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吳恭亨 撰
壹
近石門黃碧川按察照臨主講時,亦有題聯云:“故老說宋玉屈原,自六經以來,騷壇嗣響;大江歷岷山沱水,挾九澧同去,學海朝宗。”按,出幅猶人意中所有,對幅則穿穴經心,體態特為雄兀。
一點想法
還是題澧陽書院。
上聯落于眼前物事——“沅有茝兮澧有蘭”,由地及詩,由詩及人,很自然地便想到屈宋,想到先人文學事業有俟發揚,基本就是順著思維邏輯寫去,故說“出幅猶人意中所有”。
下聯視線一躍,忽然切到千里之外的岷山沱水,順江勢由西而東,但覺眼界宏開,胸襟頓闊。“九澧”處略一勾點,乃與所題不粘不脫。“學海朝宗”點化前文,寫景寄意兩為關合,手法不凡。所謂“穿穴經心”,非任心騁神馳,何能有此?所謂“體態雄兀”,非是大筆開闔,何能有此?
貳
唐張巡、許遠死守睢陽稽賊峰,史稱其功在天下,后人為立雙忠廟。某氏題聯云:“祿山、慶緒悍然其無君父,當年即棄孤城,效忠亂賊,曾邀富貴之幾時;令狐、尹奇不幸而有子孫,今日試登雙廟,下拜先生,將置祖宗于何地?”按,此聯斷制有體,酷似一則史評。
一點想法
此聯之辛辣刻薄,置于此集中幾乎無出其右者,然而讀起來真是痛快淋漓 !
安史之亂時,張巡、許遠苦守睢陽,以微薄兵力抗擊令狐潮、尹子奇數十萬叛軍,堅持數月之久,終以糧盡援絕,城陷身死。這便是此聯的寫作背景。
上聯痛數安祿山、安慶緒兩父子,說張許二人即便投降效忠安氏父子,又能得幾日榮華富貴?這一方面固是贊揚張許氣節,另一方面亦是對安氏父子這等亂臣賊子不齒之極。
下聯更損,令狐尹奇有子孫竟成不幸,這般指斥,在人倫為本、敦厚為旨的儒家文化里,簡直是悚人耳目。如何不幸?如令狐尹氏后代前來拜祭忠臣,你老祖宗的臉又往哪里擱?此究竟是祖宗不幸,抑或子孫不幸?不由想起秦大士之聯“人從宋后羞名檜;我到墳前愧姓秦”,其身雖死,辱及千秋啊!
這個聯劍走偏鋒,算不得一個好聯,但我卻比較喜歡。中國的文人,溫柔敦厚得太久,有時候潑辣這么一回,倒顯得血性、可愛。
叁
王澄川岳武穆聯云:“為臣死忠,為子死孝,大丈夫當如此矣;南人歸南,北人歸北,小朝廷豈求活耶。”亦饒有生勍之氣。
一點想法
“南人歸南,北人歸北”,是秦檜提出的安天下之妙計。高宗初聞喜甚,繼而慮之,道:“朕北人,將安歸?”遂擱淺。然而《紹興和議》后,南宋政權為求安穩計,該政策竟付執行,大批北方流落南方的百姓被遣返,遭母國拋棄。由此反觀“為臣死忠,為子死孝”八字,可謂字字沁血。
肆
某氏關壯繆祠聯云:“其為氣也配義與道;未若髯之超群絕倫。”以經對史,超軼卓絕。
一點想法
上聯出自《孟子·公孫丑上》:“其為氣也,至大至剛,以直養而無害,則塞于天地之間。其為氣也,配義與道;無是,餒也。”下聯出自《三國志·蜀志·關羽傳》,關羽聞諸葛亮收伏馬超,寫信詢之,諸葛亮乃答“孟起兼資文武,雄烈過人,一世之杰,黥、彭之徒,當與益德并驅爭先,猶未及髯之絕倫逸群。”“髯”即是關羽,其人有美髯公之謂。
此聯用之關羽可謂恰切。關羽歷來為忠義仁勇之象征,秉氣浩然,足稱上聯。下聯的原文本意在表現關羽性格中驕矜自負的一面,但用在此處已濾去了這種負面的意味,全是表現關大帝的卓絕風姿了。
感到比較奇怪的一點是此聯既為集句,本應原句摘用,何以下聯竟變化了許多。想想也許是作者記錯了,又或者是故意的,畢竟這么一變——“及”作“若”,“逸”作“超”,整句音節更響亮些,氣勢也更覺振拔。
伍
同治末,貴溪姚密齋進士步瀛宰吾縣,特多惠政,予撰縣書為之列傳,茲復得其縣齋數聯。一云:“舉動即愆尤,常恐已過不聞,獲戾于朝廷百姓;官民多壅隔,安得下情上達,推恩如父子一家。”二云:“爾室有青天,只此一片冰心,夜夜焚香盟上帝;群黎皆赤子,唯余滿腔熱血,時時灑淚到吾民。”三云:“國法不容寬,可憐赤子何知,誤蹈桁楊三尺苦;君恩非易報,自愧長官無狀,空叨雨露九重恩。”四云:“慈惠戒優容,總在誠心行實政;利名都擺脫,本來廉吏即真儒。”五云:“民不可欺,常愁自折兒孫福;官非易做,怕聽人呼父母名。”六云:“百里才疏勤補拙;一官俸薄儉能廉。”七云:“宦海浮沉容吏隱;官衙清凈似僧寮。”以上各聯,予兒時從縣堂皇抄得者,今多不可復見,豈后來者惡其語悚切不便于己而撤去耶?然姚之實心為政,即此可得其大凡。
一點想法
這些聯在文學上并無多可取之處,只實實在在地道出為官的本分與真心,倒也讓人動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