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兩天“全民吐槽”的高考作文題目,被眾多網友總結為“耳光與親吻”。如果您是考生,會如何演繹這篇看圖作文?本地作家、資深媒體人與知名網絡寫手,2014年中、高考語文單科狀元,這樣的跨界試水、同臺PK,這道高考作文大餐邀您一同品評。
顏 鵬(資深媒體人)
少年學霸之煩惱
大家好,我是學霸。正如你們看到的,我剛挨了一巴掌。原因嘛,我還在作深入分析。
從數學角度來看,我的學習成績同比下滑了兩個百分點。而我同桌艾學習,這回竟然及格了,而且成績同比增長接近10%,按這個速度發展下去,他的成績將在接下來的第四場考試中實現趕超。
從物理角度來看,我與艾學習正在做一個相對運動。我就是那個即將被甩開的鐵球。如果我不能產生作用力及時逆轉,慣性還將使我們的相對速度越來越大。
從生物角度來看,艾學習同學有著在同一學習環境中進化的跡象。根據物競天擇理論,如果我不能條件反射般的警覺,迅速適應學習生態的變化,必將輸掉這場種內斗爭,在高考的優勝劣汰中處于不利地位。
從政治角度來看,必須學會用發展的眼光看問題。要明確事物發展具有不同的階段和地位,學霸和學渣,作為矛盾對立的兩個方面,隨時可能在運動中產生轉換。
主觀題分析完畢,但愿能踩中各個得分點。如有遺漏,請不要扣超過兩分,謝謝!這里想說的是,如果人生還有另一個考場,叫作自我價值,我希望能寫一些不同的答案。
我臉上的巴掌印還沒消退,倒是上次考試鼓勵的唇印已經化作PM2.5了。學霸就是這么一門高危行業,連未成年人保護法都不保護的。每天有那么多雙眼睛盯著。同學、老師、爹媽……這還沒完,長輩們總會語重心長地對我說:“最大的敵人是自己!”
在考卷紙另一端的物種,叫學渣,我很羨慕他們,他們最好的朋友,大概也是自己吧。君不見故事書里說的,哪天被老師叫起來,說你有種找出比這個更差的作品。于是學渣的好朋友出場幫他解圍了,只見學渣從自家抽屜里,掏出第二個,第三個,然后富含哲理的說,我以前的作品更差……更打擊人的是,故事書上還說,那個少年學渣,長大后叫愛因斯坦。
當我被稱為學霸那一刻起,我的人生就被數字綁架。無論自己多么努力,總會有一個100分的我成為永遠的敵人。如果一日的優異,為將來的自己制造著陰影,那優異的價值在哪里?
我叫學霸,我希望能上一門自我價值的課程,能跟以前的每一個自己做朋友。無論100分,98分,甚至61分,55分,我都在積累中成長,向著下一個自己,奔跑前行。
張靖宇(2014年福建省高考語文單科狀元,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學生)
最是高處難行
2008年,全國的觀眾從電視上看到了令人扼腕的一幕:劉翔在110米欄的第一個欄前倒下,痛苦離場,留給觀眾一個充滿失望和落寞的背影。無緣再現12秒88,人民英雄轉瞬變成了“罪人”,反而要為自己的“滔天大罪”“懺悔”,這實在是一件令人匪夷所思的事情。
長久以來,人們就以更嚴苛的標準對待那些站在高處的人。“能力越大,責任越大”,已經成為一句理所應當的真理。你有在考試中考100分的能力,稍有不慎只得到98分都不能讓人滿意;你只有考55分的水平,那么只要有一點點進步,也就能達到別人的期許了。然而,只因與預期水準不符,就能抹殺接近完美的成績么?只因預期不高,就能忽視整體水平欠佳的事實么?
這種高期望嚴要求的評判標準是否已經成為一種大眾的思維定式,這是值得思考的問題。我們看到蘋果新產品推出時總要承擔退步的罵名,李娜在法網失利后遭受鋪天蓋地的非議;在更不起眼的地方,有著勤學苦讀的孩子,醉心學術的學者,企業內部一致向前的團隊,一旦有所成就,必要承擔來自家長老師、學界、企業高管的“只可前進、不可后退”的巨大壓力。是否成功就意味著必須擁有“橫眉冷對千夫指”的強大心理?是否只有最嚴苛的期望和要求,才能推動成功者繼續在成功路上創造奇跡?
于是我們再回頭看看這些壓力的來源。體育賽事的觀眾大多不了解競技體育的訓練模式,也沒有足夠良好的身體素質,但卻可以自如地坐在電視前評頭論足;電子產品的使用者并不了解產品內精密元件的匠心所在,卻可以只因使用體驗而吹毛求疵;企業管理層并不了解業務創新的艱難險阻,卻能因為創新帶來的利益對員工施以高壓。王小波說:“我這輩子干什么都可以,就是不能做一個一無所能,就能明辨是非的人。”評論家和批評家們未必一無所能,但卻顯然達不到被批評者的滿分水準。
蘇軾有名句:“高處不勝寒”,現在反而是高處最熱鬧:當你曾推開過成功之門,身后便會出現無數雙挑剔的眼睛,注視著你前行,使你如芒在背。低開高走的人生最為輕松,因為一路上行,得到的全是鮮花;高開低走卻也不應受到刻薄的非議,因為有絕對的資本,就不怕相對的下行。倒是批評者在言說之余,是否應該反思自己嚴于律人的處世態度,是否是揣著及格線的水平,在對那些高處的成功者指手畫腳呢?
邵韻兮(2014年泉州中考語文單科狀元,泉州一中高二年學生)
順勢而為 方能成就優秀
莎士比亞曾說:“一千個讀者眼中便有一千個哈姆雷特。”藝術如此,教育亦然。人的一生也便是在無數價值判斷中成長而綻放光芒。
一個孩子考100分受獎勵,另一位考55分被批評,而當這個孩子考98分卻受批評,另一位考61分卻受到表揚。揆諸現實,在中國“分數教育”的大背景下,此兩類教育方式實是屢見不鮮。
“100分”孩子受到的“高標準教育”是現實生活中個別人大力推崇的。俗話說“虎父無犬子”,“虎媽”“狼爸”打出高材生等新聞也常在社會中引起爭論。誠然,高標準將使有能力的孩子更加奪目,但也可能讓接受能力較慢的孩子一蹶不振,甚至自暴自棄。中國家長“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心態顯著,但這是否意味著在這些“100分”孩子今后的人生道路上便會一直做“常勝將軍”?倘若今后他們遭遇了比“98分”更大的挫折,他們又該以何等心態面對?
反觀“55分”孩子截然不同的待遇,首先,他與另一位孩子在起點上便有較大差距。而若此時再用“100分”的教育標準衡量,顯然是有失妥當的。適當給予鼓勵教育是促使孩子進步的一大動力,但標準不是一成不變的。“55分”孩子如若考了62、63分仍受獎勵,那么容易滿足的心理不斷滋生,使這類孩子誤認為“60分以上就是成功”——而要獲得成功,只需要自己付出一點點的努力,他們的未來或許就更容易受到“驕傲心理”、“暴發戶心理”的侵襲,試想這些孩子在未來的社會中還會得到如此大的包容嗎?
在當今輿論下,“嚴厲教育”似乎成了“優秀”的風向標。但試問對于“優秀”的標準又是什么?當今中國的“優秀”就等于世界的“優秀”抑或是從古至今的“優秀”了嗎?答案顯然是否定的。因此,不論考100分或是55分,都不應以恒定的標準去衡量一個人的能力,但標準一定是隨著個人乃至社會的進步而不斷提升的。
孔子言“因材施教”,孫子也說“兵無常勢”,無一不闡明變化標準的重要性。不論是何等分數,都需適度鼓勵孩子,也應適當提高標準。在人生漫長的旅途中,在社會的發展和進步中,我們都應順勢而為,方能成就優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