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迅文學獎催熟了“羊羔體”,作家葉開把小學語文課本送上了審判臺,這一周文化圈子的熱鬧事一樁接著一樁,在這樣的熱鬧背后,由清華國學院組織的朱子學國際學術研討會未免就顯得有點冷清了。冷清也好,朱子學被捧為儒學正宗,早已熱鬧了幾百年,如今站在邊上,或者更有機會恢復初始的思想身份,發(fā)揮更符合當下的社會影響。
扯遠了,說書吧。《朱子全書》和《朱子全書外編》,花費了一批學者十幾年的心力,才得以最終完成,兩套書分別匯集朱熹著作和朱熹編訂的作品,基本可以反映朱熹思想的全貌與流變。而《朱子著述宋刻集成》則以恢復朱熹原貌為務:宋刻本不但年代最早,距離朱熹的時代最近,而且當時朱熹的學說還沒有完全一統(tǒng)天下成為官學,所以當時的版本反倒最能反映朱子思想的本真。即便把思想還原的成績放下不談,從各國不同藏家手中得到這么多宋刻本的資料再加以影印,本身就是一件了不起的成就,更何況這些宋刻本精美絕倫,本身就已經(jīng)是藝術品了。
當然,這樣的大書,對大眾來說,怕還是有點望而生畏的。作為普通讀者,對朱熹的最深刻印象,大概還是他那首“半畝方塘一鑒開,天光云影共徘徊。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再有,就是那句被一代代曲解的口號“存天理,滅人欲”了。一代大儒,僅僅以這樣的方式傳世,未免不公。從這個角度來說,重新認識統(tǒng)治了中國數(shù)百年的朱子學說,重新梳理朱子被利用、被改編、被遮蔽的歷史,重新發(fā)現(xiàn)朱子思想的本真面目,不是一件沒有意義的事情。或許,朱子也該上一次 《百家講壇》,讓學者“心得”一回,大概只有那樣,朱子的思想和作品才能真的走進公眾視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