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髖關節置換,您應該知道些什么?
一、認識人工髖關節
人工髖關節的組成與人體的髖關節相同,其包括一個由塑料(聚乙烯)和合金做成的杯狀物及一個合金做成的球干體,用以替代人體原來的髖臼和股骨頭。
二、為什么要換人工髖關節?
因外傷(股骨頸骨折、股骨頭、髖臼骨折)或髖關節病變(類風濕性關節炎、骨性關節炎、腫瘤、股骨頭壞死),使關節遭破壞而導致缺損、變形,引起頑固性的疼痛和活動受限,嚴重影響日常生活,經保守治療無效的;以及估計有很大機會會繼發出現股骨頭壞死的,均適宜施行人工髖關節置換。
手術后患者可以得到下列改善:
1.關節不再疼痛或疼痛明顯減輕。
2.不再需要長期服用止痛藥。
3.恢復正常的或接近正常的關節活動功能,生活能夠自理,提高生活質量。
三、手術前您應注意那些事?
1.對手術要有信心,保持心情輕松。保持睡眠良好。
2.飲食均衡,食物要有營養和容易消化,老年人以軟飯為主,多喝水,保持二便通暢。
3.注意原有疾病(高血壓、糖尿病等)的治療和控制;消滅感染灶。
4.盡量保持患肢皮膚完好,勿在患肢打針和做其他侵入性治療。
5.應向醫生了解手術和麻醉的風險。
四、住院時醫生會對您做那些檢查。
1.問診及生理檢查。
2.胸部X光,髖部X光。
3.血液生化檢查。
4.尿液常規檢查。
5.心電圖。
6.按病情需要的一些特殊檢查。
五、手術后的注意事項有哪些?
1. 術后要仰臥,患肢向外稍張開,盡量避免側臥,如必須側臥,要在兩腿間放置一厚枕頭,以避免跨腳動作,引起人工髖關節脫臼。
2. 傷口疼痛時,可依醫囑使用止痛劑。
3. 傷口處有一引流管,主要是把手術部位殘余積血引流出來,一般 會在24或48小時后拔除。注意保持傷口清潔干燥,如大小便弄濕傷口外的敷料,應及時通知醫生換藥。醫生會按實際情況定時 換藥,傷口約在10~14天拆線。
4. 每兩小時由醫護人員或家屬協助翻身、拍背,兩腿間置一枕頭保 持外展,若無人協助,請勿隨意更換姿勢。
5. 盡量多做深呼吸和咳嗽,將肺中的痰及分泌物咳出,預防肺部感 染。 導尿管一般在麻醉完全清醒后拔除。
6.為避免頭痛和食物誤吸入氣管,病人術后剛回病房要去枕平臥6 小時,期間不能喝水和吃東西,醫生會用吊針給病人補充水分和能量。
7. 在麻醉清醒后(一般在術后6小時),即可搖高床頭60度,病人可以在床上做一些事,如刷牙、吃飯、整理儀容等。
六、手術后如何康復?
1. 手術后的康復,主要是強化髖關節周圍的肌肉力量,恢復髖關節的活動度,使病人能適應假體,并能照顧自己為止。
2. 醫護人員及康復師會指導病人如何訓練髖關節附近的肌肉,如何正確上、下床、坐輪椅、練習站立,使用助行器走路,及上下樓梯等。 病人應遵循專業人員的指導。
七、出院后的照顧
1. 出院后,須繼續做強化肌肉的鍛煉。
2. 勿使膝關節超過髖關節水平(如勿坐太低的椅子,勿彎腰撿東西,需坐加高的便盆等),不要做跨腳運動,這些指示,在手術后至少三個月都須嚴格執行。
3. 三個月后,可行一般性生活,六個月后可做溫和的運動如游泳,但劇烈運動仍被禁止,如打球等。
4. 如患肢突然感覺劇痛,髖部凸出,活動時很痛,且患肢變短, 表示人工髖關節脫臼,須立即就醫。
5. 如因其它原因須做小手術時(如拔牙)一定要告知為您看病的醫師,你曾換過人工髖關節,他們會為您加用抗生素治療,以避免感染。
6. 如發生感染的癥狀如:發燒、患部疼痛或出現分泌物,請立即回診
人工髖關節置換手術的一些問題
一:人工髖關節置換包括那兩種手術?
答:人工髖關節置換包括人工股骨頭置換、人工全髖關節置換(即股骨頭、髖臼均行置換)。
二:哪些情況適宜做髖關節置換手術?
答:60歲以上的老年人在患髖關節骨性關節炎時,如果疼痛明顯、功能障礙、關節間隙明顯變窄均可考慮行全髖關節置換手術;
60歲以上的老年人股骨頸骨折,骨折明顯移位,現已傾向于做全髖關節置換; 股骨頭缺血性壞死患者;類風濕性關節炎、強直性脊柱炎所致髖關節炎。此類患者多為較年輕的患者,因不能忍受疼痛及關節活動受限給工作、學習、生活、婚姻帶來的不便,也可考慮行全髖關節置換;骨腫瘤患者;髖關節強直患者。
三:人工全髖關節置換術后容易發生哪些問題?
答:人工全髖關節置換術后最常見的問題是所置換的金屬假體松動、關節感染、人工股骨頭脫位及股骨骨折等。金屬假體松動的原因主要有金屬本身質地的因素、手術操作的因素等。松動常常發生在術后5年以后。
四:人工全髖關節置換術后要注意哪些問題?
答:術后早期主要是防止感染,所以要注意個人衛生,包括排痰、勤漱口。其次是根據醫生的建議決定坐起及下地的時間。出院后要注意積極鍛煉下肢的功能。循序漸進的鍛煉下肢的肌力人工髖關節置換術后的家庭護理.
在醫院進行人工髖關節置換術康復出院的病人,在日常生活中仍要注意以下幾個問題:
1)坐位:術后第一個月內坐的時間不宜過長,以免導致髖關節水腫,亦可用冷敷及抬高患肢來改善,保持膝關節低于或等于髖部,不宜坐過低的椅子、沙發,不要交叉腿和踝,前彎身不要超過90度,坐時身體向后靠腿向前伸。
2)入廁:用加高的自制坐便器入廁,或在輔助下身體后傾患腿前伸入廁,注意保持膝關節高于髖部。
3)取物:術后2周內不要彎腰撿地上的東西,不要突然轉身或伸手去取身后的物品,吃飯時宜把飯碗放在面前。
4)乘車:臀部位置向前坐,身體向后靠,腿盡量前伸。
5)淋浴:傷口愈合后,輔持可靠可進行淋浴,因站著淋浴有一定的危險,故可坐一個高凳子,噴頭為可移動的手持噴頭,并準備一個帶長柄的沐浴海綿以便能觸到下肢和足。
6)穿脫鞋襪:請別人幫忙或使用鞋拔子,選擇不系帶的松緊鞋、寬松褲,行后外側切口者可內側提鞋,行前內側切口者可外側提鞋。
7)完全康復后可進行的體育活動:散步、園藝、騎車、保齡球、兵乓球、游泳、跳舞,并保持適當的體重。避免進行對新髖關節產生過度壓力造成磨損的活動,如跳躍、快跑、滑雪、滑水、網球等。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