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占據(jù)了地球總面積的71%,地球上總水量多達(dá)13.86億立方千米,但其中海水占比約為97%,是人類不能直接飲用的。
我們能直接飲用的水是淡水,全球只有0.35億立方千米,顯得彌足珍貴。我國淡水資源缺乏,總量雖然有2.8萬億立方米,但是要滿足14億人的用水需求,供需矛盾十分突出。
然而在地球上,卻有這么一個湖泊被稱為“超級蓄水池”,它的淡水儲量令人驚嘆不已。
地球上的“超級蓄水池”
這個湖泊,就是位于東西伯利亞南部的“貝加爾湖”,有豐富的生物資源,湖區(qū)的植物種類多達(dá)1080種;已知水生動物多達(dá)2565種(包括亞種),其中80%都是該湖泊的特有種類。
貝加爾湖的富饒,還體現(xiàn)在它的蓄水量上。根據(jù)《世界奇景探勝錄》描述,大約1300年前,有人在這里定居,為其命名“貝加爾”,意思是“大量的水”。
貝加爾湖長636千米,平均寬48千米,面積為3.15萬平方千米。而它的淡水儲量則多得驚人,達(dá)到23.6萬億立方米(2015年數(shù)據(jù))。
如果不好理解,那不如換個更具體的說法:貝加爾湖的淡水儲量,足夠全球75億人喝33年。這樣一個天然的蓄水池,在缺水國家看來,無疑是“香餑餑”一樣的存在。
就算跟北美洲五大湖相比,貝加爾湖也是不虛的。它的面積僅是五大湖的大約1/8,儲水量卻比后者還要多8000億立方米,真是一比嚇一跳。
這么多水哪來的?
如此多的淡水資源,得益于兩個因素,一是它夠深,二是淡水資源的“開源節(jié)流”。
貝加爾湖面積不是特別驚人,深度卻十分可怕,平均水深730米,最深處可達(dá)1637米,使得它成為了一個上好的“容器”。
水從哪來呢?向貝加爾湖中注入水源的河流多達(dá)336條,其中色楞格河是最主要的功臣,輸水量超過湖泊水量的一半。貝加爾湖將這些淡水悉數(shù)笑納,但輸出水源的時候,卻只有一條安加拉河,年均流量僅為1870m/s。
湖內(nèi)為什么會有海洋生物?
貝加爾湖的神秘之處,不僅在于淡水儲量的龐大,也在于湖區(qū)的生物。據(jù)了解,湖內(nèi)不僅生物多樣,竟然還存在許多海洋生物,包括鯊魚、海豹、海綿等等。
為什么淡水湖泊里會生存著海洋生物?前蘇聯(lián)科學(xué)家維列夏金推測,在貝加爾湖附近,曾經(jīng)有過一片廣袤的海洋,后來因為地殼變動,只剩下內(nèi)陸湖泊——貝加爾湖;隨著雨水、河水的進(jìn)入,湖內(nèi)的水含鹽量降低,湖泊也成為了今天的淡水湖。湖內(nèi)的海洋生物,就是海退時遺留的。
除此之外,貝加爾湖還存在海洋的特征,比如巨大的庫容、潮汐、強風(fēng)暴等情況。然而,這個推測被推翻了。
相關(guān)資料顯示,貝加爾湖區(qū)只有新生代的沉積巖層,說明該地區(qū)長期以來都是陸地,海洋生物不可能是海退遺留。
另一種說法是,板塊分離,在貝加爾湖所在位置形成大裂谷,巨大而深邃,周邊河流不舍晝夜地匯聚于此,產(chǎn)生了湖泊。而當(dāng)?shù)夭粩喟l(fā)生的地震,則一步步加深、拓寬湖泊的容積,使其擁有巨大的庫容,一步步成為了“超級蓄水池”。
而湖內(nèi)的海洋生物例如海豹,則可能是在最后一次冰期中逆流而上,來到了貝加爾湖中,無法重返海洋。其中一部分幸運地適應(yīng)了湖中的環(huán)境,便代代繁衍下來,形成了貝加爾海豹。
此外,我們很容易走入一個誤區(qū):在海洋中存在的生物,必定在淡水中活不下去,其實并非如此。
有些海洋生物既可以在海洋生活,也可以在淡水生活,例如貝加爾湖中的海綿,就是可以在淡水環(huán)境生存的種類。需要注意的是,這片湖并沒有鯊魚,我們常說的“貝加爾湖鯊魚”,其實是當(dāng)?shù)匾环N叫做“杜父魚”的淡水魚,湖里的“龍蝦”也是淡水鰲蝦。
大自然給人類的寶藏
貝加爾湖是大自然的饋贈,它有大量的淡水儲量,也有多樣的生物資源,還有迷人至極的景色。
這片湖泊有“西伯利亞的藍(lán)眼睛”之美稱,湖水透明度深達(dá)40.5m,水質(zhì)清澈動人。某些區(qū)域遇到雜質(zhì),還會出現(xiàn)多種顏色漸變的效果,看上去奇幻無比。
每年的1-5月是貝加爾湖的封凍期,在湖面接連凍結(jié)時期,碎冰被未完結(jié)凍結(jié)的湖水驅(qū)動,跟冰面相遇,形成大面積的碎冰區(qū),隨之出現(xiàn)明顯的分界線,景色十分特別。
貝加爾湖風(fēng)景優(yōu)美、生物多樣性豐富、又水資源充沛,說是大自然的寶藏,確實一點也不為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