閨中少婦不知愁,春日凝妝上翠樓
忽見陌頭楊柳色,悔教夫婿覓封侯--- 唐·王昌齡《閨怨》
裂土封侯,封妻蔭子,這是古代中國先民畢生追求的夢想,縱然是悔教夫婿覓封侯,仍舊是無數人矢志不渝的追求。
所謂封建,封土建國,說的就是這種裂土分封,封建諸侯。然而遺憾的是,從東漢王朝之后,分封制逐漸從實封轉為虛封,裂土分封成為虛妄,與此對應的是此后的中原漢家王朝在對外擴張的道路上逐漸失去動力,開始將王朝疆域拘泥于秦漢帝國所開創的核心區域內。
那么,裂土分封的分封制下有何奧秘,這種奧秘對于王朝擴張有何幫助?為何大多數的王朝帝王卻不敢用?朋友們好,今天咱們繼續用中國視角解讀世界歷史,本文由青衫彈史發布~喜歡的朋友,麻煩動動小手指,點個關注支持一下哦,謝謝~
朝會
想要說明白上述問題,首先要說明的問題是,什么是實封,又是何時變成了虛封?
夏商兩代的史料不全,目前可以清晰確定的是,我國古代分封制采用實封的方式,也就是采邑制度最晚起源于西周,所謂采邑制度,是指封建主將某個地理范圍內中某塊土地賞賜給某個下屬,由其直接管轄統治,在這個范圍內的田地、山川河流、城邑、生活在這個區域內的子民都要受到其直接統治。采邑主不單單從邑內民眾手中獲得勞動成果和各種服務,并且利用這些成果來繼續鞏固在采邑內的統治,延續采邑主家族的生存與繁衍,從而不斷加強對采邑的控制力。
簡單來說,采邑制度下,大國分小國,小國分小邦,非常類似于中世紀的歐洲社會,層層分封之下,形成各式各樣的國中之國。
中世紀的歐洲勢力分布圖
西周滅商,周乃小邦,商為大邑,以小邦周而滅大邑商,固然是因為商紂王的失道寡助,更是西周姬氏得到了諸多方國部落的鼎力支持,既然大家出了人也出了力,那么在戰后也必然需要瓜分戰利品。周滅商的戰利品是什么呢?那就是商王朝統治的天下。
西周本身沒有強力的統治實力直接統御整個天下,于是乎周王室采用分封諸侯的方式,由周天子統治諸侯,諸侯統治地方,形成對天下的間接統治。《春秋左傳正義》中記載周文王分封周公、召公的故事:分岐邦周、召之地,賜周公旦、召公奭,以為采邑。在《荀子·儒效》中更是對周武王分封諸侯的詳細數字有過記載:立七十一國,姬姓獨居五十三人。
隨著周王朝統治的穩固,這種分封的諸侯規模愈發擴大,見諸于《史記》之中的諸侯國更是多達數百,每每讀起,總有種春秋時期天下諸侯人滿為患的感覺。
西周初期的諸侯國分布圖
周天子分封的諸侯國,是實實在在的封建,西周時期的采邑主,不但能從采邑內獲得政治權益和經濟利益,并且可以在采地內建立自己的軍事武裝,用來保衛家族的安危和聽從周王指令進行戰爭。并且,軍事武裝的組織成分也不局限于家族人員內部,還包括附庸的民眾。
西周的分封制度最初設計用于拱衛周王室,然而隨著周天子權威的衰落,地方諸侯實力快速擴張,此消彼長之下,諸侯也擁有了地方封建的權力,在諸侯肆意受封下,直接導致東周王室把控的領地加速減少,實力不斷下滑,最終導致的結果就是地位發生反轉,周天子的威信愈發低下。
采邑制從西周開始,至春秋時期的采邑制基本形態發生改變,達到了鼎盛時期。諸侯擁有私軍可以對抗周王室,諸侯下面的士大夫也擁有家臣可以對抗諸侯,于是有了楚王問鼎、韓趙魏三家分晉的政治大事件出現。
在這種大背景下,針對春秋戰國時期各國內部分封制的改革、加強國君權利的運動不斷發生,戰國時期的封君制度作為春秋時期采邑制度的延續開始運作。
三家分晉
從戰國中期開始,各國君主各自稱王,實現在地位上與周天子的平起平坐,各類封君便在各國中普遍出現,比如著名的戰國四公子:孟嘗君田文、平原君趙勝、信陵君魏無忌、春申君黃歇,都是實封的封君。
秦滅六國之后,在秦帝國的朝堂上有過幾次關于分封制與郡縣制的大討論,隨著始皇帝的一錘定音,分封制暫時結束了歷史使命,始皇帝通過郡縣制加強了中央集權,也確定了中央集權的大一統王朝體制。西漢帝國建立之后,漢高祖劉邦再度啟用分封制,郡縣郡國并行,一國兩制。
始皇帝動漫形象
那么, 從什么時候開始分封制開始轉變成虛封呢?這就要說到食邑制度。
所謂食邑制度,依托于封爵制度,受封爵位者可以獲得食邑戶的租稅,卻無法調動食邑地區的人力、物力,食邑制更加強調的是從受封土地中得到經濟效益,而非政治、軍事等實權。而食邑制度虛銜化的進程大約開始于曹魏黃初三年,也就是公元222年。
食邑制度所對應的封爵制度,正式確定了王公侯伯子男六等爵位。次縣侯、次鄉侯、次亭侯、次關內侯。又置名號侯爵十八級,關中侯爵十七級,皆金印紫綬。關外侯爵十六級,銅印龜紐墨綬;五大夫十五級,銅印環紐,亦墨綬。自關內侯皆不食租,虛封爵,自魏始。
南北朝時期,亂世之中,這種虛封得到更為廣泛的確立,到了唐朝時期,食邑制度虛銜化,食實封制度取而代之,《唐六典》提到:然戶邑率多虛名,其言食實封者,乃得真戶。也就是說,封爵的食邑不再與具體地區掛鉤,只是領取對應戶數的俸祿。等到了晚唐時期,藩鎮割據,中央政府失去了對地方的掌控,所謂分封變成了徹底的虛封。
三國曹操
簡而言之,從西周確立采邑制度,實封諸侯開始,到三國時期轉為食邑制度,政治、軍事等特權逐漸消失,僅剩經濟利益存在。隨著大一統王朝不斷地加強中央集權,封爵制度雖然仍保留了下來,但與封爵制度相匹配的食邑制度卻開始走向虛銜化,到了宋朝,失去了依托的食邑、食實封制,已經變成作為榮譽虛銜化的獎賞。
對比分封制的發展歷程與歷代中原王朝的擴張史,我們可以清晰地認識到,隨著分封制的崩壞,中原王朝似乎失去了對外擴張的動力,西周時期周天子所統治的疆域不過101萬平方公里,到了東周增長到219萬平方公里,擴大了一倍有余,一統天下的秦帝國再度將統治疆域大幅度擴張,達到了340萬平方公里,漢帝國巔峰時期更是達到了600余萬平方公里,基本占據了中國大陸最核心最精華的地區。然而此后數百年時間里,隨著分封制度的崩潰,中原王朝的疆域也陷入了長期的停滯,只有唐朝初期有所突破。
元帝國,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由少數民族統治的大一統王朝,也是給古代中原王朝帶來疆域突破性變化的一個王朝,其實仔細研究元朝崛起之路,成吉思汗所創立的千戶萬戶制度,秦漢時期軍功爵制度的影子若影若現,而秦漢帝國的軍功爵制度本質上也是分封制的延伸,成吉思汗的千戶萬戶制度、滿清的八旗制度某種程度上來說,也是軍功爵位的弱化版本,實現了將一盤散沙的部落聯盟整合,初步形成中央集權,形成戰斗力,同樣地也因為其部落本身的底蘊問題,其興也勃焉,其亡也速焉。
夾在兩個少數民族大一統政權中間的明帝國,實際上在建國初期也在一定程度上復辟了分封制,明初的塞王鎮邊遭到多少人的反對,在開國皇帝朱元璋的強力推行下得以實現,可以說明初國家中心在南方卻依舊能夠在北方屢屢擴張,取得北征勝利,這種塞王制度功不可沒。等到明成祖時期,塞王失勢,對抗北元的重任全部壓在中央政府身上,最終將明朝中央財政拖垮。
明太祖朱元璋
那么, 為什么分封制可以有效保障一個王朝的擴張呢?
論語有云: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貧而患不安。其實這句話也可以反過來理解,當所有人都一樣的時候,固然保障了公平性,卻也在一定程度上打擊了有野心之人的上進之心。裂土封侯,獨霸一方,作威作福,這種思想貫穿古今,早已深入儒家思想體系中,成為一種共識。
人們總是在為自家謀求利益的時候拼盡全力,而謀公利的時候或有人損公肥私,或有人尸位素餐,當然不排除有人鞠躬盡瘁死而后已,終于大多數人都是平凡者,能夠為公家毀家紓難者畢竟少數。
分封制度下,損害中央王朝的公利,而個人私利得到滿足,自然是所有人為了自身利益拼盡全力,盡一切可能守住新得之地。相對的,郡縣制加強的是中央集權,然而中央政府面對龐大的帝國疆域,對于偏遠地區勢必鞭長莫及,一旦有事,無力鎮壓下放棄也是情理之中了。
皇宮
關于這一點,歷代帝王其實看得比誰都明白,有哪一個帝王不想開疆拓土,名耀千古,功垂古今,然而若是開啟分封制,一旦中央政府衰落,無力鎮壓地方,勢必是一場驚天動亂,遺禍子孫,所以為了穩定,只能加強中央集權了。
裂土分封,分封制下有大奧秘,很多人不懂,唯有劉邦深得其中六味。劉邦是怎么做的呢?郡縣郡國并行,分封制和郡縣制同時存在,一國兩制,但是劉邦并不是隨意的分封,關中之地,秦漢帝國最核心的地區保持著郡縣制,一律不允許分封,由中央直接管轄,這些地區直接決定著中央政府的底蘊。
但是在關東之地,特別是偏遠的邊境之地,中央政府無力統治的區域,劉邦大肆分封,固然這種分封也埋下了諸多隱患,為此劉邦不得不多次征伐,屠戮功臣,甚至在漢景帝時期爆發七國之亂,但是所謂的七國之亂看似聲勢浩大,然而戰爭卻始終圍繞在漢帝國最核心地帶外圍進行,絲毫沒能動搖漢帝國的統治根基。
劉邦
所以說,分封制度下隱藏的領土擴張奧秘,在于核心地區中央直屬郡縣化,在偏遠邊疆地區分封諸侯,不斷向外分封,以諸侯國帶動中原文化的對外主動輻射,進而實現疆域的徹底統治。
固然這種分封制下的大奧秘,劉邦能夠深得其中六味,然而卻不是一般帝王敢于嘗試的,這本質上也是對于中央權力的分散,一旦操作出現失誤,國家動蕩在所難免。在一心求穩的儒家思想的影響下,這種擴張性的政策逐步被拋棄,而整個民族的思想也逐漸趨向保守。
本文由青衫彈史原創,全文3200字,創作不易,喜歡的朋友點個關注支持一下哦~。感謝您的閱讀,未得允許,不得轉載,您的支持是我最大的榮幸~
點贊收藏、關注贊賞,鞠躬感謝!
本文圖源網絡,侵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