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學史上有個著名的思想實驗,叫做“電車難題”。內容是這樣的,一個瘋子把5個人綁在電車軌道上,這時一輛失控的電車馬上就要開過來了,幸運的是,你可以拉一個拉桿,讓車行駛到另一條軌道上,但是另外那條軌道也被綁了一個人。那么,你要如何選擇?
這個問題確實比較糾結。從理論上來說,如果選擇不拉,你沒有罪過,但是那5個人會死;如果選擇拉,5個人獲救,但相當于你殺了另外一個人。
如果你信奉功利主義哲學家邊沁的學說,這個問題就簡單了。很明顯應該選擇救那5個人。
邊沁認為,人是追求快樂、逃避痛苦的動物。在此基礎上,他提出了“最大幸福原理”,就是要追求最大多數者的最大幸福。
那么衡量善惡的標準也就簡單了,能夠最大程度地獲得快樂、避免痛苦就是善,反之就是惡。他還給出了計算苦樂的指標。
不難看出,邊沁注重結果,以實際的效用來評判事物的價值;而康德、叔本華剛好相反,他們以動機來評價人的善惡,注重原因。
邊沁的功利主義,準確地說應該是效益主義,重視實效,凡是能將效用最大化的事,就是正確的、公正的。我國古代也有一位重視實效的哲學家叫做墨子。
邊沁的思想在政治、經濟、法律上都產生了重大的影響。他不僅是一位哲學家,還是一位社會改革家,又是一位發明家。比如他設計了聲名狼藉的圓形監獄。
如果實際效益來作為衡量事物標準的話,我們在做一件事情的時候,最后的結果可能與設想的不一樣,這樣就會產生一些問題。所以邊沁的效益主義思想,盡管有他的道理,但還是受到了很多批判。
不過呢,我們在決定做一件事情之前,還是可以把這種思想作為一種參考。這就是給我的啟發吧。
值得一提的是,邊沁是一個特立獨行的人。他不僅是功利主義哲學的創始人,還是激進的社會改革者,反對君主專制和殖民,提倡無神論,支持普選和同性戀合法化,倡導動物福利。死后,捐獻了遺體作為科學研究,現在他的遺體還被陳列在倫敦大學學院的回廊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