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7年考入內蒙古大學化學系。1992年在國東京大學獲得理學博士學位。1992年至2000年在從事化學與材料的研究開發工作。2000年9月回到了闊別14年的祖國,被北京大學化學院應用化學系聘為教授、博士生導師。其魯一邊從事化學與新材料科學的教學和科研工作,一邊主持一個由國家有關部門投資上億元的鋰離子二次電池研究開發項目。其魯博士在回國后不到一年的時間里,在北京大學建起了一個高水平的基礎材料研究室,在中關村科技園區建起了一個現代化的生產與應用研究開發基地,由他主持研制開發的鋰離子二次電池材料取得了世界領先的水平,創新合成了“鈷酸鋰”材料。
其 魯
說其魯“鮮為人知”,是因為這位科技精英社會知名度遠不如一些知名企業家和演藝明星,而且其魯為人低調,不事張揚、潛心于事業的個性,也讓他的名字很少進入普通人的視線。然而,一說其魯的業績,誰也會肅然起敬的——我國鋰電池研究領域領軍人物、業界權威、國家863項目負責人、博導、“海歸”,等等。如果再把近年來獲取的10多項科技大獎列張單子,你就會為我們內蒙古有這樣的人才而頓感驕傲和自豪。
臨近深秋,北京依然如夏日般炎熱。北京大學技術物理樓的院落里卻不同于喧囂的都市,仿佛世外桃源般幽靜。問到其魯教授的辦公室,大家都滿懷敬意地指著遠處一座灰色小樓。
18歲的“阿都沁”
1957年10月,其魯出生在內蒙古巴彥淖爾,草原的雄渾和蒼涼磨練了他堅忍不拔和吃苦耐勞的性格。在伊金霍洛旗上完小學、中學和高中后,在家等待高考的時間里,他志愿上山下鄉,當起了“阿都沁”(馬倌)。“當時一心想考大學,我就一邊放馬,一邊學習。”其魯說,這樣的日子過了兩年。
1977年,恢復高考后其魯如愿考入內蒙古大學,被分配在化學系。1981年,成績突出的其魯留校任教,一邊做教師一邊開始了研究工作,參與稀土化學元素等相關研究。也正是在這里,其魯受到了魏繼中教授的教誨,并在之后的30多年時間當中,得到魏教授不斷的關懷與鼓勵。
1987年,在稀土等化學元素領域小有建樹的其魯被學校送到大連外國語學校學習日語。1988年春天,其魯被國家教委(現教育部)公派留學遠赴日本東京大學求學。在日本留學、工作的13年是其魯最終確定人生方向、打下堅實科研基礎的關鍵時期。但這也像駿馬馳騁在他鄉的原野,深深加劇了他的思鄉報國之情。
在東京大學近5年的學習生涯里,其魯不曾給自己喘息的時間。每天只睡6個小時,從不午休的他研究課題到深夜更是家常便飯。“學校送我出來深造,為的是將來報效祖國,我不是來度假的。”其魯笑稱,日本的同學看到他總是勸他不要對自己太“苛刻”了。
若干年之后,當年屆80的增田彰正先生與其魯教授再次見面時,回顧起當年東京大學之后十多年的日子時,驚訝地發現,當年勤奮的中國學生其魯如今已在鋰電池領域譽滿中外。
根在家鄉
自從1992年日本索尼公司實現鋰離子電池的商品化之后,當時的手機(大哥大)及其它高科技電子產品由于能源系統的革新,開始逐步實現便攜化。而此時,已經取得博士學位的其魯也得到了多家日本公司及高校的青睞,并給予高薪和高職。
其魯身處異國他鄉13年,由于他在新材料方面的研究開發能力和水平,已經使他獲得了高薪和住房等生活待遇,每年還有到歐洲回國旅行和探親的帶薪休假。這樣的優厚待遇并沒有對他產生太大的吸引力。每次回鄉探親,鄉親們的音容笑貌和殷切期盼,深深地觸及到了他心靈深處那“根”的意識。自己身上流著的是蒙古人的血液,這些年雖然足跡遍布世界,然而,無論走到哪里,總沒有回到草原那么激情四溢。多少年來,也始終改變不了他最喜歡的蒙古族的生活習慣。奶茶的飄香,草原的遼闊,已經深深地印在了他的腦海里。1998年,在天津十八所訪問期間,其魯了解到當時中國的鋰電池依賴國外,而鋰電池材料也完全需要進口,成本居高不下。便攜的電子產品只能是少數富人的權利,中國還完全沒有屬于自己的鋰電池技術!其魯博士深受震動,他意識到,中國如果不能掌握鋰電池的核心自主技術,計算機、移動電話等相關產業便無以快速發展,一股深沉的憂慮在其魯心中蔓延開來。
國外的優越條件,并沒有把其魯的心留住。其魯的研究才能和技術成果嶄露頭角后,日本有關方面多次勸他加入日本國籍。美國、香港的一些公司和大學以及有關研究開發機構也紛紛邀請他,有的以豐厚的待遇吸引他,可是他都婉言謝絕了。
為了回國,他提前做了兩個方面的準備。一是用將近一年的時間從日本到中國往返奔波,用自己在國外的積蓄,給未來的研發采購一些急需和關鍵的儀器設備,幾乎是一周一次往返;二是在國內展開與時間賽跑的籌備工作,包括協調管理部門、組建團隊和成立公司,以便回國后立即開展工作。當所有這一切籌備工作按時完成后,其魯于2000年7月向日本公司正式提出辭職。
接到辭職的日本公司負責人大吃一驚,半天說不出一句話。因為他們知道,其魯在全世界鋰化合物合成上不僅占有舉足輕重地位,而且還擔當著研究開發部門相關課題中極其重要的角色。于是,這位負責人反復說著一句話:“你不能走!”幾次談話后,看到其魯去意已決,他便采取日本人用感情籠絡人的方式,流著眼淚對其魯說:希望你能在兩年后回來。然而,不管用什么方式,都不能改變其魯的決定了,他不僅做好了歸國的準備,而且下定了歸國后要與國外同行一爭高下的決心。
根在祖國,希望祖國富強的赤子之心任何力量都不會改變。2000年,其魯回國后,在受聘擔任北京大學化學與分子工程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的同時,當年9月還開始在中關村昌平高科技園區建立研發和生產基地,成立了“中信國安盟固利電源技術股份有限公司”。
2001年初,也就是其魯回國不到1年,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鈷酸鋰合成技術首先實現突破,并投入大規模生產。這結束了我國不能獨立規模化生產鋰電池正極材料的歷史,大大降低了電池成本。由于關鍵材料的國產化,短短幾年內,中國已經成為全球屈指可數的正極材料和鋰電池生產大國。中國鋰電池產量逐漸占據全世界三分之一的份額。
在攻克鈷酸鋰合成技術之后,其魯遠大目標的第二步是生產電動汽車需要的動力電池。由于中國的鈷資源極其稀缺,基本依賴進口,制造成本十分高昂,此外,鈷酸鋰材料的熱穩定性差,極限條件使用時存在安全隱患,因此該材料只能成為移動電話、筆記本電腦等小型移動電子產品的應用電源,而不適用于電動汽車。其魯認為必須尋找更合適的動力鋰離子電池的正極材料。
2002年,其魯帶領團隊排除干擾,從制備純凈、無雜質的二氧化錳原料等著手,通過反復的實驗驗證,向錳酸鋰合成技術發起挑戰。終于,2003年,其魯主持建成了國內外第一條尖晶石錳酸鋰材料合成生產線,向國內市場大規模推出了具有穩定充放電性能和良好熱穩定性的錳酸鋰產品。同年,采用自己生產的錳酸鋰正極材料,其魯教授又在國內外率先研制成功了100安時大容量動力電池。
由于長期以來困擾和影響電動汽車發展的關鍵儲能鋰電池技術取得了重大突破,并對推動之后全球發展節能減排的新型電動汽車的發展產生了十分重要的意義,其魯得到了北京市及國家的各項獎勵:2006年,“鋁塑膜包裝液態鋰離子動力電池”獲得北京市科學技術一等獎;2007年,獲國務院特殊津貼;2008年,“鋰離子電池正極材料錳酸鋰產業化技術開發”獲北京市科學技術三等獎;“北京奧運電動客車開發與關鍵技術推廣應用”獲教育部科學技術進步一等獎、國家科學進步二等獎;科技奧運先進個人;留學歸國人員突出貢獻獎;2010年,北京市有突出貢獻的科學、技術、管理人才獎……
惠及牧民的“微電站”
凡是在草原出生、生活或是去過草原的人,一定都無法割舍那片深深的草原情結。離鄉越久,思鄉越濃。那片曾經生他、養他的草原,依舊是其魯千百夢回的地方。2001年和2004年,其魯把在北京獲得的全部獎金贈給了家鄉的小學,改善孩子們的學習環境,以此回報家鄉。其魯推動成立了在京學習、工作的蒙族同鄉會,每年組織大家開展種樹、助學、聚會等活動,給予在京內蒙古青年無私的關懷和教導。此外,他還積極組織中關村相關企業、高科技人才深入內蒙古考查,希望將人才、技術引入大西北、大草原。而其魯教授自己,也默默地開始了新的航程。
時至今日,無論是在中國西北部地區的草原、云貴川的高山地區,還是在蒙古國等北亞國家,仍有上千萬甚至更多居民處于無電或缺電的生活狀態。在這個現代社會,如此廣大的民眾卻仍舊生活在黑暗之中,無法解決基本的照明、取暖問題,更談不上享受信息化時代帶來的種種便利。但若在這些偏遠地區架設電網,不僅存在諸多技術難題,而且成本高昂,一公里電網架設就需要十余萬元的投入。所以長久以來這些地區的缺電狀況一直沒有較大的改變。帶著這個難題,2011年以來,其魯教授將主要精力投入到“微電站”智能系統項目中,力圖改變這種狀況,下決心要給牧民帶來光明與溫暖。
熟悉其魯的人都知道,他一旦下定決心,十匹馬也拉不回來。但是,正如他所料想的那樣,問題一個接一個接踵而來,其魯卻帶領大家越挫越勇。經過一年多的籌劃和一年多的實驗,終于,在2013年,其魯團隊成功地推出了第一批微電站智能系統。微電站系統吸收了其魯教授“清潔、便捷、多用途、智能化”等創新思路,結合當地優勢自然能源,通過太陽能、風能發電,儲能及智能控制,實現不同終端的用電需求。根據試驗結果,1千瓦的微電站可以滿足1戶家庭中照明、電視、冰箱及放牧電動摩托車用電需求,而5千瓦的微電站則可驅動洗衣機、取暖、炊事、飼料粉碎、擠奶、抽水等電器。這些小小的微電站,即利用了自然能源,保護了環境、節省了國家基礎建設投資,又解決了牧民的生活和簡單生產用電,讓邊遠地區的牧民可以享受便捷的現代生活。這曾是幾代牧民的遙遠夢想,今天,其魯帶領團隊實現了。
對于微電站,其魯寄以厚望:“我們現在解決的是一家一戶的用電問題,下一步我們要解決的就是全球的電力儲能、電網調峰問題,更進一步解決的是全球的能源問題、環保問題、資源問題”。
8年創新路
在北京奧運會和殘奧會上,50多輛裝飾著優美祥云圖案的北京奧運電動公交車如同一朵朵絢麗的祥云,在奧運場館之間靜靜穿行。這是世界上第一次大規模使用純電動汽車,其綜合應用代表了當今世界電動客車技術的最高水平。這些純電動車的核心部件——錳酸鋰動力電池是由其魯帶領的團隊研發的。奧運會期間,這些電動車累計運行70天、行駛里程長達16萬公里,未出現一次安全事故,達到了“零拋錨、零故障”的要求。該成果接著又用于2010年的上海世博會和廣州亞運會上更大規模的純電動及混合動力公交車。
車用動力鋰電池技術遲遲不能取得進展,一直是阻礙電動汽車實用化進程的一個世界性難題。其魯帶領研發團隊研制的電動汽車連續5年通過了國家權威機構全面的安全和性能檢測,并成功應用到了海內外磁懸浮列車、太陽能電動船和輕型電動轎車上。
在短短8年的自主創新過程中,其魯榮獲了兩項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3項北京市科學技術一等獎及1項教育部科學技術一等獎,獲得數十項國內和國際專利授權,形成了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核心技術體系,完成了“鈷酸鋰”國家標準和“錳酸鋰”行業標準的制定任務,盟固利被批準為國家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北京市企業技術中心。
采訪其魯,記者總有一種惴惴不安的心情。對于這樣一位專業精通而又不諳世事的人物,是否倨傲而難以溝通?但見面后的三言兩語,就被他獨特的個性和人格魅力所吸引,崇敬之情油然而生。
“鋰電池問題很多,這是個世界性難題,對此,我們不能盲目樂觀。但無論發展有多難,道路有多曲折,最終所有問題都會得到解決。電動汽車業終將會在我國及全球發展起來。無論如何,節能與新能源這個發展大方向不會也不能改變,這就是我們創業的根本前提。”
多么正直、懇切的言辭,從他身上我們看到了一個科學家虛懷若谷、不跟風、不從眾的風骨。
對于下一步發展戰略,其魯的打算是:要充分調動已有的鋰離子二次電池材料合成新技術、鋰離子電池系統開發技術以及鋰離子新技術集成的實力,全力向具有環保價值的電動汽車用蓄電池以及特種鋰離子電池的生產領域進軍。
來源:蒙古麗人
『悅享鄂爾多斯』所推送文章,除非確實無法確認,我們都會聯系文章出處授權,注明作者和來源。部分文章推送時未能與原作者取得聯系,若涉及版權問題,煩請原作者微信后臺聯系我們,與您共同協商解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