

《選擇的悖論》

你看起來符合邏輯的選擇,可能全都是錯的


作者 | Artisans

類別 | 大話資本


▲本文為信筆原創出品,轉載請聯系后臺許可并注明出處


隨著社會的發展,人們的選擇越來越多,表面上看人們的生活更加美好幸福了。因為幸福有個重要標志就是自由,通常人們以為選擇越多則自由度越高,生活也應該更加幸福。可是事實卻并非如此,施瓦茨通過本書告訴我們,很多關于幸福和選擇的常識其實都是錯誤的,在做決定時,并不是選擇越多我們就會越滿意,選擇越多也并不意味著就越幸福,相反,由于心理的影響,過多的選擇常常會讓人感到壓力和無助。


下面將結合書中一些生動的例子來為大家解釋不同類型的選擇現象,深度剖析人們如何在看似合理的邏輯中做出錯誤的選擇,同時讓我們了解為何選擇變得不堪重負的根本原因。


為何生活中的'自由'選擇讓人'痛苦'


你在生活中,是否遇到過以下幾個場景:


1.本來想做一件事,但是發現選擇過多,而無限期擱置


例如:本來打算把錢存到余額寶中,獲取一定的利息收益,但是存之前你了解到除了余額寶之外,還有百賺利滾利、微信理財通、京東小金庫、招商朝朝盈等上百個理財產品,它們各有各的好處,最后你說等了解清楚再投資吧,結果日復一日,月復一月,你始終沒有做出決定。


這便是發生了選擇癱瘓現象,即選擇越多,越讓人無法選擇。需要反復權衡的問題會讓人們更難作出決定,所以他們就會推遲決定。


我也曾遇到類似的問題,在互聯網金融崛起之初就想放到某寶收利息,但是由于各類不同的寶寶們太多,為了找到最優的解決方案,我不得不花大量的時間去研究,研究收益、風險,哪怕少研究任何一個我所知道的某寶,都會覺得做出的選擇并不是最優方案,可能少研究的那個就是最好的。周而復始,由于時間成本、人的惰性,很多時候人們無法花大量的時間和精力去做一個選擇,所以會潛意識的推遲做決定,哪怕你知道存入任何一個某寶,你的利息收入都將遠超銀行收入。


2.面對眾多選擇,最后下定決心選擇了其中一項,但是內心卻并不滿意


例如:本來只想買一件普通的牛仔褲,但是店家卻提供了上百種款式,你一一嘗試,最后選定了其中一件,但是卻總感覺有些欠缺,內心的滿意度不高。


做出了選擇,但是選擇滿意度低。因為人在做任何選擇之前,都會想象自己做了另外的選擇,而另外的選擇也許很好,故會大大降低當前選擇的滿意度。所以選擇越多,人越容易在自己做出的選擇上挑刺,然后感到后悔,當做出選擇后滿意度也越低;選擇越多,人們對最終的選擇的期望值就越高,期望值越高,對最終的結果滿意度就越低。


這就好比帶小朋友去買玩具,玩具店里各種各樣的玩具琳瑯滿目,各個都吸引著孩子的眼球,他們覺得哪個都好,各有自己喜歡的地方,但是今天你只打算給孩子們買一個玩具,于是交給孩子進行選擇。這個時候可想而知,他的內心其實是波瀾起伏而焦慮不安的,選哪個都有好處,又生怕自己選錯,最后咬牙選了個相對更喜歡的,但是由于另外的選擇也很好,所以買完之后依然流連忘返,就算有禮物了卻也并沒有那么開心。


3.當別人把選擇權交給你的時候,責任和壓力讓你無法做選擇


例如:不小心生病進了醫院,醫生一臉嚴肅的告訴你,你這個病有兩種方案,方案A有這些好處和壞處,方案B有這些好處和壞處,你選哪個?這時候我們的內心是不愿意做選擇的,準確的說更希望醫生幫我們做出選擇。


選擇過多不僅使人們做決定過程變得更加艱難,還會讓人承受自由選擇所帶來的責任和壓力,人會潛意識的避免承擔選擇帶來的責任和壓力,所以并不愿意做出選擇。


醫生把選擇權全部交給了病人,看似病人擁有了更多的自主權,擁有了絕對自由的選擇權,可是這類選擇卻也帶給了我們巨大的責任和壓力。尤其是處于病態中的我們,很難有穩定的情緒和心態來做出正確的抉擇。所以這種自主選擇權并非真正讓人感到自由和幸福,反而成為了主觀幸福感的負擔。


通過以上幾個實例,我們了解到選擇越多并不是就越讓人滿意,相反,可能選擇越多越讓人無法做出選擇,即使做出選擇滿意度也會大打折扣,甚至帶來情緒上的焦慮和壓力不愿做出選擇,甚至是在看合理的邏輯中做出錯誤的選擇。那么是什么因素在操縱我們選擇行為呢?這些經濟行為的選擇背后又隱藏了哪些心理奧秘呢?我們如何做出明智的選擇呢?


操縱人們選擇的11大因素


書中施瓦茨給我們列舉了相當多的定律和理論,其中就包括以下操縱人們選擇行為的幾大因素。


峰終定律 (Peak-End Rule)


人們對體驗的記憶與過程中的感受好壞無關,只與 “峰”和“終” 這兩個關鍵時刻的感受有關,即事情達到高峰時的感受和事情結束時的感受。


書中做了一個很有意思的噪聲實驗,實驗者給被試聽兩段大聲且刺耳的噪聲,第一段持續8S,第二段持續16S,第二段的噪聲前8S和第一段一模一樣,后8S雖然也很刺耳但是稍微溫和一點。然后讓受試者選擇其中一段重聽,很明顯第二段噪聲更糟糕,因為讓人痛苦的時間是第一段的兩倍,但是大部分人卻都選擇重聽第二段噪聲,為什么呢?因為盡管兩段聲音都令人難受,但是第二段結尾沒有第一段結尾那么刺耳,所以人們在記憶中覺得它沒有那么糟糕。這便是峰終定律的鮮活實例。


了解了這個定律就明白做任何事都要善始善終,不可虎頭蛇尾。開頭做的很好,結束的時候卻產生很大紕漏,給人的總體感覺則會大打折扣。同時我們要警惕峰終定律帶給我們的錯覺,要客觀公正的看待整個事情好壞優劣,以便做出明智的選擇。


拇指規則(Rules Of Thumbs)


原指木匠不用尺子,而直接伸出拇指來測量木材的長度或寬度,比喻依靠經驗和直覺做判斷,又稱“經驗法則”。


該規則主要從來解釋人們做選擇時候,會更多的參考自己以往的經驗,而這個經驗并不一定是百分百正確,所以往往容易誤入歧途。


可獲得性啟發式(Availability Heuristic)


人們的判斷推理過程常常受到可獲得的記憶的影響,傾向于認為容易想起的事件比不容易想起的事件更常見。


指人們在做選擇的時候,更傾向于相信發生在自己身邊的,細節豐富,或者是更容易捕捉到和記起的某些信息,從而忽略了更加客觀準確的結論,最后帶來具有偏見的選擇。在做選擇的時候,我們或多或少都會受到可獲得性啟發的影響,不過只要把從身邊打聽到的消息當成收集信息的途徑之一,而且讓自己獲取信息來源足夠多樣化,就不至于掉進選擇的陷阱中。


錨定效應(Anchoring Effect)


是指當人們需要對某個事件做定量估測時,會將某些特定數值作為起始值,起始值像錨一樣制約著估測值。在做決策的時候,會不自覺地給予最初獲得的信息過多的重視。


許多金融和經濟現象都受錨定效應的影響。比如,股票當前價格的確定就會受到過去價格影響,呈現錨定效應。證券市場股票的價值是不明確的,人們在無法判斷其真實價值時,就把過去的價格(或其他可比價格)作為現在價格的重要參考因素,即通過錨定過去的價格來確定當前的價格。錨定效應同時發生在商品定價的其他經濟現象中,它類似于宏觀經濟學中的“粘性價格”,只要把過去的價格作為新價格的一種參考(建議),那么新價格就會趨于接近過去的價格。如果商品的價值越模糊,參考就可能越重要,錨定就可能是更重要的價格決定因素。


錨定效應可以參考但是卻不可以迷信,商家的錨定效應主要用來促銷,就像Gold Apple Watch 定價10W,就是給用戶一個錨定效應,你可以不用買價值10W的蘋果手表,不過可以買一塊4-5K的版本,且功能和10W的一樣,讓人產生一種賺到了便宜的錯覺,雖然4-5K在同類產品中也是極貴的。對于投資理財的錨定效應也是如此,可以參考過去的價格和走勢,因為過去的價格和走勢客觀的反應了它在市場的表現,也反應了市場對它的一個心理價位,例如當一個股票達到了歷史高位附近,我們總覺得價格很高而不敢買,但是也有可能是公司發展走好得到了市場資本的認可,后續可能創歷史新高。


所以,過去的價格是所有要素的綜合反應,而綜合要素在不斷的變化中, 影響一個公司的市場表現要素如此之多,歷史價格錨定效應的作用也越加微乎其微,需要我們更加理性的看待。


框架效應(Framing Effect)


同一個問題的兩種邏輯意義相似的說法會導致不同的決策判斷,當消費者認為某一價格帶來的是損失而非收益時,他們就對價格非常敏感。


例如兩家加油站廣告牌寫著同樣的價格:現金:每升10元,刷卡:每升8元。但是不一樣的標注,一個寫著刷卡優惠,一個寫著付現收附加費。雖然兩家加油站價格一模一樣,但是人們卻對這兩種說法產生完全不同的主觀感受。


僅僅是文字表達的毫厘之差就足以影響人們的心理感受,從而對我們的選擇產生深遠的影響。尤其是看起來讓人感覺某一價格會帶來損失時,人們對價格會更加敏感,下意識的主觀判斷則可能會導致忽略客觀事實。


前景理論(Prospect Theory)


隨著客觀事物積極程度的增加,快樂程度的升幅卻降低了。


書中問了一個有意思的問題:


你愿意穩拿100美元,還是選擇拋個硬幣碰運氣?如果扔出來是正面就可以拿到200美元,如果是反面就一無所獲。你會選哪個?


大多數人都會選擇穩拿100美元,而不愿意去冒可能一無所有的風險去嘗試拿200美元。可見,我們寧愿選擇一個獲益很小但風險極低的結果,也不愿意選擇風險更高但回報可能更大的決定。


隨后又問了第二個問題:


讓你穩賠100美元或拋硬幣碰運氣,如果扔出來是正面賠200美元、如果是反面就分文不失。你會選哪個?


這次大多數人都會選擇拋硬幣,而不是直接損失100美元。所以如果這個選擇包含必然損失,那么我們就會愿意冒更大的風險。


從上可以看到當決定自己的收益時,人們傾向于規避風險,都風險厭惡,而當人們面對損失時,一個個都變得極具冒險精神,都是尋求風險的冒險家。


那么為什么會這樣呢?


從心理上說,拿到200美元的滿足并不是100美元的兩倍,而不冒險所得是冒險所得的一半,所以并不值得冒這個險,相反亦然,損失100美元帶來的失落感遠遠超過損失200美元的失落感的一半,而冒險有一半的機會可以完全消除失落感,所以會愿意嘗試。


心理賬戶(Psychological Accounts)


人的頭腦中存在一種心理賬戶,會將現實中客觀等價的支出或收益在心理上劃分到不同的賬戶中,作出不同的決策。


作者又列舉了個生活中常見的例子:


如果你要去聽音樂會,每張票價值500元,到達音樂廳時發現自己丟了500元現金,這時你還愿意付500元聽音樂會嗎?


大約90%的人回答愿意,下面是相反的情況:


如果你要去聽音樂會且已經買了價值500元的門票,到達音樂廳時發現自己票丟了,這時你還愿意再付500元買一張票聽音樂會嗎?


在這種情況下,只有不到50%的人說愿意。


通過這個例子心理學家們得出的結論是,人們之所以會做出不同的判斷是因為人們用了不同的方式去定義心理賬戶,不同的用途的錢分別記錄在不同的賬戶,從而得出不同的判斷。生活中我們可以有不同的心理賬戶,但是前提是要讓這個選擇或者這筆消費最大化滿足自己的需要,而不是因為不同賬戶的限制,而做出錯誤的非理性判斷。


損失厭惡(Loss Aversion)


損失對人的心理影響程度比獲得相同收益的愉悅感要強烈的多。


當決定自己的收益時,人們傾向于規避風險,都有風險厭惡癥。而當人們面對損失時,一個個都變得極具冒險精神,都是尋求風險的冒險家。


在投資過程中,人們往往賺了點小錢,更傾向于規避風險,所以常常選擇落袋為安,可是往往更可能是股票剛啟動,于是剛賣完,便一騎絕塵,后悔不已。相反,當人們一開始便虧了錢,卻會變得更加具有冒險精神,因為反正有了既定的虧損,不如搏一把,還有可能變得不虧損,于是...越套越深。


稟賦效應(Endowment Effect)


人們更愿意持有自己已經擁有的東西,而不愿意用它交換另一個可能更好的替代品。


同樣有個實驗,活動結束后送給參與者咖啡杯或者價錢相當的精美鋼筆作為報酬。一半人拿到咖啡杯一半人拿到鋼筆,然后參加者可以自由交換自己的禮物。考慮到東西是隨機分配的,你可能認為有不少人拿到的是自己不想要的,但是現實中卻幾乎沒多少人跟別人交換。


所以從稟賦效應來看,無論是咖啡杯還是鋼筆,只要一旦給予某人,它就會比另一個東西更有價值,而失去鋼筆產生的不快要大于得到同等價值的咖啡杯所帶來的快感。


從投資的角度來看,當我們買了某個理財產品或某只股票,哪怕它表現很不好,我們也傾向于不賣出,賣出則相當于失去了這只股票可能帶來的未來潛在收益,會給心底產生不快,稟賦效應的結果導致越是重倉買入,越難以割舍。


沉沒成本(Sink Cost)


指由于過去的決策已經發生了的,而不能由現在或將來的任何決策改變的成本。

機會成本和沉沒成本是兩個經常容易產生誤解的概念。


首先,沉默成本不同于機會成本。舉個例子來說,我買了一張電影票去看電影,但是進了電影院才發現那部電影遠不如我所想象的好看,繼續看下去無非是浪費時間(給我帶來的效用是負的),還不如回家去休息(給我帶來的效用是正的)。我應該選擇繼續看電影還是回家呢?看來如果我選擇回家,電影票就浪費了,絕大多數人討厭損失 ,我應該選擇繼續看電影。


但是,在做出這個決定時我犯了一個錯誤,那就是無論我選擇繼續看電影還是回家,我的電影票都已經買了,而且也使用了,不能再出售或退票,這樣,無論我最終做出何種選擇,買電影票的成本都是一樣的,而且無法收回。這樣的成本與我繼續看電影或回家的決策是無關的,這個成本就是沉沒成本。


確切地說,沉沒成本就是已經付出并且不能收回的投資。在進行投資決策時,沉沒成本是不應該考慮的。因此,應該選擇回家,而不是為了“避免”電影票的損失而勉為其難地坐在電影院里浪費時間。


從投資角度看,人們常常會留著那些已經跌倒低于買入價的股票,因為如果這時賣出相當于投資虧本了。而一只股票公司未來的發展才是我們賣出或繼續持有的關鍵,而不是它的買入價。


著名經濟學家斯蒂格利茨曾經這樣說:經濟學家和普通人的區別在于,普通人考慮沉沒成本而經濟學家不考慮;普通人不考慮機會成本而經濟學家考慮。在進行長期投資分析時我們要始終牢記,機會成本必須納入我們的分析中去,而千萬不要把沉沒成本計算進去。


機會成本(Opportunity Costs)


因為做出一個選擇而喪失的可能獲得的最大利益。


機會成本是指你做出一個選擇之后,而喪失的另外的選擇帶來的利益。從這個角度來看,機會成本會讓最后的選項整體吸引力下降。機會成本是否決掉的所有選項正息息相關,那么選項越多,則機會成本也越大。而當意識到機會成本越大,被選中的選項所帶來的滿足感也就越低。從心理上來說,如果選項增加,被拒選項的優點就會被強化,帶給我們抉擇的壓力,導致最終選定的選項滿意度降低,同時降低選擇的主觀幸福感。


機會成本在不同類型的人面前效用也是不一樣的。書中定義了兩種人,分別是滿足者和最大化者。如果是一位滿足者,則他們不會因為巨大的機會成本而崩潰或難以做選擇,因為他們會追求足夠好,而不是最好。足夠好的標準會減少資料搜索的工作量,不會為更多的選項而煞費苦心,不會滿腦子虛構的完美世界。選擇的減少,機會成本也會相應的降低。而最大化者追求所有選擇的完美,而在做選擇時更容易讓其感受到不快,機會成本的權衡讓最終選擇的選擇滿意度也大打折扣。


忽略偏見(Omission Bias)


人們更容易接受由于自己的忽略或不作為導致的損失,而不愿意接受自己的行為導致的損失。


為了證明這個理論書中列舉了一個實例:


“保羅先生持有A公司的股票,過去一年他都在計劃轉投B公司股票,但始終沒有決定。現在他發現,如果他一年前轉投了B公司股票,可以多賺1200美元。


喬治先生原本擁有B公司股票,一年前轉投了A公司。現在他發現,如果當初他繼續持有B公司股票,可以多賺1200美元。”


從結果來看,兩位都共同擁有A公司的股票,而且只要他們買了B公司股票都能多賺1200美元,但是絕大多數人認為喬治先生會更后悔,因為他是由于自己的行為導致了沒有多賺錢。所以生活中比起那些由于我們沒有采取行動而產生的不好結果,那些采取了行動卻沒有得到好結果更容易讓人后悔。評估決策的效果時,往往會認為被忽略的事(沒有做的事)沒那么重要。


以上幾個因素并不陌生,在我們每天的生活,毫不自知的情況下發揮著作用,影響著我們決策和判斷的過程,最終做出看似符合邏輯卻并不合理的選擇。所以了解這些因素,了解它們在我們做選擇和決策時作用,能有效的幫助我們理性的做出選擇。


經濟行為背后的心理奧秘


自主權 - 變成主觀幸福感的負擔


書中針對自主選擇權反而變成主觀幸福感的負擔所產生的矛盾,給出了兩種可能的解釋:


“第一,隨著選擇和控制的體驗越發廣泛而深入,人們對選擇和控制的期望也在增加,當自主權的障礙被一個又一個地擊倒之后,剩下的那些障礙反而更讓人難受。


第二,更多的選擇并不意味著更多的控制。當選擇機會增加到某個臨界點時,我們反而會感到無力應對。”


書中指出要想避免自主權選擇權變成幸福感的負擔,須制定一套符合自己習慣的選擇標準。有了標準之后,則能把所有的選擇一分為二,一為符合標準的,二為不符合標準的,當我們不得不做決定的時候,就可以在符合標準的選項中搜索。當標準和習慣很好的結合后,我們可以更高效和準確的做出決定。


例如我們選擇交朋友的類型,就會被具有符合自己的交友標準(品德、性格等)的人所吸引,我們就會自然而然做出交不交往的選擇,而不用每天都問自己一遍。


通過運用習慣、規則和標準來約束自己的選擇,我們可以讓生活變得更有條理,有更多的時間去做別的事或做無法回避的選擇。


后悔 - 向下拉扯你的情緒


人們在做選擇的時候,往往很容易產生后悔情緒。當你做了一個選擇,結果并不好,或者當你發現有更好的選擇時,你很有可能后悔了。從心理上來說選擇越多,越容易讓人感到后悔,因為要做到不后悔則必須選擇最佳決策,即讓自己成為最大化者,但這并不會讓人心里好受。


文中提到了幾種容易后悔的典型案例,其中包括前文提到的忽略偏見,即做出選擇導致不好的結果比不作為而導致不好的結果,更讓人感覺后悔;


另外,當一個結果非常接近你想要的結果卻沒有達成時,更容易感到后悔。例如兩個人同時趕一輛10點起飛的飛機,兩個人都堵在路上最后10點半才到達機場,后來知道第一個人的飛機準時起飛了,第二個人的飛機一分鐘前剛剛飛走,第二個人會更加感到后悔。所以當你與目標特別遠的時候,不會去想象細微的區別會帶來什么好結果,但是如果離目標結果非常近,則會不停的后悔,后悔來機場的路上每一個可以決定的選擇;


當與機會成本結合,則更容易使人產生后悔,例如要選擇去某地度假,如果你選擇了去海邊,則意味著你要放棄其他的美景,即想象著自己可能付出的巨大機會成本,似乎讓我們無可避免的產生后悔情緒。經過權衡,你在多個旅游地點中選擇了其中一個,你可能會期望與此旅行相關的所有美好事物,但是當現實無法全部兌現時,消極情緒則會再次加強你的后悔情緒。


人們容易后悔,不過本能的也會盡可能避免后悔,即后悔厭惡。大多數人都選擇獲得100美元確定性收益而不是拋硬幣去贏得200美元便是如此,因為如果選擇了拋硬幣,如果一無所獲,則必須要承擔原本可以穩定獲得100美元所帶來的后悔。


避免后悔的唯一終極武器則是完美,在可能的所有選擇中選出那個最優解決方案,可是隨著選擇的不斷增加,無窮的權衡調查讓人無法做出最完美的選擇。后悔雖然難以避免,但是結合沉沒成本因素更加理性的看待選擇,會大大減低后悔情緒。


適應 - 讓快樂原地踏步


當我們在一堆選項中,選出了我們自認為最滿意的選項,我們常常很快對已選擇的選項感到不滿。這種心理則稱作適應。


當我們習慣了一樣事物,會慢慢適應,并覺得它是理所當然。小時候我們吃一包辣條都特別開心,可是現在超市成千上萬的零食也難以讓我們滿意,小時候6點能看動畫片就很開心,可是現在如果在網路上搜索不到自己想看的影片,或者影片畫質達不到我的需要,都會讓人很不愉快。當我們習慣了,適應了某些事物,它們所帶來的滿足感變得理所當然,則再難給我們帶來更多的快樂了。


書中提出來一個理論:


知覺適應和享樂適應(Perceptual Adaptation VS Hedonic Adaptation)

當人們持續體驗某種視覺、聽覺或味覺等感官刺激后,對刺激的反應就會逐漸減弱。同樣,無論是加薪還是中彩票,人們會逐漸習慣生活中的美好事物,恢復到平常的快樂水平。


從做出選擇體驗快感到慢慢適應變成體驗舒服,常常會帶來失落感。這種失落感來自于前期對該選擇的投入,可能花了幾個月的時間,做了大量的權衡調查才下定決心;也來自于對該選擇的期望,覺得這個選擇可以讓自己開心很長一段時間,可是適應讓這種快樂期大大縮短。


有人也需要問,我們怎么避免適應帶給我們選擇的失落?答案是我們能做的很少很少。因為適應本身是我們應對事實的基礎表達方式,深深的嵌入了我們的理解和神經,可以說是一種人性的本能。


然而只要我們了解到這一點,通過了解適應,就能提前預測它帶來的后果,到真正發生時就不至于那么失望。另外,時常心存感恩之心,積極的面對選擇所帶來的改善,如此則能更好的化解適應帶來的失落感。


比較 - 成為滿意度殺手


施瓦茨在書中支出,現代社會生活中,許多讓人們原本能夠體驗到的滿足感都悄然消失了,部分原因就是,可以用來跟我們的選擇對比的事實在太多了。越來越多的比較,成為我們選擇的滿意度殺手。


2016年全國語文全國卷I高考作文題,就很好的突出了比較從小給我們身心帶來的“深刻”影響。



左邊孩子第一次考試得了100分,得到父母的稱贊,第二次得了98分,卻受到父母的責備,挨到了巴掌。因為比較,98分雖然很高,但是感覺比第一次差,直觀上讓父母感覺你不夠努力導致了退步。


右邊孩子第一次考試得了55分,不及格,很正常的挨了巴掌,第二次得了61分,分數有進步而且還及格了,雖然分數仍然不高,但是卻讓人感覺他在努力上進并且取得了進步,所以受到了稱贊。


客觀的來看左圖的孩子98分比右邊的孩子61分要好的多,其實應該受到更多的表揚和稱贊,可是結果卻并非如此。


由于社會生活學習工作中,到處都充滿了比較,現在和過去比較、已有的和想要的比較、已有的和預期的比較、自己和別人的比較等等,這種比較大大的降低了我們的滿意度,甚至帶來身心的不好影響,就像,我們每個人從小就聽說過一個“別人家的孩子”。


我認為,比較帶來滿意度下降的根源在于期望值過高。就像左圖的孩子,父母期望孩子每次都能拿100分,同理,當你和別人做比較,和過去作比較,和未來做比較的時候,你總是期望能達到最好的那個值,而“最好”本身就是一種理想狀態。


果能通過自身的判斷和已有的條件標準,適當的控制期望,則更能保證我們的生活質量。適度期望的好處在于,它流出了一點空間,使得許多體驗能夠成為美妙的驚喜、附件的愉快。


如何做出明智的選擇


成為選擇滿足者


前面的討論中我們提到了滿足者和最大化者,不同的兩種類型也代表了不同的選擇態度,做一名選擇滿足者,可以讓人做出既符合自己需求期望,又能通過選擇帶來滿足感。


但這并不意味著將就的做選擇,而是選擇足夠好的選擇,以避免時間和精力浪費在沒有必要的最大化選擇中,避免產生情緒和滿意度的下降以及由此帶來的壓力。


在生活中成為滿足者,在自我成長中成為最大化者。物質生活的享受適度即可,而精神生活的提升,需要無止境的追尋。


明智選擇錦囊


書中給出了11個錦囊,讓人們做出明智的選擇。悉數奉上,希望給大家的生活帶來幫助。



把精力集中在最重要的選擇上


成為選擇者,而不是撿拾者


做一個滿足者,而不是最大化者


別太在意機會成本


盡量做不可逆的選擇


培養感恩的心


告訴自己不后悔


為適應做好心理準備


控制過高的期望


學會避免社會比較


把選擇的限制看成解放并非限制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點擊舉報
打開APP,閱讀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類似文章
猜你喜歡
類似文章
十一條建議,助你做出更明智的選擇
洞察人際關系運作的本質
龍門陣 | 婚姻就是我要的,你剛好有而已
生活越來越“豐富”,為什么幸福卻越來越難找?
“選擇困難癥”怎么治
《選擇的悖論—用心理學解讀人的經濟行為》
更多類似文章 >>
生活服務
分享 收藏 導長圖 關注 下載文章
綁定賬號成功
后續可登錄賬號暢享VIP特權!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點擊這里聯系客服!

聯系客服

主站蜘蛛池模板: 开远市| 卢湾区| 石门县| 油尖旺区| 商丘市| 建宁县| 若羌县| 东台市| 梓潼县| 任丘市| 河池市| 赤水市| 宜宾市| 中卫市| 乐业县| 蒲城县| 石棉县| 池州市| 汕头市| 霍城县| 麻江县| 垦利县| 会理县| 都兰县| 普安县| 马公市| 海安县| 海原县| 团风县| 昭通市| 南通市| 金塔县| 刚察县| 海丰县| 肥城市| 龙川县| 武城县| 文昌市| 卫辉市| 襄城县|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