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僅供學習、參考,不能替代醫囑和處方。文中所述配伍、方劑,必須在中醫師當面辨證指導下來借鑒、應用,切勿盲目嘗試。)
你好,我是中醫人,文君然。
今天這篇文字,我想和你聊聊,關于“椎-基底動脈供血不足”的事兒。
這個問題,是許多中年人、中老年人的通病。有些長期伏案工作的人,才30多歲,就犯這個病。
來吧,我給你講個醫案故事。你體會一下這個病,多折磨人。
話說有這么一個女子,年紀是56歲,本來是一個退休工人。
其實,她早在三年前,就反復地出現眩暈,一旦緊張勞累,就容易犯病。只不過,那時候發作時間短,程度輕,此人就沒做治療。
結果,就在大概一周以前,此人早晨起床的時候忽然出現劇烈的頭暈,而且惡心欲嘔,伴隨耳鳴。當時把她難受的,一下子倒在床上,足足躺了大半天才緩緩起身。
就這樣,將近一周的時間里,她一直頭暈、迷糊、惡心、煩躁、耳鳴時作。大便不爽,食欲減退。渾身上下乏力。
怎么回事呢?患者心里琢磨,應該是從前頭暈的病,這一次大發了。
她在家人的陪伴下到醫院檢查。檢查的結果,就是有頸椎病、腦動脈硬化,以及“椎-基底動脈供血不足”。
說白了,就是該供血的血管出現了異常,血液上不去。
這可怎么辦呢?患者思來想去,決定投中醫治療。
刻診,見患者脈象弦細,苔白,舌質暗淡。
在了解這些情況以后,醫家給開了一張方子。這張方子,立意和構思都很有借鑒意義。但見——
柴胡、當歸、白芍、薄荷、白術、茯苓、半夏、僵蠶、石菖蒲、鉤藤各10克,葛根、白蒺藜和石決明,各30克,甘草6克,黃芪30克,桃仁、紅花各10克。
所有這些,水煎服,每日一劑。
結果如何?患者服用3劑以后,癥狀明顯減輕。服藥5天以后,病情消失,生活恢復正常。
此后,原方繼續投用5劑,來鞏固療效。隨訪一年,患者未曾復發。
這就是醫案的基本經過。它最初刊載于2004年的《陜西中醫》上。感興趣的朋友,可以去翻閱一下。
現在,我要帶你一起探尋,這里的道理。
首先,我們得明白一件事兒:椎-基底動脈供血不足,到底是怎么造成的。
好端端的動脈,怎么就不供血了呢?
現代醫學,往往用頸椎病、動脈粥樣硬化等因素來解釋。
中醫呢,不知道啥是頸椎病,更不知道啥是動脈粥樣硬化。
那中醫怎么認識呢?中醫認為是痰淤互結。痰濁和淤血,阻滯在脈道里,導致供血不足。
沒辦法,中醫只能這么認識。你讓它說得更精確、更具體,委實有點難為人家。
接下來,還有一個問題,就是這痰瘀互結,是怎么來的呢?
只有把這個問題找到了,才能算找到病根兒。你別看中醫不那么精細,但是它善于刨根問底。
就上文這個醫案里的患者來說,她的根源問題,在于肝郁脾虛。
你看,此人就診時脈象弦,容易煩躁,從前在發病的時候,也每每在情緒激動的時候明顯。這說明啥?是不是有肝郁的問題?
你再看,患者是不是脈象偏細?而且,大便不爽、食欲減退、全身乏力。你說這是不是脾虛啊?肯定是。肝屬木,脾屬土。肝木郁遏,傷及脾土,于是脾的運化失常。
脾虛,運化不了水濕,于是聚而生痰。痰濁淤阻脈道,令氣血不行,故而形成血瘀。痰瘀互結的局面,這不就順理成章地出現了嗎?
所以說,這個患者的問題,表面看,在于痰瘀互結,令動脈供血失常。往深里看,則是肝郁脾虛。這就是中醫的長處——善于刨根問底,直至把病根兒徹底刨出來。
好了,既然如此,我們也就可以理解,當時醫家開的方子了——
柴胡、當歸、白芍、薄荷、白術、茯苓、半夏、僵蠶、石菖蒲、鉤藤各10克,葛根、白蒺藜和石決明,各30克,甘草6克,黃芪30克,桃仁、紅花各10克。
你不是有痰濁嗎?半夏化痰、茯苓利水、石菖蒲化痰開竅。
你不是有淤血嗎?桃仁、紅花可以活血,當歸養血活血。
肝氣不條,郁而化熱生風,所以患者眩暈煩躁。那好,用白蒺藜、僵蠶、鉤藤、石決明來清熱、祛風、疏肝、止眩暈。
葛根一味,可以擴張血管。
接下來,就是重頭戲了,要解決肝郁脾虛這個事兒。怎么解決?用到了柴胡、當歸、白芍、薄荷、白術、茯苓,后面還有一個黃芪。這一瞅,像誰啊?是不是逍遙散啊?對嘍,就是逍遙散。它解決的就是肝郁脾虛這個事兒。其中,柴胡、當歸、白芍、薄荷用于疏肝解郁。白術和茯苓,以及加上去的黃芪,用于健脾益氣。
如此,患者肝郁脾虛的問題就可以得到解決。痰淤互結的發生基礎,不復存在,整個人才可以徹底好轉起來。
這就是用逍遙散加減,治療椎-基底動脈供血不足的例子,很典型,頗有啟發意義。
臨床上,屬于這個類型的患者數不勝數。主要表現,就是脈弦細,舌苔薄白,渾身乏力,頭暈迷糊,伴隨惡心煩躁,食欲差,大便不規律。西醫檢查,有頸椎病,或者有動脈硬化。我覺得,這類患者,應該把本文所述的方藥和案例,牢記在心。將來有機會,不妨在中醫師辨證指導下來借鑒、應用。我相信,如果用得科學合理,它可以幫助很多人擺脫困境。
專業讀者朋友,您也作個參考。這些來自業界一線的經驗,還是很寶貴的。
當然,關鍵是,我們應該學會用中醫的思維,來看待當代人的常見病。請你不要把所謂“中醫思維”,看成是玄乎其玄、似是而非的東西。它不是噱頭,而是幫助我們找到深層病因的思維武器。作為醫者,我們要善于理解它、運用它。
好了。就說這么多吧。文老師感謝你的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