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璃語職美人”(ID:crystal_words),作者:趙曉璃,36氪經授權轉載。
寫在前面的話:
若干年前,朋友圈里有位作者分享的一段話讓我深受觸動。
這段話的大意如下:“從曾經面試被拒的名不見傳的我,到如今自己開創了事業并開始帶團隊,這一路的成長讓自己都驚訝。我想起當時迷茫無措時,一個老師對我說的話,她說,人這輩子,就應該做自己擅長且喜歡的事,這才是普通人的捷徑。事實證明的確如此。”
這位作者當時才二十出頭的年紀,發那條朋友圈時的她建立起了自己的美妝帝國,年營業額已逾千萬。
這讓當時的我不得不去反思自己的路。
和這位姑娘不同的是,當時的我已經不再年輕,沒幾年就35歲了:一方面,自己在原先的財務領域耕耘了十多年,雖然也能做到中上水平,但總是缺乏興趣和熱忱,因此,想要在這個領域獲得矚目的成績幾乎不太可能;另一方面,當時的我在一家會計輔導機構做培訓師,業余時間學習了職業規劃,指導學員的就業工作,我發現,很多人不敢正視自己的特點或者對自己的特點缺乏認知,導致他們走了很多彎路。
我漸漸發現,自己對人的興趣遠遠超出了對數字的興趣。
34-37歲這三年,是我在職業規劃領域突飛猛進成長的三年;與此同時,身邊大量的同齡人都不同程度地在職場中感到厭倦、枯燥、迷茫。在職業咨詢方面,我尤其關注咨詢者的特點,因為這些年,不論從我自己走過的路還是那些我所知道的成功者走過來的路看,真正具備“通才”特質的畢竟少數(例如達·芬奇、愛因斯坦這些牛人),對很多人而言,找到自己擅長的領域并且深耕下去,是一條切實可行且容易獲得成功的路。
在我看來,雖然我們并非天賦異稟,但完全可以找到一個領域持續努力下去,成為厲害的普通人。
這里面涉及兩大核心:一是方向和目標,二是持續的努力。
從我經手的職業咨詢案例來看,很多人在職業發展上坎坷重重,是因為一開始就選錯了行。
比如我之前咨詢的客戶里,有的分明是藝術類人才,偏偏去做數據類工作;有些人的特質特別適合當醫生,在選擇專業的時候胡亂選了市場營銷;有的因為家里有親戚從事建筑施工業,看樣子還賺了不少錢,于是父母想當然認為孩子就應該報考土木工程類專業,然而孩子的思維特點完完全全不是工科的思維特點......
我驚詫地發現,人們在關乎自己前途和人生的職業道路上,往往是那么草率而迷茫!
做年計劃、月目標、周目標、日計劃,每天那么多雜事忙忙碌碌,為什么一年下來只是賺到了辛苦錢,卻并沒有增值呢?
北京有一個天價過道10平方米,賣到了150萬,只是因為它有學區房資格。
第一,有清晰的坐標讓你不會迷路;
第二,一個點的價值往往不是由點本身決定的,而是由坐標系決定的。
在一個體系里面,單點價值的突然變化,往往隱藏著整個職業價值坐標的變化。而價值坐標的背后其實就是一個新機會和破局點。
職業世界變成了一個大海,而每個人都是一只發光的水母。它以個人為中心,有自己的影響半徑。
所以,你必須建立自己全新的職業價值坐標體系,叫做圈子、能力與特色。在你擅長的領域成為一個厲害的人。
今天在職場上面,最牛的人不再是大眾偶像的大咖,而是各個垂直領域圈子里能力超強且有影響力的大神。
而最有危機感的人,應該是那些純靠年頭和資歷混到企業中高層,但是又并沒有進入資源層、脫離職場的人。
由第2點不難得知,很多人方向不明,所以這第3點往往無從談起。
很多人每天的三件事,都是讀書、開會、匯報、與xx溝通、開管理會……這樣的事。
但是如果我問他:
溝通期待達成的結果是什么?這個結果對你有什么意義?你又希望溝通給別人帶來什么價值?
學習的結果是什么?這個結果對你又有什么意義?這個結果有可能對別人產生什么價值嗎?
你也許回答不上來,甚至都沒有仔細思考過—— 你缺乏結果思維 。
什么叫做結果思維?
結果思維是一種把自己的能力和行動轉化為價值的思維方式。
溝通只是一個過程,而達成共識才是結果——你經常聽到有人說:“我溝通了啊,但是他就是不聽?!逼鋵嵾@個過程沒有結果,對于別人來說,你什么都沒有做過。
學習只是一個過程,學到東西才是結果——你經常聽到有人說:“我每天起床都看專欄。”但是第二天你問他記得多少,其實并沒多少。過一周你問他——有什么改變?其實沒有什么改變。這樣也就沒有給自己的人生留下什么結果。我們身邊常常有忙碌一整天卻沒有結果的人。
人們似乎普遍陷入了一種集體性的困惑與焦慮,那就是深感如今的工作無趣,無數次想要切換工作軌道,但不知道自己是否能夠順利切換,對自己的未來更是充滿了不自信。
對于每個職場人而言,如果你想從工作中獲得成就感,如果你想在工作中做出成績,如果你想成為不可替代的那一個,你就需要從傻傻地干活變成會干活,再從會干活到超越干活,最終到達會創造活,隨著每一次的進階,你的焦慮就會自然變少,隨之而來的是成就感逐漸增加,工作這件事情才會漸漸顯露出它有趣及值得挑戰的一面。
十年做一個事情的人和一年做十個事情的人,注定是截然不同的命運
由于前面幾點的缺失,于是導致了這一類現象的發生:很多人頻頻換工作,他們的職業軌跡看起來是雜亂無章、零星分布的點,無法形成一條主線,更無法形成勢能;少數人的職業軌跡有規律可循,雖然他們說不出來,但基本上能夠看到一條主線。
于是問題就來了。
大部分人工作是為了別人:為了父母,為了老板,還有的為了家人,他們把工作與生活割裂開來,很難調動內心真正的熱忱去做一件事情,于是很多人在工作中敷衍應付,只知其然卻不知其所以然,讓這樣的人去做些明確要求的具體工作沒問題,但要讓他們去自己謀劃、設計和規劃一攤子工作就很難。
這種狀況其實是一個普遍現象,雖然大部分人都是每天上班下班忙忙碌碌,但僅有少數人才真的下功夫去研究自己做的工作,并為了將這些工作做到極致去學習、思考。
于是大部分人過了職場適應期之后,就停止下來沒有再進一步的長進:因為他欠缺了持續進步的動力,無法進一步鉆研和持續進步,這是很多人“中年危機”的根源所在。
要知道,僅僅勝任的能力會很快被超越甚至替代,個人在職場其實并沒有多少的獨特價值,但如果你愿意鉆研投入到某個領域,你會漸漸地就會和他人拉開差距。
正如有句話說的那樣,這個時候你就會發現,你在研究自己工作的過程中其實已經超越了很多人。如果沒有這樣的習慣,你很容易就滿足自己的狀態,也就無法更深入的進步了。
有個笑話是這樣說的,有人男人一直想不明白這個問題:“我到底愛誰?”
在他看來,找一個理想的對象實在太難了:小家碧玉有小家碧玉的清秀、大家閨秀有大家閨秀的氣度,不管哪種類型的女性,都具有各自的風韻和特點。
于是這個男人就開始不斷地嘗試,結果和女人相處一段時間就發現,不論什么類型的女性,都會有這樣那樣的缺點,而只要對方的缺點暴露出來,這個男人就受不了了,轉而去尋找更合適的對象。
想想看,那些總處于“不知道喜歡什么”的職場人,是不是也很像例子中的男人呢?
為什么不知道喜歡什么?
例子中的那個男人最大的問題在于,他的欲望和能力完全不匹配:或者更確切來說,欲望太多但能力太少。
他貪戀不同女性身上不同的風情,巴不得一次擁有所有的好,但無法容忍對方的不足,這是他不具備愛人的能力——于是這個男人會四處沾花惹草,但永遠無法擁有真正的愛情。
因為真正的愛情本身,就是接納對方的不完美:因為你喜歡TA身上的一點,在具備愛的能力的前提下,會包容對方的不足,于是你們會長久走下去成為佳話。
放在職場中,這個道理并無本質的差異。
那些口口聲聲說不知道喜歡什么的人,有沒有想過,這個世間沒有一份工作是完美的:要么降低自己的欲望,要么提升自己的能力,而什么都想要,注定最后什么也得不到。
這個時候,我們需要給自己做“減法”。
有些人在不明確喜歡什么的情況下,他們做出了另一種選擇:那就是想辦法將眼前的工作做到極致,在這個過程中隨著能力的提升和資源的累積,他們會發現更廣闊的天地,隨著一步步的前行,最終達到了一個自己不曾想過的高度。
這種規律和樹的生長差不多:首先你需要做的,并不是急著開枝散葉,而是將根深深扎進泥土中,獲取充分的養料,其次有了一定的高度之后,就會爭取到優質資源(例如清晨的第一縷陽光),最后長得足夠茁壯,再開枝散葉,拓展自己的疆土和領域。
而不是一開始就想著拓展領域,那樣的話,你不會成長為一顆大樹,而只能長成一堆灌木叢,并不會獲取更好的資源。
所以要成為任何領域的頂尖高手和專家,主要是兩個因素:
1)、目標。
在你的成就動機下,是否確定了可行的目標。這個目標不是結果(很有錢、很有才),而是實現結果的手段和方法;
2)、行動力。
夢里走了許多路,醒來還是在床上,有許多人只不過是想想而已,也有許多人真的去干了,這就是區別。
當然,這里面還涉及到方法問題。如果你努力了,但方法不得當,一定是事倍功半。
一個殘酷的事實就是,很多人只知道工作,卻從來不會工作,更不知道該如何超越工作甚至創造有價值的工作。
“想要成為真正的高手,最關鍵的一步就在于熟悉并掌握這個行業或領域的模型或套路。”
成功=核心算法*大量重復動作的平方。
找到自己最有可能進入的領域,在實踐中積累自己的能力,在恰當的時候遷移到“更合適”的新工作中去,通過不斷修煉、遷移與組合,直到找到自己最適合的領域,擁有最獨特的競爭力。
找到你擅長的職業方向,在垂直領域圈子成為一個牛人也越來越成為一個好的選擇。
之前讀過《巴菲特傳》,巴菲特是一個除了特別關注商業活動外,對其它領域幾乎是充耳不聞。在蓋茨寫給巴菲特的那封著名公開信中,記載了這樣一件趣事:巴菲特第一次邀請蓋茨夫婦到家里做客,走進餐廳后發現椅子只剩架子卻沒有座板,而他本人卻毫不知情,比客人還吃驚。其實是因為不久前他家搞裝修,于是把椅子的座板拆下來了,這事已經發生很長一段時間了,只是巴菲特未曾留意而已。
為什么?因為巴菲特把他所有的注意力都放在了商業投資上,發生在身邊的小事反而看不到,所以他才成了世界上最著名的投資人。
一個人要想成功,就要學會專注,專注于自己熱愛的事情。如果你想在你職業生涯中成為一個厲害的人。把有限的時間、精力和智慧,投入到一個點上,最大限度地發揮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實現目標并超越預期。如果沒有專注做支撐,你很有可能會一直這么辛苦,卻打死沒有進步,那樣就太悲催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