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高為師 身正為范
--------試論高校教師的職業道德與責任
江漢藝術職業學院 蔡紹山
【摘 要】 高校教師不僅要有可堪職任的淵博的知識,更要具備端正的品行和高尚人格。為了認真研究高校教師所應具備的職業道德,本文用綜述的方式,就高校教師職業道德問題展開了平行論述。在此基礎之上,本文也提出了作為高校教師所應承擔的道德責任,即以“學高為師”作為學養追求方向;以“身正為范”道德追求方向。
【關鍵詞】高校;教師;職業道德;責任
教師是高等學校最重要的構成要素之一,高校社會職能的發揮,主要是通過教師的教育教學工作來實現的。所以,高校教師不僅要有可堪職任的淵博的知識,更要具備端正的品行和高尚人格。所謂百年大計,教育為本;師資培養,以德為先。“為師有德”是教師工作的底線。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說:“學高為師,身正為范”;著名書法家啟功先生書“學為人師,行為世范"。這都是對“師德” 提綱挈領的表述,名家名言,準確而深刻地概括出了“師德”的核心內涵。作為新時代的高校教師,如何理解職業道德、如何承擔一個教師的職業責任,就是我們必須認真研究和探討的課題。
一、 高校教師職業道德綜述
教師職業道德,是教師在從事教育教學過程之中所應遵循的行為規范和必備品德。下面,我將從“教育道德”、“ 教學道德”、“科研道德”、“管理道德”四個方面來展開我對于高校教師職業道德的理解。
(一) 教育道德
教育是具有道德性的,這是被社會普遍認同和接受的觀點。教育
作為一種社會行動,其根本目的在于提升人的精神境界。高校以教育行動來提升和改善學生的人格,保留學生人格結構中有價值的部分,同時避免和消除消極特征的產生。這種行動的實質是對學生的心理素質的結構進行干預。在此前提下,高校教師的職業角色就不僅僅是專業技術人員,而是要在整個高等教育的過程中扮演多種角色。教師既要向學生傳授科學文化知識,又要發展學生的智力能力,更要培養學生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和高尚的思想品德,從而使教師自身成為人類文明成果的繼承者和傳布者。因此,教師的教育教學行為必須用相適配的道德的標準來進行規范,總結起來,其教育道德可簡略概括應為:
第一, 對教育事業有忠貞不渝的信念(限于篇幅,不展開論述)
第二, 教育的內容要有積極的價值(限于篇幅,不展開論述)
第三, 教育的方法必須具有道德的可行性(限于篇幅,不展開論述)
第四, 在教育過程中的師生關系必須建立在和諧、友愛、健康、
正當的基礎之上。(限于篇幅,不展開論述)
(二) 教學道德
教學道德就是指在高校特定教學場所中,具有特定身份的教師在完成教學工作過程中所應遵循的一系列的行為準則。比如精心備課、按時上課、認真設計課題和課堂活動、仔細批改作業等。教學在高校教育中處于中心地位。高校實現人才培養主要通過教學環節來完成。為了使高校教育教學工作能夠在總體秩序中得到有效展開,教師理應加強教學道德修養,遵循教育教學過程中的基本道德規范。教學道德內容可歸納成兩個方面,一方面是教師在教學活動中應該遵守執行的基本行為規范;另一方面是理想追求,即在達到基本要求之后教師對自己提出的更高層次的努力方向。
1、 教學道德的基本要求
對高校教師的教學道德提出基本要求,是教育道德性特征的具體體現。達不到這些基本要求,高校教師就應該自動失去教學資格。所以,對以下基本要求的執行必須嚴格認真。
(1) 要以“教書育人”為根本道德責任。
(2) 努力鉆研業務,掌握精深廣博的專業知識
(3) 嚴守教學紀律,認真扎實地實施教學工作
2、 教學道德的理想追求
(1) 學習掌握更高教學藝術,不斷提高教學質量。
(2) 認真學習當代教學理論,即時更新教學觀念。
(3) 積極參加教學研究,不斷進行教學反思。
(三) 科研道德
在高教教師的工作中,教學與科研是不可分割的一體兩面。我國前領導人胡景濤同志說:“高等學校特別是研究型大學,既是高層次創新人才的培養基地,又是基礎研究和高技術領域創新成果的重要源泉?!?/span>【1】高校教師具有較高的科研道德修養,有利于我國科學技術的總體發展,也直接影響和塑造著高校學生的科研道德。因此,“科研道德”也是我們在闡述教師道德中必須探討的一個重要方面。
科學研究是我們人類探求世界、認識世界、理解世界的的一項偉大事業。這項事業在長期發展過程中已經形成職業化體制,并且對社會發展起強大的推動作用。然而,近些年來我國高校在科學研究中屢屢出現不道德行為,一種是學術行為不端:虛構、偽造、篡改研究結果和實驗數據,剽竊他人研究成果等;另一種是學術腐敗愈演愈烈,比如:運用權力地位強占他人研究成果和學術資源、論文買賣和科研項目申報評審中的采用各種不正當手段等。學術道德失范問題日益嚴重,失范的范圍和程度令人震驚。已經形成了普遍性的科學研究道德危機!因此,高校的科研行為亟待道德約束。這正是我們強調高校教師加強科研道德修養的主要原因。
那我們應該樹立怎樣的科學研究道德規范;應該堅守那一些科研道德的底線呢?筆者認為應該從高校和高校教師著兩個方面來著手建設。
1. 建立去利益化的高??蒲畜w制,健全去行政化的學術評價
機制
對于高校來說,隨著大科學時代的來臨,大學作為科研重地,其推動社會發展的作用和取得的社會經濟效益日漸凸顯。然而,浮躁和不正之風以及市場經濟大潮下的功利主義行為,正在嚴重毒化大學的科研環境,嚴重影響和阻滯了高??蒲泄ぷ鞯恼U归_。另外,科研評價方式量化考核:教師的研究成果被量化成一個個抽象數字。這樣做的后果是把復雜的高智力勞動簡單評價為類似機器的生產,抹殺了個人創造崇高性和多樣性。所以,建立去利益化的高校科研體制,健全去行政化的學術評價機制是規范高校教師科研道德行為的前提。
2. 培育求真求實的科研精神,嚴守學術道德的底線。
對于高校教師來說,加強自身道德修養,培育“求真求實”的科研精神尤為重要。因為科學研究的本質目的就是“求真求實”。放棄了“求真求實”就意味著科學倫理的喪失,喪失了倫理的科研行為就失去了正當性。那么,所謂的“科學研究”就變成了毫無價值的垃圾!
“嚴謹治學、執著探索、求實論證、真實可靠”才是我們高校教師應該秉持的科研態度。而在具體行動中,能夠做到不抄襲剽竊他人成果,不粗制濫造搞低水平重復,不虛構、偽造、篡改數據,不胡亂署名,不一稿多投,不對錯誤結果結論置之不理,不對有限成果進行夸大宣傳,不為商業推廣做不符合實際的宣傳。這就是我們堅決守衛的科研道德底線。底線的意義在于不可觸碰、不可逾越;堅守則意味著從不松懈、化入骨髓、理所當然!
(四) 管理道德
本文所論述的高校教師的管理道德,不指向高校對教師的任用、培養、考評等進行管理的過程。而是特別指向高校教師在執行教育教學過程之中,對教育對象所進行的教學管理。它包涵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對學生學習行為的評價、學習方式的引導、課堂紀律的考評、學習成績的判定、學習態度的獎懲等等。美國管理思想史學家丹尼爾.A.雷恩說:“管理不是一種與外界隔絕的活動,因為管理人員是在特訂的文化價值準則和體制內的管理組織中做出決定的”【2】照此語境,高校教師對學生行使教學的管理無疑具有道德性。因為這種管理活動是必須要依據特定的道德原則和道德要求來進行的。所以,必須為教師的管理道德提出了相應的標準與要求。
“教育組織系統的管理者是人,受教育者是人,教師和其他教育工作者是人,由此,教育管理系統是一個‘人—人—人’的系統。【3】因此,高校教師的管理活動既要受社會發展的制約并為社會發展服務,又要受人的發展的制約并為人的發展服務。也就是說高校教師的所有管理行為必須兼顧到有利于社會發展和服務于人的發展,既要體現出社會的主流價值觀,又要用道德的力量來促進學生完善健全人格。所以,從理論上來說,“管理道德”是教師道德的高端體現。比之教師的其他道德行為有著跟高的價值精神。
1、教師的管理道德必須滿足社會性需要的精神價值。
教育的目的是為國家培養“合格的”的社會主義的建設者和接班人。合格的涵義中“較高的道德水平和人格尊嚴”、“自立自強的個性發展”和“承擔社會責任的道德自覺”是核心內容。作為實現特定目標的執行力量,高校教師在行使教學管理的過程中所使用的語言、指示、評價和激勵方式等,必須契合社會道德和高校的教育精神。必須滿足社會性需要的精神價值。
2、教師要在和諧有序的教學管理中使學生獲得內在的尊嚴和歡樂的生命價值。
教師的教學管理不應從“管”的角度去“控制學生”,限制學生的思想和正當的行為自由,而是要從“道之以德”的方向去研究如何使學生在受教育的過程中獲得內在的尊嚴和歡樂的生命價值。
具體落實到行為上,應該做到如下幾點:(1)以飽滿的熱情和積極的心態投入到教學管理之中;(2)在尊重學生的學習思維、創造思維和人格尊嚴的前提下,運用正確恰當的課堂語言進行教學管理;(3)尊重學生的學習成果;(4)善意、客觀、公正的評價和對待每一位學生;(5)用愛心統領教學管理的,不搞后進歧視。(6)對學生多積極評價,讓學生感受到人性的溫暖和學習的快樂,從“獲得感”中體驗到生命價值。
二、高校教師理應當擔的道德責任
在教師的培養過程中,為什么我們要特別強調職業道德修養的必要性呢?這是教師崗位的特殊性所決定的。高校教師相對于基礎階段教師來說,其工作范圍更廣,教育的責任更大,影響和塑造學生思想行為的能力更強。教師的道德行為對于學校和學生而言,有著凸出的不同一般的示范性。其道德形象的影響力,必定會因為對學生思想行為的塑造而產生深遠而廣泛的社會影響。因此,高校教師擔負著重要的道德責任。
(一) 以“學高為師”作為學養追求方向
教師既要有精深的專業知識,又要有廣博的科學文化知識。前蘇聯著名教育理論家蘇霍姆林斯基認為,提高教育素養的辦法就是——讀書、讀書、再讀書。他說:“只有當教師的知識視野比學校教學大綱寬廣得無可比擬的時候,教師才能成為教育過程的真正的能手”。所以,只有“學高”方能“為師”。學養不高,知識貧乏,只能“誤人子弟”,讓教師的稱號蒙羞。教師通過各種途徑,終身不斷的學習和研究高深學問,努力提到自己的學識修養,這是高校教師所應承擔的道德責任。也是教師必須終身努力的學養追求。
(二) 以“身正為范”為道德追求
教師,做的是“為人師表”的工作,為人師表,身正方能為范。作為文明傳播的使者,必須誠實、正直、言行符合道德規范,努力使自己的道德倫理水平達到“身正”的標準。但是,隨著時代的進步和社會的發展,道德規范和標準也在不斷的發展變化之中,所以,高校教師要牢記圣人“吾日三省吾身”的教誨,終身不停止省身修身,以“身正為范”作為教師矢志不渝的道德追求方向。
總之,任何情況下,高校教師都應該牢記自己責任,端正自己的思想、工作和生活作風。在做出任何選擇和行動時,都要對自己的選擇和行動將給學生帶來何種影響進行反思。認真、嚴格、全面的承擔起自己的道德責任。高校教師只有秉持 “學高為師、身正為范”的教育品格,高校教育才能走向最高理想!中華民族的文化復興將指日可待。
【引索】
【1】 在慶祝清華大學建校10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
【2】 丹尼爾.A.雷恩《管理思想的演變》[M]北京:中國科學出版社,2003,3
【3】 黃兆龍.《現代教育管理倫理學》 [M]北京:中國經濟出版社,1996:6
【參考文獻】
【1】 李太平主編 《高等學校教師職業道德修養》[J] 武漢:長江出版社,1017年6月第一版
【2】 楊克平.教書育人:高校職業道德的真諦[J].中國高等教育.2017(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