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先反問一句,找出原因——為什么很多人不能活在當下?
無非是這十二個字:
沉溺過去。
焦慮未來。
不喜當下。
誰都想一步一個腳印,一生順遂,平安喜樂,但這幾乎是不可能的。其實很多人并未真正搗入生活的深處,只輕輕碰一腳就縮了回來,利用頭腦里的假設,逃遁到消逝的過去與遙遠的未來里。
時間久了,你會感到渾渾噩噩,空虛感包圍自己,才想起要活在當下。
又問,什么是活在當下?
——活在當下,是既要活在當下的歡樂中,又要活在當下的痛苦中。除此之外,還有離別,苦悶,現實,虛假,窘態,破碎,邋遢等等。
面對這些,你要時常同自己講:
不要害怕。
不要失落。
不要擔心。
使自己保持平靜,然后我們一步一步來。
首先,要做到不沉溺于過去,暫且封鎖回憶。
過去的事情總是美好的,即便不好,套上回憶的軀殼,也是好的。你把每一次哭泣,每一次歡愉,都拾起來裝了一兜,重得要死,偏偏你還要馱著它們前進,因為你舍不得,放不下。
那些不好的事情,你試圖通過回憶去重新定格它,將它變成好的。而那些原本就好的事情,你也不放過,在想象里把它變得更好。
回憶是不能篡改的,它只提供一條追隨的通道,是一種誘惑,誘著你往回跑。
你要適時地止步,站定在那里,看一眼后,轉身繼續往前走。
其次,要做到對未來不焦慮,保持平常心。
有些人在做著手頭上的事,心里想的全是將來的風光/失敗,仿佛把一生都過完了。一天過去了,回過頭來一想,發現自己不僅把眼前的工作搞砸了,還妄想設計未來。
什么是未來?從未按計劃來的,才是未來的真面目。任何人都控制不了它,它會想方設法地捉弄你,讓你的人生偏移軌道,如果你沒有一顆平常心,就會隨著它大起大落,焦慮不已。
“不要著急,不要過于頻繁地思慮未來,因為你有可能活不到你以為的那個未來。”這是我常對自己說的一句話。
可作為一個寫作者,“想太多”是家常便飯,所以我要知道,這些“飯”,得早、中、晚吃,而不是每時每刻都在吃。要像減肥那樣,克制自己對未來的焦慮。
人一旦焦慮,就會橫沖直撞,別人說什么就是什么,別人怎么做你就跟著怎么做,失去自我。你要知道,你才是你整個生命中最重要的支點,只有每一步走踏實了,你的靈魂才能被立起。
接著,不逃避當下,認真、專心去著手眼前的事。
我常常在想,現在很喜歡一個人、一件事,會自責自己沒有早點去喜歡,又會擔憂自己以后不喜歡了要怎么辦,思前想后,當下里并沒有用十分的真心去喜歡那個人、那件事,已是浪費。
這時,我們要學會憑一瞬的直覺去確認,如果這件事不做會后悔的,那就立即去做。爭取把即將被延誤的事情,放到當下。
想要心無雜念地活在當下,光做到上面這一點還不夠,你還要收回意識,放開感官,像一位藝術創作者那樣去感受當下。
聲音,溫度,氣味,顏色,觸覺,要懂得去運用自己的身體,探索當下一切美好的事物。窗邊那道冰冷的明亮,或許真的是一把劍而不是光。蒼蠅在布滿陽光的房間里,或許真的可以織網。雪是有形狀的,或許每一片都不一樣。你聽那風吹動竹葉的聲音,今天的一定比昨天的動聽。
去年夏天和朋友住在海邊,夜很深的時候,我在陽臺上聽海,那聲音真是兇啊,一點也不像白天的溫柔。我拿手機錄了下來,把它帶回了家。有一次突然想起,打開來聽,發現與印象中的海有很大的區別,才知道,就算科技再先進,有些東西是永遠帶不走的。
心情,心事,心境不同,感官的收放自然也不同。
想起電影《無問西東》里“靜坐聽雨”的那個片段,鐵皮屋頂上滴得滴得的聲音,有雨穿過空氣落到課室內的泥地里,打濕了褲腳。沈光耀推開窗,入目的雨簾一層接著一層,操場上響亮的跑步口號聲,雨聲,身披蓑衣的漁翁網起兩條魚,還是雨聲,孩童撐著報紙在屋檐下躲雨,更大的雨聲。
我們要學會在吵鬧繁雜的世界里,守住自己的位置,靜坐聽雨,定心做事,活在當下。
最后,既然選擇了活在當下,那就要把當下的自己收拾妥當。
你有多久沒有開懷大笑了,是笑聲很響亮的那種,是笑得完全不在意別人注目的那種。可能很久都沒有那樣笑了,因為你怕,怕自己的聲音不好聽,怕自己放松的面容不夠精致,怕自己的反應與當下的盛大喜悅不相符。你覺得自己不夠好。
慶山記錄了一段文字,讓我印象深刻:佛陀一再在經文里說,對什么樣的人才可說法,因為這清涼而滾燙的灌注有可能使你碎裂。
你要把自己收拾妥當,再去承接當下的所有。
你要讓身邊的事物看起來舒適,讓自己覺得滿意。
你要愛上此刻的自己,愛上目之所及的一切。
這樣,你才不至于因不喜歡當下,而選擇了逃避。你才不至于在承下的那一刻,滿目驚慌,支離破碎。
所有的美好事物,你都該盛下,那些不好的,你也能盛下,因為你這副單薄的軀體是世間頂好的容器。生來是為了接受。
世事無常,一切處在變化當中。每一天、每一天都更遠離秋天。珍惜當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