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革”中,曾對“天人感應”論進行過激烈的批判,說:“董仲舒的‘天人感應’論……其目的是用來鼓吹君權神授,妄圖以神權論來欺騙、愚弄、恫嚇人民群眾,不要起來造反,以鞏固地主階級的封建統治。”①那么,這“天人感應”的說法到底對不對呢?
我以為,“文革”中,確實進行過許多錯誤和荒唐的批判,但對于董仲舒神學觀點的批判,則是正確的。我們并不能因為“文革”是給中國帶來深重災難的運動,就說對董仲舒鼓吹神學論的批判也是錯誤的。他的一部《春秋繁露》,通篇都是精心曲解中國古典哲學中的名詞術語,用以包裝他的封建神學理論,以其為愚弄人民、維護封建獨裁統治者的利益服務。以我的看法,董仲舒根本就不是什么正統的“儒家”,而是一個地道的封建神學論者。但是,由此而又去否定中國古代一些哲學名詞和科學的哲學命題,也同樣是錯誤的。我們在看待一切問題上,都應當做到具體問題具體分析,於實事之中求其是。不能離開了特定的、具體的事實,作出不研究、不分析,一概肯定或一律否定的輕率的結論。
首先,“天人感應”論,并不是董仲舒的發明創造,而是中國古典哲學理論中的一個科學命題。《易》經在揭示宇宙間萬物發生發展變化的規律中,根據陰陽相感、相引、相交客觀規律,多處談到過天地感應問題:“天地感而萬物化生”(《咸》);“天地交而萬物通”(《泰》);“天地不交而萬物不通”(《否》)。
《黃帝經》是以哲學理論為指導而重談治國問題的,所以就很自然地要談“天人”關係。其中,《十六經·姓爭》篇曰:“順天者昌,逆天者亡。毋逆天道,則不失所守。……靜作得時,天地予之;靜作失時,天地奪之。夫天地之道,寒熱燥濕,不能并立;剛柔陰陽,固不兩行。兩相養,時相成。居則有法,動則循名,其事則易成。”這里,主要談的是人與自然的關係,人們對客觀自然規律應有的正確態度。
人們若以通常觀物之眼視天地,察萬物,看人類,則天地為天地,萬物為萬物,人類歸人類。倘依中國古典哲學道理為指導而探究天、地、人、以及萬物之間的相互關係,尋找其互為影響的規律,則天、地、人、同樣為“萬物”的重要組成部分,各有自己的變化規律,并相互影響和制約。“天”、“地”、“人”是一個自然界的有機聯繫之整體,絕非互不相干。所以,“天人感應”同“天地感應”道理基本上一樣。如果要說區別的話,則“天人感應”比“天地感應”更突出地強調了人類社會活動同自然界變化之間互為影響的關係。
《易》經中關于“天地感而萬物化生”的論述,是博大精深的客觀真理。我們不妨以現在經過科學研究得到的認知,來證明一下這個論述的極端重要意義。
地球上的萬物,包括我們人類在內,其產生、進化、發展、興衰,都與天地感應產生的變化緊密地聯繫在一起,人類絕無能力置身于其外。
地球在其誕生之初,曾經是一個高溫流質狀的球體。由于地球自身質量所產生的引力所致,在形成最初的大氣圈和地表逐漸冷卻的過程中,開始形成其最初的巖石地殼。在熱脹冷縮的物理作用下,原始地殼在向內收縮的過程中,就給地殼內的高溫巖漿造成了越來越大的擠壓。而承受了壓力的高溫巖漿,也自然就產生了反彈力。這種壓力與反彈力之間,就形成了“矛盾”;來自地心的引力,吸引著地球表面的物質向內收縮,而來自太空其它天體的引力則又會對地球自身的引力產生不同程度的抵消作用,這也是“矛盾”。而用中國古典哲學理論解說,就是事物的陰陽相感,就是推動事物產生、發展、變化的重要力量之一。對地球引力最大的天體是太陽,它對地球自身引力的抵消作用最為顯著。地球由于是以黃赤交角23°27′圍繞太陽公轉,所以地球內部受壓的高溫巖漿,便在沿黃道帶受太陽引力較強的地方,沖破原生較薄的地殼向地表溢流,這就是陸地板塊最初的成因。
地下巖漿沖破原生地殼在地表的溢流,帶出了大量的水蒸氣逸發于空中,遇冷凝結為雨降回地面,流向陸地板塊之外的低地,這就形成了地球上最初的海洋。地球上水的大量出現,及其在地上和空中的不斷立體循環,不僅為切割、沖刷、搬運原始陸地,從而造成復雜地層沉積、擴大陸地板塊起了重大作用,同時也成了不斷冷卻原始地殼、使其不斷向地層深處加厚巖石層的循環冷卻水。更加重要的是,地球上水的出現,及其不斷在地空之間的立體循環,在地表上的流動,這就給地球上生命的化學產生和進化奠定了最基本、最關鍵的自然條件。
由于地殼下的巖漿隨著地殼冷卻使地殼向下不斷增厚、應力加強,原先地殼裂縫上溢流的巖漿會因不斷冷卻、凝固、而使裂縫縮小,地下巖漿原先的溢流會變成為噴發,這自然又會給地殼造成強烈的震動。在這種情況下,由于原始大陸板塊周圍地帶與原始地殼薄厚不勻,應力強弱差別太大,就極易受到地下巖漿噴發震動的破壞。如此,地下巖漿的噴發就會逐漸轉移到大陸板塊的邊緣的地帶發生,這便又是半島、海島形成的地球物理機制。
大陸板塊周圍的火山噴發,最初當為群體性噴發形式,伴隨著時間的推移,地殼的不斷增厚,巖石層總體應力增強,地球上的火山噴發會漸次減少。但受地殼收縮壓力影響的地下巖漿反彈力總是要向外釋放的,這就必然要在大陸板塊與板塊之間的海洋中間向外沖動。雖然,在沒有陸地板塊覆蓋的海洋中,地殼應力相對為弱,卻也由于不斷的增厚,遠不可與地殼形成之初相比。如此,除了在個別地方出現新的火山暴發,形成島嶼外,大部分地方只是將海底地殼沖得隆起,變為一道道海嶺和海底高地。由此就又引發了大陸板塊破裂、移動、以及形成陸地上山、河、盆地、湖泊的重要物理機制。
現在,科學家們將大陸板塊在地球表面的移動稱作“板塊漂移”,這種用語和表述是不貼切的。事實上,大陸板塊在地球表面是呈不同方向的相互移動,根本“漂”不起來,也不是什么自然的“漂”流性“移”動,而是由于海嶺及海底高地的出現和不斷升高,將大陸板塊處于海嶺和海底高地的一邊不斷地抬高,使其失去原來的平衡而產生了一種滑坡性的移動。這種移動同時又是和來自太陽引力、地球自轉中產生的離心力的共同作用下,地球表面物體沿赤道需要保持對稱性平衡作用,綜合在一起進行的。在這種多原因的綜合性作用下,就發生了使其原來的板塊產生斷裂、分離,原來隔有海洋的陸地板塊又互相靠攏、碰撞、擠壓、扭曲,以及大陸板塊在實際移動中同原始地殼產生磨擦、受阻等一系列地球物理現象。這就是大陸板塊產生褶皺、形成山脈及其走向的原因。山脈的形成、地形的復雜化改變,控制了不同水系的發育形成,由此而在大陸板塊上出現了不同流向的江河以及大小不同的湖海。自然,江河流水對山巖、高地的切割、沖刷、搬運、沉積,又是更復雜的地形、地貌以及大、小平原和低地出現、擴展的重要原因……
太陽、月亮、地球等天體的引力、光、熱、電磁以及各自運動相互感應作用,不僅是地球上形成復雜的構造性地質演變的重要原因,也為生命的化學產生和自然進化,提供了很好的條件:原始地殼破裂后高溫巖漿在地表的大面積溢流,在大氣層形成后而產生“溫室效應”,使地球表面在很長的歷史上保持著高溫;地下巖漿向地表溢流的過程中,會將地下大量的水蒸氣,以及碳、氫、氧、氮、硫、磷等化合物帶出地表之外,與空氣中的氨、氦、氖、氬、氙等組成多種物質的混合氣體;充斥於空中的大量水蒸氣在高空遇冷變為滂沱大雨的降回地面過程中,又伴隨以雷鳴的震蕩,閃電的大量放電,這就客觀上使是時的地面與空中,形成一個天然而又巨大無比的“化學反應爐”。就是在這座“化學反應爐”中,各種無機物長期地、不間斷地產生分解與化合,從而形成甲醛、氰化氫、甲烷、氨基酸之類的有機物。這些有機物質在水的沖刷、攜帶之下,就會在一些內陸湖、海中不斷地聚積。經過長期的積累和相互感應作用,就會由有機分子形成多分子體系,爾后慢慢地演變為原始生命,進化成各種微生物、植物、動物,并由古脊椎動物中進化出了最高級的動物類形——人類。
上述情況說明,正是由于天體物理與地球物理之間的相互感應,化生出地球上的自然萬物,最終給人類的生存發展提供了很好的自然環境和優越條件。
因為人類的生產生活和社會發展進步,需要大量地利用自然資源。如此,就又有了“天人感應”的問題:發展工農業生產,會排放大量的二氧化碳氣體及其它有害物質。空中二氧化碳氣體的大量增加,就會導致地球“溫室效應”的出現,由此而會出現氣候反常、溫度增高,兩極冰雪融化,海平面上升等自然災害;植物的生長,有防風、固沙、保持水土流失、吸收二氧化碳氣體,排出氧氣等許多自然功能。而人類既可以植樹、種草擴大地球上的植被,也可以大量墾荒、砍伐森林破壞植被。如此,承認不承認“天人感應”的哲學命題,就是事關人類禍福的大問題了。
我在《黃帝與中華文明》一書中,曾經用了很多篇幅詳細論證了由于黃帝引用中國古典哲學為治國指導思想,建立“選賢任能”、帝位禪讓的社會制度,大力發展科學技術,歷經整個“五帝時代”而形成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奠定中國古代科學技術飛速發展的基礎;也談了自夏禹建立“父傳子,家天下”君主獨裁統治的社會制度后,就以“神道設教”之法抵制、歪曲中國古典哲學、愚民以治,最終導致中國由科技先進變為落后的歷史事實,以此來說明一種用以指導社會活動的思想,其正確與否,是事關國家和民族歷史興衰的極端重要問題。
今天的世界,也同樣面臨著一個信奉什么樣的哲學思想理論,走什么樣的發展道路的重大問題。近代,在思想領域,是西方哲學思想主導著世界潮流。西方哲學的一個最主要特點,是“人的個性價值高于自然界的價值。人被看作正在繼續著上帝的創造活動,是自然界的特殊的有靈性的組成部分。人的能動性指向外部,指向對周圍世界的改造并使它服從于人。認為,在自己的造物活動中,依靠對自然規律的理性認識,人是不受限制的”②。這也就是“向大自然開戰”、“征服大自然”的思想理論根源,也是全世界自然環境遭受嚴重破壞,導致人類生存條件急劇惡化的重要原因之一。例如非洲撒哈拉沙漠以南地區,原先的植被是比較好的。后來,人們掠奪式的生產給自然植被造成破壞,使那里的土地逐步荒漠化,降雨量越來越小。1968年到1974年連續大旱,有兩千五百萬人受災,二百多萬人因此而喪生!我們中國自然也不是存在於與世隔絕的保險箱中,也會受到各種思潮的影響。“大批促大干,大干促大變”的戰天斗地運動,同樣給我們的自然條件造成了負面影響:原來的草地被墾變為農田,農田又變為荒漠;“圍湖造田”使原來可蓄大量洪水的湖泊變為農田和村莊;森林覆蓋面積在逐步縮小……當然,洪、旱、沙塵暴等自然災害的頻發,已經促使我們充分認識到了保護自然環境、實現生態平衡的重要性,并採取了大規模的實際行動!但更重要的是,我們還應當大力開展哲學社會科學研究,把哲學理論搞上去,要有一個屬于我們中華民族自己的、科學的、完整的唯物辨證哲學思想理論體系,來指導我們的社會實踐。這是建設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性需要。
中國“天、地、人、時”四維一縶的古典哲學,其本身就是天、地、人、時合一而論,“與時偕行”的科學理論。所以,“天人感應”是一個正確的哲學理論命題,沒有錯誤。
說到這里,我們就需要將中國古典哲學中“天人感應”同董仲舒嘴里的“天人感應”進行一下科學的界定,以作本質上的區別了。
中國古典哲學,因為是“天道”、“地道”、“人道”、“時變”四維一縶的哲學思想理論體系,所以,中國古典哲學理論中為行文約簡,對“天道”就常以一個“天”字以代指;對“地道”單以一個“地”字以相代;對於“人道”,也同樣常以一個“人”字為表述用字。所以,在中國古典哲學之中,凡用到“天”的時候,都是指客觀自然規律,而非指夏代以來搞“神道設教”而賦於有思想、有意志的“天神”;董仲舒在漢文帝、漢武帝好神僊、建祠廟、求長生、重用方士的狂熱鼓噪之下,作為御用文人,歪曲利用中國古典哲學的名詞、術語為外包裝,所拼湊、構建封建神學理論,為封建統治階級的愚民統治服務,其“理論”中所談到的“天”,就是“天神”的代名詞。這就是兩者之間的極重要區別。我們評論歷史上某人的思想,不能只從其個別詞句上去下定義,作結論,而是要全面研究其思想言論的實質內容之后,進行評價,不然就會出差錯。就像過去,人們將孔子的學說稱之為“儒學”,將董仲舒所構建的封建神學理論,也叫做“儒學”,使用董仲舒的言論去批判孔子,張冠李戴,作一鍋燴,就是一種錯誤的作法。用這種作法去清理盤點中華文化中的存貨,就會造成好壞不分,是非不清。其結果是對弘揚民族優秀文化有害而無利。
“天人感應”作為中國古典哲學用語,沒有錯誤。
———————————
① 《孔孟之道名詞簡釋》人民出版社1974年版,第63頁。
②俄·В·С·焦平:《今日俄羅斯哲學:現在的問題與對過去的評價》,安啟念、蔡永寧譯,載《哲學譯叢》1999年第一期,第37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