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眸三國】魏延到底是不是反賊
據陳壽《三國志》記載,公元234年,諸葛亮在第六次北伐中病逝,將兵符交予楊儀令大軍徐徐向漢中撤退,由魏延斷后,若魏延不從,軍當自行。最后正如諸葛亮所言,魏延不肯斷后,且曰:“丞相雖亡,吾自見在。府親官屬便可將喪還葬,吾自當率諸軍擊賊,云何以一人死廢天下之事邪?且魏延何人,當為楊儀所部勒,作斷后將乎!”楊儀自令大軍回漢中,魏延怒而毀棧道,且先于楊儀至南谷口,遣兵逆擊楊儀,楊儀等令王平抵御魏延,魏延部曲皆散后奔至漢中,被馬岱追殺,被夷延三族。這是陳壽《三國志》對魏延“謀反”事件的介紹,但是陳壽認為“延意不北降魏而南還者,但欲除殺儀等。平日諸將素不同,冀時論必當以代亮。本指如此,不便背叛。”,這個陳壽在《三國志·蜀書·劉彭廖李劉魏楊傳》的原文。而后世對魏延“謀反”一事都多有質疑,但是魏延到底是不是真的想“謀反”呢?這個誰也說不好,因為誰也不知道魏延內心到底是怎么想的,但是我們可以從魏延一些人物性格和生平功績來進行分析,到底魏延會不會謀反呢?不過至少一點可以明確的,魏延死之前應該是沒有想過謀反的,不過如果魏延殺了楊儀,取了兵權之后會不會謀反,這就說不一定了。
縱觀魏延一生,是很有才干的一個將領,從在長沙投降劉備后,到劉備取益州稱漢中王,再到諸葛亮出祁山,魏延都是戰功累累,威名遠播,他的“子午谷奇計”更體現了軍事家的謀略。《三國演義》中講到諸葛亮說魏延腦后反骨,說其天生就是個反賊,要殺魏延,被劉備救了下來。如果從這里看魏延是一個反賊,那純屬無稽之談。對于魏延來說,劉備和諸葛亮都是很重用的,劉備取漢中稱王后,蜀地官員都以為劉備會任用張飛鎮守漢中,卻出乎所有人意料而任用魏延為鎮遠將軍、領漢中太守,可以說劉備是非常的信任和重用魏延。而諸葛亮北伐,魏延領兵大破魏將雍州刺史郭淮,后遷為前軍師征西大將軍、假節,進封南鄭侯,可以說魏延在北伐軍中是僅次于諸葛亮的重臣了,而且官職是前軍師征西大將軍,說明魏延還是軍師級別的人物,為諸葛亮謀劃北伐,諸葛亮北伐可以說是文靠楊儀,武靠魏延。就在諸葛亮第一次北伐時,魏延就曾想效仿韓信向諸葛亮提出“子午谷奇襲”,如果此計成功,蜀漢恢復中原,攘除奸兇的可能性是非常大的,滅亡蜀漢的魏將鄧艾“偷渡陰平”與魏延之計如出一轍,而后世史家對魏延的“子午谷奇襲”也是有很多爭議的,但是不管怎樣,魏延能夠想到此計,就能夠體現魏延的不平凡。
很多人認為魏延不會反叛的根據,是因為魏延有才能、會打仗,且在諸葛亮死后不是北投曹魏,而是向南走漢中,還有就是魏延深得劉備信任,由這三點來判定魏延不是反賊。筆者認為,魏延有才、會打仗,是一世之英雄,這毋庸置疑,但是不能成為魏延不謀反的根據。
首先,縱觀中國歷史,曹操比魏延更有才能、更會打仗,還懂得尊重人才,連他自己也說過,“天命在吾,吾愿為周文王”,曹操也不是從一開始就想篡漢。其次,魏延的部隊在王平攻心后大部散去,魏延還帶領親信繼續南行,這也說明魏延就不是想反叛,筆者認為首先魏延只有南行,如果往北走,他反叛就明顯了,而且棧道被毀,楊儀大軍在后,他怎么能夠去魏國呢?但是往南走的話,他就不一定是反叛,還沒有完全輸,還是有一線生機的,就是到成都求劉禪保他,之后他完全可以下野,等日后東山再起,因為魏延確實很牛。
其次,我們想想魏延投到曹魏,從孟達和黃權的事跡來看,應該會得到重要,但是對于魏延來說,魏國有司馬懿、陳泰、郭淮、曹真、曹休等等名將,魏延連諸葛亮都看不起,認為他膽小,那又一定看得起魏國的將軍嗎?再說魏延到魏國也不一定能得到重用,但在蜀漢魏延就一定是重臣了,再加諸葛亮已經死了,魏延只要殺了楊儀奪了兵權,就更是重中之重了,而且諸葛亮在世時,魏延因受其牽制而不滿,那魏延投奔魏國,再受其他的人牽制,這不是完全給自己找事兒干嗎?最后,魏延深得劉備信任,并且魏延對劉備也很忠臣,劉備是英雄,魏延也是英雄,英雄惜英雄自古之常理也。但是劉禪不是英雄,可以說魏延完全有理由不服劉禪,一個連諸葛亮都不服的人,會服劉禪嗎?
陳壽在《三國志》中也評論,魏延只是想殺楊儀泄私憤而已,那試想魏延殺了楊儀后,是否會將兵權交予劉禪,又是否會聽從蔣琬(蔣琬是諸葛亮指定的繼承人)的調度嗎?這個答案的想象空間就很大了,不過我們可以分析,魏延不服楊儀,是覺得自己的功勞大于楊儀,蜀漢的官員基本都買他的賬,而楊儀卻不給魏延面子,不過那楊儀也不是吃素的,楊儀的能力也很好,楊儀在諸葛亮北伐軍中掌管糧草的調度,如果說魏延是諸葛亮的右臂,那么楊儀就是諸葛亮的左臂,但是楊儀殺了魏延后將蜀漢的軍隊帶回成都后,也以為自己能夠升官,但是劉禪卻讓比自己資歷低的蔣琬接管了蜀漢的朝政,楊儀就有怨言了,最后導致楊儀自殺,由此可見,楊儀和魏延是一路貨色。顯然,對于魏延來說,自己才是諸葛亮最適合的接班人,又豈肯容比楊儀的資歷還低的蔣琬?所以魏延死得不冤,魏延不死,蜀漢的內亂還是會不止。
不過這僅是個人假設,為了歷史的嚴謹,分析諸葛亮死后,按
有人認為魏延奪兵權也不意味著魏延會謀反,換句話說如果真等到魏延擁有蜀漢絕對實力而欺負劉禪的時候,可能就無回天之力了,所以魏延是必須死的,而且對于劉禪來說肯定是不希望在有像諸葛(諸葛還沒有欺負劉禪)一樣的強權人物,所以諸葛死后,劉禪將蔣琬和費祎分權而治,這一點還體現了劉禪的政治能力。以魏延的性格,武人當國,國主必無大權在握,這就是為什么中國封建歷史上政權與兵權分治,到唐宋時期中央六部分治,宋朝更是重文輕武。可以看出,魏延不一定要謀反,但是傭兵自重的可能性非常大,也增大的謀反的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