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對于發燒友日常的玩具、攝影師干活的工具來說,旅行需求算是相機需求里非常特殊的一種,一個是頻次低,可能對于大部分人來說,一年選擇一次年假出行放松身心是比較常規的做法。
這種情況下為了并不頻密的需求去購買一套攝影器材然后常年吃灰也顯得非常不合算,此時租賃作為一種更新穎的消費模式,受到了越來越多人的認同。翻開我們淘寶店鋪或者小程序的評論頁面,可以看到很多旅行者的評論。相對于手機來說,一臺趁手好用、畫質出色的相機,顯然是保留旅行中形形色色美好體驗的利器。
相對于玩相機多年的玩家/以相機為生產力工具的攝影師用戶來說,即使同樣是租賃,他們對產品的需求也是截然不同。玩相機的玩家追求的是高畫質或者新奇特,攝影師用戶一般都會自備一套自己干活用的器材,然后考慮租賃的都是特殊焦段/用途的鏡頭、記錄儀之類的周邊配件,或者無人機之類的產品。
而很多旅行用戶一是手中沒有其它攝影器材,二是其中很多人也沒有比較過硬的攝影基礎,對于他們來說拿到器材之后至少有一定摸索能力的人可以快速上手、可以比較輕易的拍出跟手機不一樣的照片、同時能夠體驗到攝影帶來的不一樣旅行體驗,算是幾個比較核心的需求。對于適應了手機攝影的用戶來說,微單的EVF+LCD、實時曝光預覽、觸摸屏、調了參數可以快速看到效果之類的特性顯然相比采用OVF的單反更容易上手。更別說微單系統相比同規格單反普遍更輕巧,對于長途旅行來說“減負”作用明顯了。
而且佳能、尼康、索尼這幾年也都推出了自家的全畫幅微單產品,對于追求畫質、有一定攝影基礎的用戶來說,全畫幅圖像傳感器確實也給予了更高的上限。
而且新興的無反系統確實也比較適合租賃體驗,一方面是新品上市價格不穩,直接選擇購買的話可能后續降價幅度都會超過你體驗一次的租金。再一個就是目前佳能、尼康的全畫幅無反相機還遠沒有索尼FE的那種系統成熟度,在目前的原廠鏡頭群下不考慮轉接,可選的搭配也只有有限的幾個組合,這時候考慮整組租賃,對比系統之間的表現,應該是當下這個場景中可參考性最高的做法。
經過幾位同事的認真討論,我們決定以以下幾個標準作為本次“旅拍器材橫評”的搭配參考項:
5天總租金在1000元左右(無論是租還是買,預算總是要被放在第一位考慮的)
整套系統可以被一個普通的單肩相機包塞下(意味著塞入普通的雙肩旅行背包,或者旅行箱角落里壓力也不大,不需要帶專業的雙肩攝影背包)
一支標準變焦鏡頭,和一支35mm大光圈鏡頭(適合很多攝影初學者的搭配,也是目前佳能尼康全幅無反系統鏡頭群都具有的特征。同時變化的焦距、大光圈的自然虛化也是相機有別于手機最容易出彩的地方)
不考慮轉接,包括原廠轉原廠(即使無反系統對轉接再友好,這終究是一種小眾、過渡性的玩法)
經過大家篩選,本次測試參賽的幾位選手如下——請注意,它們并不是完全的相同規格,也不是唯一被限定死的搭配。大家完全可以根據自己的情況進行調整。
佳能EOS R+RF 24-105mm f/4L IS USM+RF 35mm f/1.8 IS STM
器材總質量:1665克
尼康Z6+Z 24-70mm f/4 S +Z 35mm f/1.8 S (Z6還沒上架,先放Z7吧)
器材總質量:1545克
索尼A7M3+FE 24-105mm f/4G OSS +適馬FE卡口35mm f/1.4 ART
器材總質量:1983克
這一套系統的選擇可能會引發一些爭議,所以在這里我對一些可能會被問到的問題做一些說明:
Q:選擇適馬鏡頭而不是索尼原廠鏡頭進行搭配,會不會不公平?
A: 1、對于消費者而言最大的公平就是價格,大家都是1000元左右租金
2、可以選擇副廠原生卡口鏡頭是FE系統高度成熟的一個優勢,RF和Z想選原生卡口副廠鏡頭還沒有呢
Q:前面剛剛說了對于旅拍來說重量是一個影響體驗的重要因素,這里為什么選擇的都是高規鏡頭?索尼明明有很多便攜頭可以選擇。
A:這里提供的只是一個參考搭配,對于便攜有需求的用戶可以改用FE28/FE 35 2.8/FE 55之類的小定焦搭配騰龍28-75/索尼24-70ZA之類的便攜變焦,彼此之間最大的差異在于鏡頭的規格與素質,規格方面根據個人需求來進行選擇,素質方面可以參考我們以前的評測。至于體驗更多的由機身決定,鏡頭的影響相對較小,可以參考本文的相關內容。
海選出來的這三組搭配,對于一次5天行程的出游來說租金開銷都在1000元左右(算上往返的快遞費可能會略多一些,但是這對于這三套系統來說基本是一致的),機身定位相似,都有一支f/4光圈的標準變焦,都有一支等效光圈比較大的定焦鏡頭,重量都在3斤多,算上雜七雜八配件4斤這樣子,不會太影響旅行體驗的同時可以給旅行增添不少的樂趣。
以上討論的都是機身+鏡頭的重量和攜帶體積,但是具體到出行配置,相應的也會發生一些變化。
除了機身鏡頭之外你必須攜帶的東西可能還包括:
充電器、存儲卡、相機包、備用電池、各種濾鏡等等……
首先來討論一下充電器的問題。實際上如果你不是重度拍攝用戶,充電器對于這三臺微單來說并不是必備品,這三臺微單都支持USB接口充電,但是各家之間又存在一些微妙的區別。
佳能EOS R
可USB充電要求:充電器支持USB-PD協議、電池使用LP-E6N。
需要自備的東西:USB-PD協議充電頭
對于蘋果用戶來說可能順手購買一個PD頭并不是什么問題,配一根C to L的線,一個充電頭加兩根線就可以同時實現手機快充和相機充電。經過一天的模擬實際旅拍體驗,一塊滿電的LP-E6N電池在一整天的使用,拍攝796張照片之后剩余電量37%,當然這是在保持良好的微單使用習慣(隨手關機)的前提下。這樣的話一天一塊電池一充是完全足夠用的,最多額外加一塊電池以防萬一(額外的LP-E6N需自行加租)就可以了。
充電速度方面如下:
充滿一塊電池需要2小時17分鐘,在可接受的范圍之內。
從續航和充電兩個方面考慮,佳能EOS R系統不帶充電器而跟手機共用充電頭在實際拍攝當中是可行的,不過如果你實在不放心,行李又有寬裕空間的話也可以帶一個座充。
尼康Z6
可USB充電要求:普通充電5V 0.5A,支持PD協議充電器5V 1.5A、電池使用EN-EL15B。
需要自備的東西:充電頭(最好有PD)、(C to C線)
尼康Z6相比佳能EOS R來說寬松了一些,不支持PD協議的充電器也可以充,只是速度慢了一些,如果你帶的充電寶是QC協議/不支持快充協議的話,應急補個電什么的雖然速度感人,但是好歹可以使用了。
但是Z6并不像Z7一樣配了一個5V 3A充電頭,需要快速充電支持的話需要額外找一個Z7的原廠充電頭或者PD頭+C to C線。這個事情就讓人感覺非常不舒服。
充電速度方面如下:
充滿一共需要2小時45分。但比較大的限制就是只能用原廠那個不知道什么魔改協議的充電器或者PD充電器才能達到可以接受的充電速度,額外帶一個充電頭未必比額外帶一個充電器省事到哪里去,考慮到這些實際情況,建議Z6還是帶座充使用比較好。
續航方面拍攝768張照片、不用時關機的話剩余電量43%,比EOS R稍微耐用一些。
索尼A7M3
可USB充電要求:沒有限制
需要自備的東西:充電頭(任意協議)
索尼A7M3在USB充電方面的支持是最靈活的,首先機身上有Micro USB和USB Type-C兩個接口,充電線方面A to M、A to C、C to C都是可以用的。其次是支持標準USB 2.0 5V 2A輸入,對于充電頭也沒有要求,同時可以用充電寶直接供電拍攝,在充電這個問題上是最不用擔心的,也是這三臺機器里最不需要帶座充的一臺相機。
a7m3的充電曲線比較奇葩,前半段充電速度還OK,2小時可以充到80%,剩下的20%也要充差不多1個小時。
不過a7m3的續航表現是三臺機器里最好的(拍攝971張照片,剩余電量55%),急需的時候充個百分之八十也能保證不錯的續航能力。加上最不挑頭也不挑線,應該是最適合用機身來充電的相機了。
說完了充電器再來說說存儲卡,三臺相機的存儲卡配置如下:
EOS R:單SD UHS-II
Z6:單XQD
A7M3:SD UHS-I+UHS-II
對于旅拍來說,估計誰也不希望看到一頓操作猛如虎回來一看數據全丟的慘劇,所以a7m3可以雙卡同步備份的特性是一個很大的加分項。如果不帶電腦不帶諸如大嘴盤之類的設備輕裝出行,又不想因為存儲卡意外而遺憾的話,雙卡槽的a7m3值得選擇。
佳能EOS R的話,可以額外帶一張普通的SD卡備用,極端情況下前一張卡掛了后續不至于沒卡可用抓瞎,屬于次等選擇。
尼康Z6用自帶的32GB XQD就好,額外買卡的費用都快趕上租金了(暫時不提供增加租賃XQD卡的服務)。總體來說無論是32GB的容量,還是單卡槽的不便,還是XQD這種難買的卡,對于旅拍來說都是不利因素。
濾鏡方面可以不帶,由于一般人的旅拍不會選擇帶三腳架,所以ND什么的并沒有意義。UV之類我們都會作為出租標配,也不需要額外多做考慮。旅拍過程中偶爾需要拍慢門效果照片可以嘗試我們之后會介紹的多幀合成方式。
旅行過程當中,隨意去拍攝一些風光照片應該是最核心的需求之一。雖然可能大部分人一說到風光拍攝都會想起超廣角鏡頭,但實際上在大部分步行可以到達的場景當中,24-105mm這種標變會更加的實用——畢竟大家都是普通人,不是動不動爬屋頂的刺客啊。
先來看一下這三套旅拍系統當中的標變鏡頭:
這里除了焦距之外還有一個十分顯著的不同,尼康24-70mm f/4S采用的是全畫幅鏡頭上十分少見的沉胴式設計,縮小了收折體積。但是相應的,拍照之前就多了一步要把鏡頭擰到24mm端的步驟:
焦距方面的不同在于長焦端,如圖所示。最長70mm說實話感覺還是有一點受限:
雖然裁一下也不是不行,但第一裁畢竟損畫質,第二人家105mm的也可以裁啊……
然后我們來看一下這三支鏡頭搭配相應機身的畫質表現。具體測試步驟跟以往測試相同,對于風光攝影來說,我們重點關注最佳光圈、最佳光圈下的分辨率和倍率色差控制三個參數。其它測試環境如下:
佳能EOS R+RF 24-105mm f/4L IS USM:
尼康Z6+Z 24-70mm f/4 S:
索尼A7M3+FE 24-105mm f/4G OSS:
整體分辨率方面可能由于機身像素都不算高,并沒有拉開很大的差距。具體到詳細的分辨率子項上來說的話各有所長,極限分辨率方面尼康最高但是僅限廣角端的中心畫質。佳能機身像素最高,但是整個系統的分辨率相對索尼來說并沒有優勢,邊緣畫質方面還不如索尼。不過整體而言在各個焦段、f/5.6的光圈下大家差距都不大,滿足隨手拍的需求還是沒啥壓力的。可能鏡頭之間要角逐出差距,還得放到A7R3、Z7之類的高像素機身上才行。
倍率色差方面:
尼康24-70mm f/4S是這幾支鏡頭里倍率色差抑制最好的,實拍照片中的色散也幾乎不可見。索尼FE 24-105mm f/4G次之,也屬于比較優秀的水平。但是佳能RF 24-105mm f/4L的色散存在可見的翻車,尤其是兩端焦距,非常明顯:
這個在實際拍攝當中需要注意一下。
除了鏡頭之外,還有一個就是機身的寬容度,白天日常風景不逆光的話,并不需要很極限的寬容度,但是總體而言高寬容度還是能提供不小的便利:
實際修圖效果對比:
如上圖所示的拍攝場景下修復曝光,佳能EOS R和Z6都存在一定的偏色和條紋問題,a7m3在信噪比更高的同時,沒有以上兩個對觀感影響頗大的缺陷。
同時尼康Z6和索尼A7M3還有自動向右曝光(Auto-ETTR)的測光模式,分別是尼康的“亮部優先”和索尼的“強光”檔位。對于會修圖的用戶來說,Auto-ETTR配合較好的寬容度表現可以在大部分日常非極限場景下無需擔心測光問題。
最后一個因素就是鏡頭的抗逆光表現,很多時候隨手拍攝顧及不了那么多:
三支鏡頭廣角端的抗逆光能力都非常OK,直接對著太陽拍攝也沒有很明顯的鬼影和耀光出現。
綜合以上幾個因素,對于變焦鏡頭隨手拍攝風景的環境下相機/鏡頭性能部分的評價,我們認為如圖所示:
首先說明一下,如果你是跟我一樣的地球Online單排選手,沒有拍妹子的需求只想掃掃街的話,以下內容除了追焦測試之外也可以作為參考。畢竟35mm也是經典的人文焦段,選擇這個焦距的目的本身除了拍一些帶環境交代的人像之外,也是為了兼顧拍一些小景,和掃街的需求。
看起來體積差不多?不,這是一個近大遠小的錯覺
雖然都是35,但是這三套系統的側重點并不一樣。尼康的35 1.5S相對中庸,佳能這支RF 35 1.8帶一個在旅拍當中也十分實用的小微距模式——吃飯之前拍個照消毒這種事情,不止可以用手機。
變焦鏡頭搭配方面是尼康系統的焦距與眾不同,現在輪到索尼系統的光圈與眾不同了——首先來看一下f/1.4跟f/1.8在虛化方面有什么區別吧,規格終究還是要優先于素質去考慮的。
同機位同構圖AB對比一下還是可以看到差距的,但是在不對比的前提下f/1.8的虛化是不是已經夠用這個問題就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了。大家可以根據自己的習慣來進行評判,如果覺得f/1.4也不夠用的話,加錢RF 50mm f/1.2吧~
另外f/1.4還有個優勢就是2/3檔弱光性能,在夜拍的時候能提供更多助力。
首先我們來看一下這幾套35mm系統的分辨率表現,佳能EOS R+RF 35mm f/1.8 IS STM之前已經測試過,直接引用數據:
尼康Z6+ Z 35mm f/1.8S:
索尼A7M3+適馬FE 35mm f/1.4 ART:
所以總體來看鏡頭部分,這三支35mm算是各有特點,需求互補:
佳能RF 35mm f/1.8著重于便攜和小微距(防抖不算,只是為了彌補無機身防抖的問題而已),素質方面,尤其是全開光圈,除去中心之外并不算出色。尼康Z 35mm f/1.8S是一支典型的高分頭,機身像素少了600萬的前提下各個光圈和點位的分辨率成績都比佳能系統要強上一截,尤其是非極限邊緣的畫質。至于適馬35mm f/1.4ART則著眼于同樣的價格下提供額外的2/3檔光圈,同時畫質方面并不落后。
可能很多人會以為接下來我會著重強調(AF-S的)自動對焦速度,但實際上并不。微單發展到今天,得益于片上相位檢測/雙核像素對焦幾乎能無限制的堆以及整合式的AE模塊,現在這種入門基準級全幅微單已經提供了甚至遠超前幾年旗艦單反的對焦點覆蓋、對焦點密度和物體追蹤(非連拍情況下)能力。機能的進步帶給人們的體驗提升也是非常明顯的,無論是人臉識別還是眼控AF-C,都極大的解放了不停半按快門、平移構圖的那只手——從6D時代用過來的人應該都知道我在說什么。
所以現階段這種滿屏對焦點的微單相機拍人像,我個人的建議都是放棄AF-S、抓拍和對焦點選擇這種上世代的屠龍術,直接使用全屏/廣域AF-C,半按快門讓相機自動識別人臉之后連拍然后選圖。只要機能跟得上,無論是成片率還是拍攝體驗都比自己去抓要強太多(可能唯一的問題就在于如何不讓妹子看到你滿相機的表情包……)。對于一般人來說擺拍還是難,抓拍的話對攝影師直覺能力要求也不低,這種辦法幾乎是對人的能力要求最低的了。
如圖所示的成片序列(GIF圖):
至于曝光設置,如果你更傾向于直出那就默認的矩陣測光適當加減補償(微單的另一個優勢,所見即所得)。如果更傾向于人臉的曝光正確,那就改點測,在AF-C鎖定物體的同時,測光點也會跟著鎖定在人臉上。
所以這種拍攝方式需求的究竟是什么性能?連拍速度?追焦準確率?那當然是都要啦。
唯一一個有意義的參數就是同樣的時間內可以獲得多少對焦準確的照片,即使是對于同一臺相機來說,可能強行把連拍速度刷上去之后會導致對焦能力降低,反而還不如低速的出圖效率高,唯一的作用就是浪費存儲卡。
我們用這三套系統的廣域/全屏AF-C/AI Servo對焦模式,配合這三臺相機各檔連拍速度以上面GIF的繞圈方式拍攝了共計5098張圖,采用TensorFlow框架,Facenet庫做人臉識別,圖像兩兩分組之后(主要是做一個比較層,防止照片本身銳度太低造成的干擾)以微調過的Inception V3模型來做訓練和推理進行追焦準確率識別(其實還是圖像分類,只不過分成合焦和脫焦兩類,也算是深度學習的入門必做項目之一了)。
結論如下:
前面擔心的追焦性能倒掛(高速連拍下對焦性能過快衰減的情況)并沒有出現,所有的相機都是高速連拍下出圖率低于慢速連拍。
追焦性能最強的是索尼A7M3+適馬35 1.4,綜合最快的連拍速度,每秒可以輸出8.8張合焦準確的人像照片,領先其它相機和連拍速度配置。
Z6的連拍速度雖然更快一籌,但是脫靶率也異乎尋常的高,最終的成片率只比8fps連拍速度的EOS R高10%左右。
另外還有一些數據反映不出來的、后續人工篩查發現的信息,索尼A7M3和佳能EOS R的脫焦是間斷發生,跳一張之后馬上可以歸位繼續追蹤。而尼康Z6的脫焦會出現連續幾張都脫的情況,這樣在實拍過程當中由于更長的間隔期,丟失重要瞬間的概率也大大增加。
尼康Z6 12fps脫焦示意,中間連續五張都存在失焦情況,也就意味著你會錯過約0.4s的重要瞬間。設為8fps后有所好轉
佳能EOS R,第三張略脫焦,第四張不可用,后續快速歸位
索尼A7M3,僅第四張脫焦,前后部分的圖像都是清晰的。
除了人臉識別之外,索尼A7M3還有額外的眼控AF-C能力。但限于A7M3的機能并沒有A9那般強大,用小框眼控鎖定AF-C,脫靶概率會大幅度上升,所以建議如果要使用眼控的話還是單張用來精確合焦比較合適,或者實在對這種拍攝方式走火入魔,可以試一下A9,保證是一種全新的amazing體驗。
順便上面的包括AF-C、對焦鎖定設置、測光設置、廣域對焦……等等,三臺相機全部都能用C檔或者U檔(自定義檔位)一鍵轉出來,如果經常需要在人像/風光/掃街模式當中切換,自定義一個C檔可以給你的體驗帶來極大提升。
拋開鏡頭和機身的硬核機能問題之外,一個比較影響人像拍攝體驗的東西就是屏幕——三款機身使用的都是“翻轉觸摸屏”,但是具體的細節方面又存在諸多不同。
佳能EOS R提供的是標志性的“側翻屏”,最大的優勢在于可以前向翻轉拿來自拍,或者拍一些很特殊的機位。但是只需要改變機位高低,蹲下起立拍攝這種相比尼康索尼的折疊屏就需要多一步翻轉操作,以及側面額外的空間。而且屏幕翻出來以后如果不翻到位會有屏幕中線和焦平面中線不平行的情況,通俗的說就是看著屏幕移動機位構圖的手感會非常怪異(比如你下意識的看著屏幕往右移動,實際傳感器焦平面移動的方向是右上)。如果全部翻出的話,又不太方便雙手持機。所以對于這兩種翻轉屏設計,還是得根據需求對待。拍別人為主的話,尼康索尼的折疊屏很多時候都比佳能側翻要來得好用。
當然佳能屏幕的優勢一個是全面觸摸優化,而且與按鍵無縫銜接(尼康Z6比如你想調ISO,按ISO按鍵呼出的那個菜單不能觸摸,按屏幕上的ISO選項出來的菜單不能用滾輪滾只能觸摸,體驗就非常的割裂)。再一個就是色域表現——實測sRGB色域覆蓋達到100.3%(測試方法:先把標準色卡的圖片導入相機,校準之后打開電腦端測試軟件,把校色儀放在相機屏幕上,按電腦端屏幕顯示的順序跟著滾動色卡圖片),實際觀感也一如既往的佳能。由于廣色域更多覆蓋的是紅色部分,所以在膚色之類的表現上也非常的玄學——多少年了,這都是要直接給妹子看照片的時候,必不可少的東西。
尼康Z6的屏幕實測sRGB覆蓋達到94.2%,而且像素數是跟佳能EOS R一致的210萬點。實際觀感細膩,色彩OK,但是色溫略微偏暖,不知道是個體差異還是都這樣(手里只有一臺Z6)
還是照例放一下屏攝吧——雖然屏攝也沒什么用,你看到的東西已經經過了拍攝相機和你手機屏幕的二次加工。(順序為佳能EOS R/尼康Z6/索尼A7M3)
索尼A7M3方面,不光屏幕規格只有92萬點,實測sRGB色域覆蓋也只有77.8%,相對于另外兩臺相機來說明顯落后不少。肉眼可見的飽和度低、顆粒感重不說,色彩也偏向青色端。在第一眼養眼方面相比佳能和尼康有著一定的差距。
而且觸摸方面只有觸摸板選擇對焦點功能,而按照我們前述的自動識別對焦點拍攝方法,這個功能也幾乎等于無——就當它沒有觸摸屏吧。
當然了,屏幕上看著不爽我們可以把它傳到手機上看,對于現在的大部分用戶來說,自己手里的手機可能是日常設備里屏幕表現最好的了。
三臺機器都有藍牙+WiFi支持,連接方式也大同小異,傳圖也是只能傳大格式JPEG,這里就不多提了。
最后一個問題就是成片的膚色傾向問題,這里只放三個典型場景的圖不做過多點評,大家選擇自己喜歡的就好。
最后是一個基于理論測試成績的總評分數:
微單時代的機能主要依賴于高速圖像傳感器,而高性能的視頻拍攝也算是高性能圖像傳感器的福利之一了。之前我們對于視頻一直都不怎么測試,不過在vlog越來越盛行的今天,想拿著手頭的攝影器材做視頻拍攝的用戶也越來越多。旅拍的過程中拍攝視頻大部分也不是基于創作需求而是記錄性質,也不會后期大幅度調色之類。所以我們著重測試兩個項目,4K視頻的清晰度和果凍效應強度。
首先來說一下這幾臺相機的視頻錄制理論參數。
佳能EOS R:4K 30fps ,點對點1.74x裁切,最高480Mbps
搭配兩支鏡頭的視頻等效規格分別為41.7~182.7mm f/6.96和60.9mm f/3.132
尼康Z6:4K 30fps 120Mbps , 6K超采樣4K
索尼A7M3:4K 30fps 100Mbps,6K超采樣4K
還有就是大家都具備的1080p 60fps,也是更適合現在網絡分享和儲存的記錄格式。
1080p 60fps的表現大家都差不多,這里測試一下各自4K分辨率的畫質成績。至于視頻的自動對焦方面,善用觸摸屏修正對焦位置的話,其實體驗都不差……讓它自己跟的話,很多時候就非常的玄學了……
采用的都是各自的35mm鏡頭,光圈f/5.6,讀中心畫質。
簡單來說尼康Z6和索尼A7M3的視頻分辨率基本一致,以有效像素計比EOS R高出近一倍。實際的清晰度也有非常明顯的提升,與此同時果凍僅有EOS R的約72%,高速CMOS對于視頻的增益不要太明顯。
順便考慮到EOS R那個爆炸的4K All-I碼率(480Mbps,約60MB/s),加上我們這個出門不帶備份設備的設定……要想拍4K的旅途記錄視頻,建議還是考慮下尼康索尼的這兩部機器。
如果只是1080p就夠用的話那就無所謂了。
相信如果是以旅行散心為主的話,大部分人都不會選擇帶三腳架——傳統三腳架當中哪怕是最輕便、萬元級的捷信1號架也要差不多1kg的重量,更別說這種形狀無論往哪個包里塞都是一件麻煩事。
但是在旅拍當中很多時候都會涉及到要拍一些長曝光鏡頭、延時攝影或者清晰一點的慢門夜景照片。如果不想帶傳統三腳架,以下幾個方案可以參考一下。
1、帶一個便攜式的桌面三腳架
收折長度210mm,最大展開高度350mm,在有一定支撐(比如桌面)的情況下還是可以一展拳腳的。收折起來只比一瓶可樂大一點點,包里有一點空間就可以塞,如果覺得自己可能用得上三腳架,帶這么一件東西可能會在關鍵時候派上大用。
比如去年年度評測當中的這張樣片——去過琉璃光院的同學應該都知道這地方看似安靜,但背后全是人,你就算帶了大型三腳架也抽不出來。并且這個桌面直接把相機放上去拍的話,機位有點低,這時候有個桌面三腳架就非常實用了。更不要說光線偏暗需要多幀合成/拉感光度的問題。
2、如果你完全不想帶三腳架,輕裝上陣,其實針對三腳架的兩大需求——慢門和夜景,都可以用平均值堆棧來代替。
夜景的話傳統拍攝方式都是直接拉高ISO手持,如果你是習慣于這種拍攝方式,三臺相機的高ISO畫質排名如下:
如果用變焦鏡頭的話三家的弱光性能大概如上,用定焦鏡頭的話索尼這一套還能再高個2/3檔。但是光圈開太大也會影響景深控制,所以單純的高ISO性能很多時候也依然是必需品。
但用高ISO的話一個問題是畫質,另一個問題就是高ISO下相機寬容度都會衰減,在充滿高光光源的城市夜景之類的場景會比較受限。這里說一下用平均值堆棧拍攝靜態夜景的方式(當然了用于長曝光模擬也可以)。
之前我們寫過教程講如何用堆棧代替慢門,這里重新歸納一下詳細操作,也方便沒有看過之前教程的新粉絲了解一下。
第一步,相機設置
相機設置為RAW文件(提供更大的后期空間)、調成最高連拍速度(盡量減小間隔)、AF-S或者MF手動對焦。
曝光設置方面如果你是為了拍手持夜景壓制高光,那么原圖欠曝也沒關系(靠機身寬容度+堆棧降噪)??扉T速度一定要夠(單幀不要抖),ISO設為相機的原生ISO之一(EOS R:100 Z6/A7M3:100或640),拍攝10張左右即可。
示例圖的單幀參數如下:
如果是為了拉長曝,那還是盡量保證單幀的曝光就是準確的,ISO設為最低基準(100)。示例單幀圖如下:
當然如果畫面中有高光區域的話需要優先照顧高光(暗部可以拉回來+堆棧輔助降噪):
順便吐個槽,其實這種曝光連拍模式,加上后續的合成步驟,在現在的手機上都已經被打包成“手持超級夜景”之類的功能了……相機還需要手動設置,委實有點糟心……
以上幾個選項在三臺相機里面都可以用一鍵自定義覆蓋,這三臺相機都至少有兩個自定義檔位,我個人的建議就是一個調成之前說的人像模式,一個調成連拍堆棧模式(有富余的話兩個ISO各設一個都行),然后需要拍單張的時候就調為A檔M檔或者其它。
第二步,調色
在這個流程里面RAW的調色處理是先于堆棧的,我的習慣是用Adobe Bridge+ACR:
首先在Adobe Bridge當中選擇待調整的連拍序列,按右鍵,選擇在Camera RAW中打開。
在左側窗口中Ctrl+A全部選中,然后在右側的曝光和色彩當中把單張的曝光拉回,調整到自己需要的成片效果。注意,包括加載鏡頭校正之類的步驟,也需要在這里完成。然后點擊右下角的“完成”按鈕:
此時實際上如果你不追求畫質的話用單幀也沒什么大問題,接下來的堆棧步驟對于手持夜景拍攝而言主要是為了降噪,不是必須。但是要模擬長曝的話,平均值堆棧則是必須的步驟。
第三步,堆棧
打開Photoshop,選擇文件→腳本→統計,選擇剛才調的那些RAW文件。
模式選擇平均值,自動對齊勾選上,點確定。
稍等片刻你就可以得到一張低噪聲的夜景圖:
然后后續在ps里做幅度不大的調色或者其它處理都可以。
這個操作在壓制高光的同時提升了整個畫面的信噪比,在獲得類似于上三腳架長曝畫質的同時,獲得了更好的畫面觀感,其實就是手機那套手持超級夜景的東西……或者比起來還不如,因為這個方法實際上跟長曝光一樣,沒有任何動體識別機制,畫面里不能有運動物體否則會非常難受……
長曝模擬也是類似的。
當然了使用這個辦法的話最大的問題就是吃卡——10張RAW文件就是200~500MB(依據相機和選擇RAW文件的壓縮格式而不同),32GB卡的話可能拍六七十組堆棧素材就沒了……所以如果打算用這個方式來代替三腳架,大容量存儲卡或者備用存儲卡是必需品??紤]到擁有高速連拍(減小間斷間隔)、Auto-ETTR(方便控制曝光)、高動態范圍(寬容度更上一層樓)三個便于堆棧屬性的相機只有Z6和A7M3,Z6用的又是XQD這種非主流存儲卡,這里的建議還是選擇A7M3用于堆棧素材拍攝。而且A7M3如果選擇“已壓縮”RAW來存儲,每張照片的大小基本都是固定的24MB,也非常方便做存儲卡空間預期管理。
這個方法用太多,后期處理之類的操作也會很麻煩。所以我個人建議還是僅用于行程當中偶爾覺得這個場景長曝光不錯/夜景很好看,來一發試試這樣。如果預期會有很多這種場景,還是建議帶三腳架。
以及,如果行程當中有打算拍星空,請老老實實帶個三腳架,目前的手持方法還做不到那么寬容……
順便除了這幾套搭配之外,我個人也推薦一些可以用于更換的機身/鏡頭,后面也會給出理由。
以佳能EF 24-105mm f/3.5~5.6 IS STM轉接代替RF 24-105
這個鏡頭屬于被低估的冷門產品,大概是因為浮動光圈所以不怎么受待見。但實際畫質表現并不差,重量也輕巧一些,只是接上轉接環之后會變長,塞包里的話會比較難塞。
只帶一支騰龍28-75mm f/2.8RXD來代替FE 24-105+適馬35 1.4,再加配廣角鏡頭
騰龍28-75這個頭之所以火熱不是沒有原因,相對來說用于旅拍也比較合適(最多最多再加一支廣角完善焦距覆蓋)。如果你覺得f/1.4的暴力虛化不是必須,或者感覺這種虛化讓你出去玩拍得跟在自家后院拍的沒什么區別,那用一支騰龍28-75替代一定一變,也是完全可以的。
以尼康D750替代Z6
從測試當中我們也可以發現實際上Z6相對來說表現也并沒有那么好,這時候如果你不是很在意便攜性或者想省點錢,尼康D750也是可以選擇的。同時作為一臺單反相機,尼康D750也很少見的可以應用本文中提到的所有拍攝方式(就是單反沒有滿屏對焦點,在AF-C拍攝人像的時候需要注意保持人臉在OVF中央的對焦區域內)。尼康單反的很多鏡頭性價比也很高,比如著名的20/24/28/35/50/85mm f/1.8軍團,喜歡哪個焦距就用哪個焦距;還有24-85mm f/3.5-4.5這種不算太狗的套頭,如果預算有限又想體驗全幅,試試這一套或許能給你帶來驚喜。
以索尼A7R3替代A7M3
相對于上面的“減錢黨”,這個就是妥妥的“加錢黨”了。提到A7R3可能大家最大的印象就是“高像素”,但是對于旅拍來說我個人覺得R3更有意義的是滿配的EVF和LCD,觀感舒服,心情才能愉快不是么。至于高像素,反正無論怎么配搭都有收益,不虧。
(如果你有明確的視頻拍攝需求的話需要注意一下,A7R3的超采樣4K視頻只能在APS-C畫幅下使用,自帶1.5x裁切)
或者你也可以根據本文思路和自己的使用習慣進行搭配,租賃嘛,最大的好處就是自由。
為了本次年度評測,我們評測部團隊也真實模擬了一次“旅拍”,帶著器材來了一次為時2天的深圳遠郊+香港自由行。本文中涉及到的示例圖也是在這兩個地方拍攝。
下面幾張圖都是我按照文中的器材和方式,以我的習慣拍攝和簡單后期的,混合使用了三套器材,具體哪張照片由哪張器材拍攝,我也會在圖片下方注明。
索尼A7M3+適馬35mm f/1.4ART
佳能EOS R+RF 35mm f/1.8
尼康Z6+Z 35mm f/1.8 S
尼康Z6+Z 35mm f/1.8S
索尼A7M3+FE 24-105mm f/4G
尼康Z6+Z 35mm f/1.8S
尼康Z6+Z 35mm f/1.8S
索尼A7M3+FE 24-105G(多幀手持夜景)
注:以上樣圖的拍攝過程中均未使用本文未提及的器材和輔助工具,未使用Adobe Camera RAW和PS堆棧之外的后期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