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實生活中,不管應該不應該,也不論男女老幼,官員百姓,每個人都有或者曾經有過怨氣,而且,無不一吐為快,但關鍵是該不該吐、向誰吐、怎么吐、什么時候吐?因為如果吐的對象或者方式、時間不對,那很可能會造成負面影響,甚至招致殺身之禍。
對于社會不公,我們往往用怨聲載道來形容,但也有的敢怒不敢言,原因就在于擔心招災惹禍。如果你是領導,你有怨言,盡可以向下級發泄;如果你是長輩,也可以訓斥晚輩,但如果你是下級,你還敢向上級發泄不滿嗎?如果你是晚輩,你應該埋怨長輩嗎?如果你是普通百姓,受了欺負或對那些威權部門的種種不法之舉敢于發泄怨氣嗎?不僅如此,即便是夫妻之間,如果動不動就向對方宣泄自己的怨氣,那肯定會影響感情,甚至可能導致分道揚鑣,尤其是在官場上,更不能隨便發泄怨氣,否則會招致難以預料的不良后果。
公元263年,鐘會和鄧艾奉命分別攻打蜀漢。鐘會自幼聰明過人,才華出眾,甚得司馬昭賞識,未到不惑之年便封侯。
此番鐘會與鄧艾攻蜀,鐘會是主攻,從漢中入手,因遇上足智多謀的姜維,久攻不下。鄧艾獻計說:“可引一軍從陰平小路出漢中德陽亭,用奇兵徑取成都。如此,姜維必然撤兵來救,將軍乘虛就取劍閣,可獲全功。”
鐘會一向恃才傲物,看不起鄧艾,聞聽鄧艾之計,假裝大喜:“將軍此計甚妙,可即引兵去,吾在此專侯佳音。”鄧艾剛走,鐘會就對部將說:“人們都說鄧艾有才能,今天才知道他是個廢物。那陰平小路,皆高山峻嶺,若蜀軍以百人守其險要,斷其歸路,鄧艾之兵皆餓死矣。”
鄧艾知道鐘會瞧不起自己,負氣出帳。選精兵三萬,各帶干糧繩索出發,約行百余里,選下三千兵安營扎寨;又行百余里,再選三千兵扎寨。像今天登珠峰一樣,各階次設營,行七百余里,皆是無人之地。最后,以兩千精兵過摩天嶺,暗度陰平,攻取蜀漢重鎮江油。
鄧艾拿下江油,又令陰平小道上的各路兵馬齊聚江油,大隊人馬再取涪城。鄧艾兵至涪城時,全城守軍疑從天降,盡皆投降。
涪城一降,成都危急。蜀軍寡,魏軍眾,雖有小戰而不能解圍,后主劉禪遂開城出降。
可憐一向自傲的鐘會被鄧艾搶了破蜀頭功,心里自然不滿。心想,若不是我鐘會以主力吸引姜維大軍,敵后哪能如此空虛?你鄧艾又怎能撿的這等便宜?
司馬昭是玩人高手,明知鐘會咽不下這口氣,偏又封鄧艾為太尉,增邑兩萬戶,封其二子為亭侯,各食邑千戶。
鐘會心中自然更不平衡。此時姜維見后主已降,亦率軍降鐘會,敵手變成朋友。于是鐘會找姜維抱怨:鄧艾功在吾上,又封太尉之職,頗為憤憤不平。姜維降鐘會,實屬假降,乃不得已為之的權宜之計。鐘會一抱怨,姜維便趁機大罵鄧艾,再以益州山川地圖獻上,誘使鐘會殺鄧艾自立為王。鐘會果然一一從之。
司馬昭之心機還是在鄧艾、鐘會之上,鐘會反時,司馬昭料定其必敗:鄧、鐘滅蜀,蜀兵已降,就不會選再戰;魏兵已勝,思歸心切,亦不肯再反,況且鄧艾、鐘會都是傲慢之人,不得將士之心,反叛必敗無疑。
鐘會有怨氣,除了司馬昭,本可以向任何人宣泄,但最不應該找姜維。這姜維原本就是假降,是想引爆自己的炸彈,你在姜維處吐怨氣,豈有不趁機煽風點火之理?因此,鐘會向姜維撒氣的最終結果,就是腦袋搬家。
為此,腹有怨氣,該不該發泄,向誰發泄,什么時候發泄,怎么發泄,大有學問。正所謂忍得一時之氣,免得百日之憂。(逸梅軒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