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峰紀實
編輯丨峰紀實
《沁園春·雪》
北國風光,千里冰封,萬里雪飄。
望長城內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頓失滔滔。
山舞銀蛇,原馳蠟象,欲與天公試比高。
須晴日,看紅裝素裹,分外妖嬈。
江山如此多嬌,引無數英雄競折腰。
惜秦皇漢武,略輸文采;唐宗宋祖,稍遜風騷。
一代天驕,成吉思汗,只識彎弓射大雕。
俱往矣,數風流人物,還看今朝。
這是毛主席寫的一首送給柳亞子的詞,當柳亞子讀完這首詞,久久不能平靜,感嘆這是千古絕唱。
后來經過柳亞子把這首詞發表之后,蔣介石看到心中頗不服氣,讓國民黨的御用文人一定要寫出了一首壓過這首的詞,結果經過一番吵吵噪噪,只是給文壇添了一個笑柄。
從這個故事可以看出來,毛主席的文學修養,能讓詩壇巨匠柳亞子自嘆不如,可見毛主席在文學上的建樹。
近代史上滿腹牢騷和文才的奇人柳亞子
毛主席為何能在文學上有如此成就
毛主席之所以能在文學上成就非凡,這和他喜歡看書是密不可分的。
毛主席在他年輕的時候就經常在嘈雜的馬路邊看書,為了就是讓自己可以集中注意力,不被嘈雜的聲音影響。
在毛主席居住的地方也到處都是書,枕邊,廁所,床上……只要隨手一伸就可以隨手拿到書。
就算后來在行軍打仗的時候,毛主席一路顛沛流離,可是即使這樣他也不忘了隨身帶上許多的書籍,有時候條件艱苦,夏天看書的時候流了滿身的汗,毛主席也渾然不覺。
工作人員想給他扇扇子,毛主席卻拒絕了,還跟工作人員開玩笑說:“不流辛勤的汗水,怎么可以收獲知識呢?”
毛主席尤其喜歡看馬克思和恩格斯的書,從書中可以汲取馬克思主義的思想,然后從中獲得知識和力量。
在女兒李訥結婚的時候,毛主席送的禮物也是一套馬克思恩格斯的全集。
毛主席讀書的藝術形象
除了喜歡看哲學方面的書,他對中國古典小說也極為喜歡,不但他自己讀,還喜歡給別人推薦,在毛主席幾個孩子還小的時候,毛主席就把這些書目和一些詩詞自己編輯一遍,然后打印成書當成自己孩子的啟蒙讀物。
毛主席看得書雖然多,可是卻不是把所有的書囫圇吞棗看一遍就算了,而是只要看書就必然會做筆記,在書上圈圈點點做批注,比如《倫理學原理》這本書上,毛主席光批注就寫了一萬多字。
正是有了這樣的好習慣,才可以讓毛主席能在書中吸取經驗教訓,作為自己做事的方向,激發新的觀點和思想。
比如毛主席在統一中國的時候,就從歷史的書籍中尋找過中國統一的方向,當看到曹操的時候,毛主席就點出他之所以沒有一統三國,就是因為有兩大缺點。
毛主席對曹操的評價
曹操在歷史上是一個具有正義的人物,歷史上很多人都對曹操有過深刻的評價,但是其中劉備作為曹操的對手,他的評價對后世的影響最深。
《資治通鑒》里曾有記載這么一段話:
備曰:“今指與吾為水火者,曹操也。操以急,吾以寬;操以暴,吾以仁;操以譎,吾以忠。每與操反,事乃可成耳。”
這句話的意思就是說,劉備認為曹操這個人嚴酷,暴虐,狡詐,這樣的人是不可能奪取天下的,所以劉備做什么事情都要和曹操反著來,這樣就可以一統天下。
正是因為劉備的話,后世文學作品中的曹操都被塑造成了一個反派角色,就連唱戲扮演曹操的也是頂著一張大白臉譜。
可是后來結果是什么樣的?劉備一統三國了么?
并沒有,他不但沒有一統三國,到了兒子劉禪這一代,還把辛辛苦苦打下來的地盤全丟了。
毛主席最喜歡看的一本書其中之一就是《資治通鑒》,手中經常翻的那本《資治通鑒》早就被他翻爛了,到處都是用膠帶修補的痕跡,對于劉備的這番話毛主席自然是有他自己獨到的理解。
司馬光是北宋年間的人,其思想必然帶著濃重的封建特色,可是毛主席為什么還這么愛看呢?那是因為毛主席說過,對于古書要取其精華去其糟粕。
“這部書我讀了一十七遍,每讀一次都獲益匪淺,是一部難得的好書。”
“我的觀點是既有精華又有糟粕,既要繼承又要批判分析。”
“《資治通鑒》這部書寫得好,盡管立場觀點是封建統治階級的,但敘事有法,歷代興衰治亂本末皆具,我們可以批判地讀這部書,借以熟悉歷史事件,從中吸取經驗教訓。”
對于《資治通鑒》中,劉備對曹操的評價,毛主席是不認可的,他有自己的判斷,還在不同的場合都為曹操鳴過不平。
毛主席在看《三國志》的時候,看到劉表殺戰俘,就連連搖頭,在書中做了批注:
“殺降不祥,孟德(曹操)所不為也。”
這句話的意思就是如果是曹操的話,是絕對不會做殺降這種事情的,由此可見在毛主席的心中,曹操并不是一個喜歡濫殺的人。
也正是因為毛主席的關注,才讓后世對曹操的研究多了一些客觀。
同時,毛主席也指出了曹操的兩個缺點。
第一個缺點就是曹操過于優柔寡斷。
在曹操攻打漢中的時候,先把關中的軍閥給清理干凈,準備和張魯來個大決戰,由此可見曹操對漢中是多么的志在必得。
古陽平關
可是誰知道在曹操攻打陽平關的時候居然遇到了麻煩,當時陽平關的守軍是張魯,其弟張衛堅決抵抗曹操。
曹操到這里之前,根據兵力對比覺得陽平關應該很容易拿下,可是到了這里一開戰才知道自己把問題想簡單了。
張衛據險而守,給曹操的進攻帶來了很大的麻煩,當遇到困難的時候,曹操優柔寡斷的性格就暴露出來了。
三國演義張魯劇照
漢中這個地方,打還是不打?這個問題讓曹操猶豫了很長的時間,謀士都說這個地方很重要,曹操就猛攻陽平關,可是當一遇到抵抗,曹操就又想撤兵。
就這樣在曹操的優柔寡斷中,曹操不但損失了大量兵力,就連糧草也馬上耗盡。
到了最后還是有一支部隊因為迷路,意外沖進了張魯的大營弄亂了張衛的布置,曹操才最終取得了勝利。
司馬懿(劇照)
打過張魯之后,劉燁和司馬懿都建議曹操應該趁著勝利進攻四川,可是曹操再次表現出了他的優柔寡斷,等過了幾個星期終于下定了決心,此時卻又失去了大好的時機。
第二個缺點就是曹操嚴于律人,疏于律己。
《三國志》里面有記載,曹操曾經頒布過《敗軍抵罪令》,里面寫道:
“……自命將征行,但賞功而不罰罪,非國典也。其令諸將出征,敗軍者抵罪,失利者免官爵。”
意思是一定要賞罰分明,以后打仗的時候,打敗仗要治罪,給戰局帶來不利影響的要罷免官職和爵位。
這本來是一個賞罰分明的好政策,可是到了后來卻很難執行下去,原因就出在曹操身上,因為曹操本來帶兵打仗就打過不少敗仗,可是執行這道命令的時候總是想著把責任推到手下的身上。
如果真的按照《敗軍抵罪令》來嚴格執行的話,曹操的腦袋都不知道要砍多少次了。
張松(劇照)
張松就曾經嘲諷過曹操帶頭不遵守《敗軍抵罪令》:
“濮陽攻呂布之時,宛城戰張繡之日,赤壁遇周郎,華容逢關羽,割須棄袍于潼關,奪船避箭于渭水”
正是有了領導帶頭不遵守法令,還讓手下人背鍋,自然導致下面離心離德,打起仗來不求有功但求無過,最后讓法令成了一道空文。
赤壁之戰
因此當毛主席在看《三國志》的時候,看到這一段就在書上寫下“赤壁之敗,將抵何人之罪”,批評曹操的這種嚴于律人,疏于律己的行為。
結語
毛主席對學習的態度和方法很值得我們每個人學習,在看書的時候要學會總結和歸納,這樣才可以真正把知識轉化成為我們自己的東西,為我們所用。
對于書籍,哪怕是再好的書也必然有因為作者認知方面的原因,有著種種瑕疵,這就需要我們取其精華去其糟粕,站在唯物主義的角度上理性吸收。
所以,毛主席之所以偉大,就是他可以跳出思想上的桎梏,站在一個超脫的高度上正確分析歷史上的人物或者當前的局勢,然后經過全面徹底的研究后做出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