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廣網北京1月7日消息(記者莊勝春 見習記者劉柏煊)據中國之聲《新聞縱橫》報道,幾天前,披著“大師”外衣的Master在橫掃諸多人類頂級圍棋大腦、豪取60連勝之后自曝身世,它原來就是谷歌的“阿爾法狗”,只不過在升級了裝備后,棋藝又上了一層臺階。就在大家默默感慨人工智能發展迅猛時,又一場“人機大戰”悄然上演。
昨天晚上,中國電視史上的首次“人機大戰”拉開大幕。百度智能機器人“小度”亮相真人秀節目,對陣該節目頂級選手王峰。對決的項目不是圍棋,而是與生活息息相關的“人臉識別”。在這場“與未來相見”的巔峰對決中,人工智能機器人“小度”最終獲得了勝利。
從“阿爾法狗”到升級后的Master,再到昨天戰勝最強大腦的百度機器人“小度”。“人工智能”吸引了熱度,也賺足了眼球。“人工智能”的未來發展之路將會如何?人類與人工智能又能否攜手共創未來呢?
為什么選擇人臉識別做比拼?節目嘉賓、北大心理學教授魏坤琳給出的答案是:人臉識別所依賴的視覺認知能力號稱是“人類與生俱來的天賦”。
魏坤琳:“我們挑到這個舞臺上,進行比拼的項目,恰恰是人類已經擅長的項目,比如面孔識別。人們大腦中有專門的區域,專門處理面孔信息,而且處理面孔信息的能力已經內化,就是我們經常說的,人們可以自動地處理這些信息。”
那么,這份天賦,怎么才能分出高下呢?
百度智能機器人“小度”和王峰分兩輪展開比拼。第一輪都是從小看大,他們根據2張童年照片,在現場的20名表演者中找出照片的主人;第二輪則要倒過來,根據現場一位30多歲觀眾現在的面貌,把他從準備好的30張小學集體照里找出來。比賽進行地異常激烈,最終的結果由現場嘉賓,中國乒乓球總教練劉國梁揭曉。
“最強大腦”王峰1負1平。在百度版的“人機大戰”中,人類也沒能扳回一城。不過,說比賽結束了還為時尚早。據悉,語音識別和測定方位的“人機大戰”還將在未來的兩周陸續上演。
實際上,“人機大戰”既是人工智能技術的集中展示,也是商家自我宣傳的大噱頭。聽來熱鬧,也有質疑。有人認為,百度的“人機大戰”技術含量沒有谷歌的高。對此,百度方面的回應是:百度更側重應用場景,兩者是不同的方向。
人們評價不一,但無論如何,人工智能已經成為人類技術創新的大方向。1997年,深藍戰勝卡斯帕羅夫時,人們還不知道人工智能為何物;如今,這四個字已經傳遍街頭巷尾,相關的產品也已進入尋常百姓家。
前不久,羅輯思維創始人羅振宇也在他的跨年演講中暢想了一下人工智能的未來:“假設十年后,人工智能醫生已經極其發達,你私人有一部這樣的人工智能醫生,現在它給你一個建議說,來,把這個藥片吃了。你說我為什么要吃啊?我不痛不癢。人工智能醫生說,這是我跟蹤你的大數據,有幾千萬頁,了解現代醫療技術的發展,也讀了幾千萬頁,道理你想我講給你聽嗎?大概花一萬年的時間,你愿意聽嗎?不愿意花這個時間,來,把藥片吃了,對你好。”
百度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李彥宏曾表示:如果最強大腦代表人類腦力的極限,那么百度大腦代表的便是人工智能的最高水平。無論誰輸誰贏,都會對人工智能的技術發展做出突破性的貢獻。
不過,在獨立互聯網評論人洪波看來,未來雖然可期,難關仍然不少。中外人工智能企業都有廣闊的空間,也充滿挑戰和競爭。將來,人們用人工智能去診病、治病,這不像去訓練一個圍棋程序那么簡單。因為棋譜是現成的,計算機能自己和自己下棋。但治病就不是那么簡單了,還需要突破更多難關,還需要很長時間,讓計算機慢慢學習。
當然,隨著人工智能的發展,人類的擔心也與日劇增,“人工智能威脅論”越來越頻繁地被提上議程。對此,百度深度學習研究院主任林元慶博士的看法是:人工智能和人類并不是相互對立的關系,再先進的技術本質上都是為人類服務。人類和人工智能一定是共存的。比如這個節目,輸贏不是最看重的,重要的是看一看百度和中國的人工智能已經到了怎樣的水平。希望我們把這些技術用好,幫助人類解決問題,而不是讓這些技術成為人類的對立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