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傳統文化源遠流長,許多哲理比如先人們總結的朋友圈定律:人無癖,不可交,千百年來一直被人牢記。
乍一看“癖”字,是個病字邊旁,就像個癌字,難免談“癖”色變,以致人們常常以為它是個貶義字。
其實不然,“癖”指的是因習慣形成的對某種事物的偏好、嗜好、癖好。這里指的自然是雅癖,不是黃賭毒的惡癖。人生在世,生也易,活也易,生活不易;人活一生,有偏好,有趣味,就是癖好。
明朝公安三袁的袁宏道是萬歷年的進士,他極力反對復古,認為文章與時代有密切關系。反對'文必秦漢,詩必盛唐',主張'獨抒性靈,不拘格套'的性靈說。他在《瓶史·好事》一文中說:晚明文學家張岱,精茶藝鑒賞,尚老莊之道,喜清雅幽靜。和賈寶玉一樣不事科舉仕途,終身著述,精文章,工詩詞,被人公認為成就最高的明代文學家之一。他在《陶庵夢憶》一文中說:清朝文學家張潮,自幼“穎異絕倫,好讀書,博通經史百家言,弱冠補諸生,以文名大江南北”。他性格豪爽,特愛交友,每逢有朋自遠方來,必留朋友飲酒賦詩,縱橫捭闔。他說的更形象:
據說上海灘大名鼎鼎的大佬杜月笙曾說:不吸煙不喝酒的人很自私,不可深交。和文壇大咖同氣相求如出一轍。又據說林元帥向來嚴肅,金戈鐵馬不茍言笑,終生只開過一句玩笑。有一次他問部下:你吸煙嗎?部下答:不吸。他又問:你喝酒嗎?部下答:不喝。他再問:你嫖娼嗎?部下答:不嫖。他呵呵一笑道:不吸煙不喝酒不嫖娼,你還做個男人干什么?為什么如此多的大咖大佬都主張“人無癖,不可交”呢?
因為沒有癖好,對什么都沒興趣,自然對人也沒感情,生活中沒有真心,對人能好到哪里?這樣的人,當然不值得交往。因為沒有癖好,生活必然乏味無趣,成大事者,不僅在事業上壯懷激烈,平時生活中通常不拘小節,亦有愛物成癡之癖。因為沒有癖好,往往在生活中錙銖必較患得患失,唯恐自己吃虧破了錢財,老話說:財聚人散,斤斤計較的人豈可深交。因為沒有癖好,或拒絕琴棋書畫,或不沾杜康清友,或厭煩詩和遠方,這樣的人如行尸走肉了無生趣,有什么可交的呢?王朔、賈平凹等著名作家都說,人可以沒有知識,但不可以沒有趣味。
人生苦短如白駒過隙,活得有趣,才不枉人生對得起自己。人們常說人在錢沒了是苦逼,其實,無趣的虛度年華更悲催。梁啟超把沒有趣味的生活稱為“石縫的生活”與“沙漠的生活”,人活在石縫和沙漠里,哪還有生命的光芒。周作人說:“我們除日用必須的東西以外,必須還有一些無用的游戲與享樂,生活才覺得有意思。......喝不求解渴的酒,吃不求飽的點心,都是生活上必要的。”沒有趣味沒有歡樂就沒有良好的心態,心態壞了,人生終點站就要到了。所謂的趣味,就是要有一些“癖好”,因為人是群居動物,是社會關系的綜合,人不可以無知,更不可以無趣。無趣的人只是茍活,走到哪里都是負能量。有趣的人才會熱愛生活享受人生,人人有癖好,個個都有趣,才能構建和諧的人類命運共同體。如此,在這個紛繁復雜的世界,在這個鴨梨山大的社會,才會多一份樂趣,少一些枯燥;多一份快樂,少一些痛苦;多一份真心,少一些虛情。人無癖,不可交;人無趣,不可處,實在是一條朋友圈的定律。多和有癖有趣的人交往,坦誠相見,三觀相符,趣味相投,其樂融融。如此,人們才會活出精彩人生。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