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想當年在大學校園里,我周圍的同學無不鐘情于以書信的方式與同城、異地或遠方的親友同學往來聯(lián)系、述說近況、互致問候、交流情感。
大課間,有許多同學來回奔波于教室和收發(fā)室之間,樂此不疲地收寄信件;有時郵差遲到或校工尚未分檢完畢,收發(fā)室的門里門外卻早已聚集了幾十位翹首張望、焦急等待的同學。
課堂上,有的同學不顧老師的橫眉冷眼,依然大方地鋪開信紙。有的同學自愿放棄教授的精彩演講,在宿舍里盡情揮筆疾書。圖書館里,有的同學索性旁落書本,嚴肅認真一絲不茍地把情感傾訴到信箋上……
夜深了,四周悄然入靜,同學酣然入夢。惟有燈下的那位同學超然物外,專心致志地讀信,那親情的暖流涌入心頭;然后埋頭伏案,全神貫注地寫信,那澎湃的心緒躍然紙上。燈光映照著的身影,宛如月光下一朵盛開的玫瑰,讓這書信與寫信人同時芬芳。
寄信是充滿期待的,收信是格外激動的,讀信是無比快樂的。薄薄的信紙浸透著家鄉(xiāng)父老的掛念和關愛,輝映著遠方親朋的勉勵與希望。
書信是抒情會意的媒介,也是傳情達意的使者。那浸漬著幾分神秘的書信,曾見證了同學少年的朦朧初戀。每一個夜晚總有人在窗外月亮的陪伴下靜坐于燈前,遐思默想,然后把最美麗的文字傾注于筆端,把最真誠的語言傾訴給心中的那個人。也許最終他們沒能走到一起,也許畢業(yè)后天各一方不曾再度謀面,可當時那份急切等待的心情、手捧書信時那份心跳的感覺以及融入筆畫里的那份甜蜜和浪漫,卻持久地縈繞、回味于心間。
那個年代,同學們對書信往來如此的鐘情與癡迷,完全是源于一席內(nèi)心情結的訴說、一份真摯情誼的托付,抑或是一番暢快淋漓的享受。然而,不曾想,就是這種熱情、這般癡迷竟然消失的如此匆忙。
不知不覺中,信息化時代鋪天蓋地瞬間而至,形形色色的信息溝通方式讓人們措手不及而又應接不暇,便捷高效的傳輸功能和時尚前衛(wèi)的溝通式樣引得大眾爭相追捧。于是,那些曾經(jīng)撩撥心扉的信封、信紙和郵票被束之高閣,遭遇冷落,幾近成了歷史的“文物”。延續(xù)了幾千年的“書信溝通時代”就在人們無聲無息的約定中黯然退出歷史舞臺,“信息化傳輸時代”以其犀利的鋒芒在中華大地上盡情演繹著嶄新的篇章。
就在人們?yōu)樾畔⒒瘻贤ǚ绞降谋憬輾g呼與喝彩的時候,又有誰因為書信這位世代“元老”的隱退而感到留戀和惋惜呢?很多人早已不再動筆寫信,甚至完全擯棄了傳統(tǒng)的書信往來。年輕人恐怕對書信的格式感到陌生,有的甚至干脆就不知道“書信”為何物。
我有時在想,隨著信息時代的不斷進步,信息化溝通方式的快速普及,人們的工作效率和生活品質(zhì)得到前所未有的提升,但是我們是否意識到,在信息化耀眼光環(huán)的掩蓋下,我們真的會失去些什么。
那精美的信封、精致的郵票和清晰的戳記,信箋上那充滿個性的或潦草或齊整的字跡、那令人心醉的殘存墨香以及彼此約定的搞笑標識,還有那寫信時的專注、寄信時的期待和收信時的欣喜,更有那若干年后再品塵封書信時的幸福和快樂的回味——這些書信時代打下的情感烙印和植入的文化魅力,恐怕任何高端科技和信息工具都是不可替代的。
如今,人們在往來溝通中,其內(nèi)心的流露在只言片語中受到限制,交流的熱情在日常往來的應酬中消失殆盡,情感世界也在信息頻繁的轉發(fā)中變得淡而無味。試想,如果我們能在閑暇時,靜下心境,鋪紙?zhí)峁P,無拘無束,隨心所欲,完完整整地表達一番心底的情愫,遙寄遠方的親朋好友,那么在自己重溫縱情抒懷的快感時,遠方的親友也一定能體會到那種久違了的驚喜和愜意。這樣的情形真得令人懷想??!
書信溝通方式雖然已經(jīng)走上了替補席,但是,那份沉甸甸的記憶,那份真切切的深情,在我們這代人的心里是永遠不會褪色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