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成都市的新都區有個桂湖。桂湖前面,一堵墻似的大影壁,上書《三國演義》開篇詞:
很多人都以為,《三國演義》的開篇詞是羅貫中寫的,其實不然,這首詞是明朝中晚期四川狀元,和徐渭解縉并稱為明代三大才子的楊慎楊升庵的作品。
楊慎,字用修,號升庵,四川新都人,生于1488年,卒于1559年。正德六年,他24歲時中了那一年的狀元,授翰林院編修。嘉靖三年,他37歲時因“議大禮”,先被梃杖,后被謫戍云南邊疆永昌衛(今保山市),永不赦免,72歲時死于寓所。這就是汪老所說的“狀元”和“罪臣”的詩意了。
什么“大禮”能把人“議”成這樣吶?這要翻翻明史了。
正德皇帝武宗朱厚照死后,因其無兒子,親弟弟朱厚煒只活到三歲便夭折了,只能由他的堂弟朱厚熜即位,是為世宗,年號為嘉靖。這便產生一個問題,就是對朱厚熜已故父母的稱呼問題。 世宗即位第五天就召集群臣商議此事。以楊慎之父,首輔楊廷和為首的60多名官員上疏說,“既然世宗為入繼之君,只能以朱厚照之父孝宗朱祐樘為皇考,而其親生父母興獻王及妃只能為皇叔父母”。世宗大怒說,“父母難道還能改變嗎?”要他們再議。其實嘉靖皇帝態度已十分明確,擱現在照辦就是了,可楊廷和等200多人仍再三反對。世宗當面指斥他們說,“你們眼里沒我這個君,還讓我沒有父母嗎?”這已經不是尊重不尊重皇帝的意見,而是尊重不尊重皇帝的大問題了。楊廷和等人依然沒有醒悟。見說服不了皇帝,只好提出辭呈。嘉靖皇帝當即準了,一邊命令禮部更改尊號。時為修撰的楊慎并沒有吸取其父楊廷和的教訓,反而和吏部侍郎何夢春又組織了200多人齊刷刷跪在左順門下,放聲號哭,聲震朝野。拿現在詞兒來說這不是整事兒嗎。嘉靖皇帝如何吃他們這套,立刻把他們全部記入黑名單,然后一個一個收拾。在這個史稱“左順門事件”中,180人遭梃杖,17人慘死杖下,楊慎遭梃杖后被流放云南永昌衛。羅貫中雖生卒年代不詳,但他是元末明初的小說家,他死時距楊慎出生時至少要早100余年。楊升庵的詞怎么會跑到《三國演義》開篇上去了呢?
原來這首詞是楊升庵的晚年之作。是他的長篇彈詞《廿一史彈詞》中演唱秦漢事第三段的開場詞,因其氣勢豪邁,詞意空靈,用語精當,而廣為流傳。而《三國演義》并不是羅貫中的原創作品,這部偉大的著作應該說是從宋到明500多年來演義家們共同創作的作品。胡適在他的《三國志演義》序中曾列舉了王嘩、朱凱、王實甫、關漢卿、尚仲賢、高文秀、鄭德輝、武漢臣、王仲文、于伯淵等10幾位作者著述的表現三國時期人物故事的元雜劇19種,其中包括呂布、諸葛亮、周瑜、劉備、關羽、張飛、曹操、孫權、曹植等人物故事,宋時就有上述人物故事的短篇小說。羅貫中是元末明初一個著名的演義體小說家,他把這些故事、小說、元雜劇本捏合在一起,就成了明初的《三國演義》。但現在我們看到的《三國演義》是清初毛宗崗父子刪改評點的。
毛宗崗,字序始,清初小說評點家,江蘇吳縣人。他與父親曾將羅貫中的《三國演義》原本,整頓回目,改訂文辭,削除論贊,增刪瑣事,改換詩文,評刻成今天流行的一百二十回本的《三國演義》,俗稱“毛本”。而這首《臨江仙》“滾滾長江東逝水”,正是他們父子二人在增刪、改換過程中加在卷首的。這樣看來,在羅貫中死后幾百年流傳到了《三國演義》的卷首也就不難理解了。
楊慎是明嘉靖初年大學士太子少師楊廷和的兒子。生于北京,曾官至世宗皇帝的經筵講官。楊慎少年時十分聰明,且記憶力驚人。明史上說他“慎幼警敏,十一歲能詩,十二歲擬作古戰場文,過秦論,長老驚異”,“在翰林時,武宗曾問'星有注張,又作汪張,是何星也?’眾不能對。慎曰:柳星也。并歷舉周禮、史記、漢書以復”。他謫戍云南35年,不但對云南邊疆少數民族的文化發展做出過突出貢獻,亦對中國文化發展,中國古典文學做出了突出貢獻。他一生著述一百余種,可稱為著作等身,給后人留下了豐富的精神財富。明史上記載明代“著作之富,推慎為第一。”《四庫全書總目》云:慎以博洽冠一時。其詩含吐元朝,于明代獨立門戶。而明萬歷年間南京刑部主事,《藏書》、《續藏書》編者
楊慎的政治生命是短暫的,他的婚姻生活亦不能說幸福美滿。他得罪了皇帝,既使罪廢邊荒亦不得安。明世宗對他兩議大禮一事,印象深刻,耿耿于懷,經常問左右“慎作何狀”。因此,楊慎自知不為皇帝所容,已無赦還之望,便寄情詩酒,放浪形骸,坐青擁綠,挾妓自樂。這樣的生活狀態,婚姻會美滿嗎?他一生曾娶四位妻妾,其中最有名的是那位四川才女黃峨。黃峨,生于1498年,卒于1569年,《辭海》文學分冊介紹她時說她是明代女文學家,文學家楊慎之妻。說她能詩詞,善散曲,而散曲尤有名。有《
“桂湖”是楊慎回老家時學習、生活、會友、居住的地方,因湖畔廣植桂樹而得名。楊慎雖生在北京,卻沒少回新都的桂湖居住。歷史上曾記載他六回新都,主要因由都是為祖母守喪;為繼母守喪;為父親處理喪事。另有一次是回家鄉參加科舉考試成為舉人(19歲);一次以養病為由乞求回家;一次受皇命代祀蜀藩諸皇親陵墓。因此,桂湖亦成為他一生中重要的居住地。
坐在桂湖的游船上,吟誦著“君來桂湖上,湖水生清風,清風如君懷,灑然秋期同。君去桂湖上,湖水映明月,明月如
湖水仍然是舊時的湖水,明月依舊是明時的明月,楊升庵已離我們太遠太遠了,可他的詩、他的詞卻離我們很近很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