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753年,年近半百的大詩人李白漫游至秋浦,回想自己過去,仕途坎坷,長年受到官場排擠,得不到朝廷的任用,壯志難酬,且自己日漸衰老,故寫下了組詩《秋浦歌》,共十七首,尤其是古詩《秋浦歌·白發三千丈》,在文學史上更是被認為是寫愁的絕唱。
全詩
白發三千丈,緣愁似個長。
不知明鏡里,何處得秋霜?
頭上的白發有三千丈長,只因愁思無窮無盡也像這樣長。不知道明鏡里的滿頭白發從何而得?
這是一首抒憤詩,作于李白晚年。
首句“白發三千丈”作了奇妙的夸張,似乎不近情理?!熬壋钏苽€長”才豁然明白,因為愁思像這樣長。白發因愁而生,因愁而長。這三千丈的白發,是內心愁緒的象征。
后兩句“不知明鏡里,何處得秋霜”是說:照著明亮的銅鏡,看到自己蕭蕭白發,簡直沒法知道自己的頭發怎么會變得這樣的白。這一句明知故問的比喻更令人感傷,明知鏡中“秋霜”即是自己的白發,卻又不敢承認不愿承認,寫詩人愁腸百結難以自解的苦衷。
此詩雖是描寫暮年悲白發,但用筆流暢,如行云流水,仍見灑脫。詩中一夸張,一比喻,生動形象,給人以極深的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